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深入探索“iPhone之城”——郑州富士康
IT之家12月30日消息,《纽约时报》今天发布了一篇长篇报告,该文章深入研究了中国iPhone代工厂郑州富士康的内部运作情况,介绍了这座“iPhone之城”是如何成为了世界上苹果最重要的几个制造工厂之一。
▲郑州富士康工人通过郑州保税区大门没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文章作者David Barboza经过政府一层层审查后,才被允许采访郑州富士康的内部员工,他与工厂工人、卡车司机、物流部门人员、税务专家以及管理人员进行了极为详细的交谈,对于苹果如此大规模的代工厂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iPhone制造工厂,本地人称之为“iPhone之城”,高峰时期能够每天生产50万部iPhone,有人说,这里几乎承担了世界上一半iPhone的制造任务。
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许多人早晨6:30就开始抵达富士康园区,他们步行、乘坐公交车,或是驾驶摩托车与小型三轮车,陆续地走进分布在2.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数十个厂区中,进行一天的工作。在高峰时刻,大约会有35万名工人在进行组装、测试和封装工作,每分钟能生产350部iPhone。
政府支付给每一个工人一定的补贴,刘先生说:“如果工人需求很高,那么政府补贴就更多;如果工人需求低,那么补贴也相应的减少。”
几十年前,我国建立了提供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的保税特区,吸引跨国公司入驻投资。郑州市政府为富士康建厂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补贴和诸多隐藏的减税政策和补助”,这已不是什么秘密。
▲机场模型。
同时,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的影响力同样重要,他花费了多年时间与政府部门建立关系,为在郑州建设富士康打下了基础。苹果前高管Joe O'Sullivan表示,富士康的出色工程师和郭台铭的管理技能赢得了苹果的尊重,于是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