国内科普现状:最严重的问题是科学家缺席

2016-05-20 21:33IT之家 - 望山

上个月,科技部、中宣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其中一些条目受到网友以及科学家质疑。事实上,公众对于科学素质的含义、《基准》的用途、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现状等并不了解。现在,澎湃新闻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大光,我们一起来看下。

李大光表示,中国学界在改革开放初期就通过翻译引进美国问卷在国内开始了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科学素养调查的国家之一,但由于经费和经验的缺乏,数据可信度存疑。并且要制定一个适合国情的促进科学素养的标准和测度方法,至少要经历学界讨论、设计理论、设计《基准》和设计执行计划等阶段,“拿来主义”造成了我国研究基础和理论的缺失。

在科学普及方面,他表示中国目前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科学家的缺席。由于现行的科学家成就评估体系中没有科普成就这个部分,科学家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科学家的科学”与“公众的科学”之间的鸿沟,导致前者的科学研究结果和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科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没有进入“公众的科学”中。这样一来,变成了做科普的人做自己的“科学普及”,而真正做科学的人的科学并没有进入“普及”。中国现在号称有几十万科普人员,但大多数是行政干部,多数身兼多职,科学家极少。

其次,媒体与科学家分离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仅有的愿意做科普的科学家们与媒体之间没有职能和意愿上的联系,使得作为社会专职传播机构的媒体无法将最新的科学知识“普及”给公众。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一大波评论正在路上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