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90年代的深圳

2016-11-22 20:48网易科技 - 马雅伦

Peter Brack走进“南加创新论坛”会场,携着他身材曼妙的中国妻子,文质彬彬。他坐到前排的座位上,与身边的人握手,“这是我的妻子”,他对旁边的人说。

Peter Brack也算是半个中国人了,他的大半辈子都是在北京和香港度过的。在那里,他曾是《时代周刊》亚太地区高级副总裁、《亚洲周刊》与特纳广播公司亚太地区的总裁。过去20年里,他建立了两个媒体公司,先后均在香港证交所上市。

Peter在90年代初从美国移居到中国,有幸认识了当时在深圳一个小公寓楼里的两位年轻的创业者。那个公寓楼里像学生宿舍一样,地上零零散落着电缆和插头,小小的房间里面根本装不下所有的工程师,大家有些时候需要坐在地上一起码代码。他们的团队在写一个软件,那两个年轻人正是马化腾和腾讯的首席信息官许晨晔,这个软件叫QQ。

过了20年,中国的创业、资本市场已经换了一番景象。当Peter把第二个媒体公司送上香港证交所后,他希望通过自己过往的经历,帮助更多的创业者成长。他把目光投向了风投行业。

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若说离开总有不舍,纵观中国当下的风投环境,虽然充满机遇,但项目估值偏高;虽然人才济济,但市场饱和、竞争激烈。于是Peter回到美国,先后在纽约、硅谷待了一段时间,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优势和劣势。当他来到洛杉矶的时候,洛杉矶的创投环境让他回忆起了当年科技刚在深圳萌芽时候的景象。他认为洛杉矶仍旧是个“新兴市场”。

按理说,洛杉矶做为全美第二大城市、全世界传媒娱乐的中心,与“新兴市场”这四个字八竿子也打不着。但是洛杉矶的创投生态还处在初期阶段,一些迹象与90年代的深圳相似度很高。

洛杉矶创投圈不大,创业公司之间合作的氛围很浓。在这个圈子里,如果努力的话,可以认识到所有人。但同时,洛杉矶的创投圈也不小,完全可以为创投公司提供足够的技术、资金支持。洛杉矶周边的名牌大学,UCLA、USC、加州理工每年都为该地区输出着大量的人才。五年前,他们毕业之后会直接跑到硅谷创业,但如今洛杉矶有足够的条件吸引他们留下来,在洛杉矶落地。洛杉矶资本圈活跃,已经有不少风投融过了3期基金。与此同时,海外资本不断涌入洛杉矶,海外的交流团频繁地来到洛杉矶地区访问。

90年代初,当Peter来到中国的时候,那个时候资金从西方流向东方。欧洲、美国的资本纷纷在国内落地,开发中国大陆的业务。摩根斯坦利是第一家在国内入驻的投行,之后高盛、JP摩根也跟上了步伐。同一时期,像黑石、KKR这样的私募也涌入中国。之后,硅谷的风投基金也跟进来了,红杉资本是当时的第一家。

过了20年后,这个潮流反过来了,现在资本从东方流向西方。

在洛杉矶,中国资本在当地玩得风生水起:

万达先后收购、并购了AMC,拍出《宿醉》、《星际穿越》与《魔兽》等的传奇影业公司,上周万达又收购了Dick Clark这一美国电视节目制作公司;

阿里巴巴不断涉足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入股斯皮尔伯格旗下的电影制作公司;

腾讯收购了制作英雄联盟的游戏公司Riot Games;

乐视、今日头条、陌陌、美图纷纷在洛杉矶建立办公室;

深圳合正、绿地纷纷瞄准了洛杉矶Downtown的这块宝地,重新勾画着洛杉矶的天际线;

国行、建行成为了洛杉矶地产项目的最大贷方之一……

以上种种都像极了90年代的深圳,一个科技的“新兴市场”。

人才会不断涌入,资本不会停止,越来越多的新公司会在这片土地上成立、扎根、运营、辉煌。

然而洛杉矶创业圈的人都知道,这些仅仅是开始。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