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IT人,必须熟练的冬季汽车小姿势!
伴随着近几年经济的腾飞,回顾最近几年的变化,无论是科技,农业、还是工业,中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IT人,我们一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变化,一边也乘坐着科技发展的高速列车,纷纷成为老司机。看眼前堵车的趋势,咱们国家现在是不力争人手一辆车不会罢休。那么作为老司机,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的优良传统还是需要坚决保持的,否则以后“姿势”懂的少和人家“飙车”都困难!
伴随着天气一天天变冷,北方司机们已经慢慢感受到了寒冬的临近。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夏打盹,一入寒冬“得热车”。那么新车主为何亲手烘烤爱车,老司机又为何精神崩溃闹情绪,这背后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究竟是车子的性能太差,还是老司机们的“姿势”匮乏?“姿势”多不多似乎已经成为考量一位“老司机”道行高深与否的重要标准。
冬季,一个“老司机们”互撕的季节,新手们也识趣地带来了争论已久的那几个话题。这几个几十年未曾变过的“传统话题”,似乎成为每个冬季“老司机们”都要进行的“仪式”。那么作为IT“老司机”,冬季必须掌握哪些汽车小“姿势”,才可以出门跟别的“撕机”们一较长短呢?
话题一:冬季开车前,到底要不要热车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谓是众说纷纭,有的说要热几分钟,有的说不用热,有的说得跑着热,有的说要怠速热。。。。
“热”还是“不热”,这是一个问题
先不管“老司机”们谁对谁错,咱们今天先来聊聊汽车的发动机工作原理。其实从我们进入汽车,打开点火器,起动机便带动发动机成功启动并使其正常运转,进行进气、压缩、做功、排气等一系列循环工作。
以前老司机们都说冬天开车需要热车,是因为以前的汽车发动机都有一个重要的零部件——化油器,也就是用来使液态汽油雾化的装备。就像洗澡一样,咱不能直接怼着一个水龙头对着身体喷啊,这样不仅身体吃不消,还十分浪费。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花洒来雾化一下,同理,直接使用液态汽油,发动机和司机们的钱包都受不了。因此,化油器的岗位就显得异常重要,是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的前提。但是这么重要的岗位虽然交给了化油器,但他却不好好表现。一到冬天,化油器就手脚冰凉,干活不利索,雾化效果变得很差,无法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化油器总是掉链子,别的零部件也没办法啊,只能耐着性子帮它取暖。这也就是老司机们所说的,冬季行车前需要先热车,甚至更有“老司机”会用火来烘烤汽车底部,其实就是热化油器,来保证汽车的正常启动和运转。
▲上图为老式汽车的化油器
其实早在21世纪初,化油器汽车就已经被淘汰了,而且由于以前发动机大多采用传动式长连杆,发动机的转速也比较低。按以前的技术水平,如果不原地热车,化油器发动机在达到工作温度以前,供油系统往往不能正常工作,所以必须拉开阻风门怠速热车,不然就会出现转速不稳甚至熄火的情况,油门也踩着不舒服。
▲上图为喷油嘴
但是事不过三,发动机你哪里不行,我改!你化油器总掉链子可不行,于是工程师们就发明了新一代的雾化汽油装置——喷油嘴。相比前任化油器,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喷油嘴,可以不受季节限制迅速雾化汽油,再按量精确“制导”,可谓“稳、准、狠”。“老司机”们冬季需要先热车的经验也就变成了过去式,不再适用了。这时候很多“撕机”就要问啦,既然这样,是不是就代表冬天不用热车,就可以一脚油门下去,“扬尘而去,让你看到我的尾灯算我输”呢?答案肯定是不行的。
“热”车非“热车”,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
其实在发动机起始怠速期间,喷油嘴就会加大喷油,为的就是能使发动机能尽快达到工作温度。然而咱们的发动机是一个精密的部件组合体,各个部件之间的精密度很高。咱们都知道发动机是靠机油来润滑的,发动机工作时,过度的摩擦会加剧各部件的磨损、减少发动机的寿命。这时候就需要机油的润滑来减少磨损。在熄火状态下,机油借助重力作用,回落存储在发动机底部的机油壳中。而让机油重新回到零件表面,让各部件之间完全达到工作状态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才是真正的“热车”,并不是为了“让发动机变热”,而是要保证在机油回位前,减少发动机各部件间的磨损,不让发动机的各零部件剧烈工作。这道理四季通用,并不是只有冬天才需要。
那么既然需要热车,那么怎样热车的“姿势”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原地轰油门热车这种行为跟“耍流氓”没有任何区别!你想啊,这边机油还没给到位,那边零件都已经快飞上天了,这样几次下来发动机估计就离火葬场不远了。那有的司机就说了,是不是应该原地怠速热车呢?点火后原地等上几分钟,发动机自己就会慢慢“渐入佳境”,甚至有的“老司机”还盯着人家发动机的水温表看,温度不到位,说啥也不走。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原地怠速是车辆最低的工作状态,此时发动机仅仅能维持自己不熄火而已,做功太低,燃烧也不够充分,耗时耗油废气污染剧增不说,还极易产生积碳,积碳又会导致动力下降,油耗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危害发动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发动机机件部分的磨损有超过90%的比例,是在冷车发动后三分钟内造成的。因此,在冬季,原地怠速热车很容易伤害发动机,虽然热车很有必要,但是原地怠速热车的方式真的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发动机在动,其余部分都没动,动能无法转换,这就是俗话说的“剃头担子一头热”。
其实在正常的环境温度下,只需要20秒左右,机油就可以全部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根本没必要原地怠速热车,上车点火后,系好安全带,选个音乐,调个“姿势”,就可以起步了。
这里倒是有个季节的区别,低温环境下,机油的粘度高,流动性差,润滑能力差,理论上冬天严寒下,我们可以多热一小会车,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嘛!但其实也就是多搓几下手的功夫,30秒真的足够了。
那么既然原地怠速热车不可取,是不是就可以直接上车,为所欲为呢?人做运动还要先热身呢,发动机凭啥刚睡醒就要变身脱缰的野马呢!科学的“姿势”是点火着车后在原地稍作等待,用低速行驶来热车,车刚出发时先低转速跑一会,转速达到2000左右为最佳“脚感”,最好不要超过3500转,等发动机水温“到位”后就可以正常驾驶了。
话题二:冬天开车,应该开空调的外循环还是内循环呢?
寒冬到了,大早上打开车门坐进去的一刹那,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不仅仅是因为屁股被冷处理地直哆嗦,更是因为手也冻的不敢握方向盘。这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打开暖风。可是,每当在冬天打开空调暖风,由于车内温度升高,车内的水汽遇到低温的车窗凝结,不一会窗上就会形成雾气,时间久了还会阻隔视线,影响驾车安全。那么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冬天开车,到底是应该开空调的内循环还是外循环呢?
这就要先从汽车内/外循环的工作原理说起了,其实车子在框架和外壳的保护下形成了一个相对密闭的室内环境,人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被雾气遮挡视线造成安全隐患,并且由于相对密闭,空气质量下降更会造成胸闷气短等一系列安全问题。很多司机就会说,那你不会开窗嘛!但是有时候高速行驶,要是打开车窗,不仅会增大车子的风阻系数,导致油耗增加,巨大的风噪声也会影响正常驾驶。这时候工程师就说了,其实我早就考虑到这些问题了,只是有的司机们不懂得怎样使用而已!实际上,工程师也确实给汽车的空调系统增加了一条风道,这样就可以从车外吸进新鲜空气,再经过空调蒸发箱或暖风水箱,分别出吹冷风和暖风,从而保持车内环境清新。从结构上来说,外循环其实就是比内循环增加了一条从车外到车内的风道系统,也就是说外循环比内循环多了一个通风功能。冬季行车关闭车窗抵御风寒,已经成为大家的习惯。打开暖风,开启内循环,也是最快在车内升高温度的方法。但是随着车内空气循环过久,空气质量也会慢慢降低,很多司机们就会打开外循环。可是一直开启外循环就会发现,有的时候外面的怪味和尘土也都跟着一股脑进来了。那么在冬季,老司机应该如何在车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在车内享受到新鲜的空气和适当的温度呢?
最科学的“姿势”就是交替使用空调的内外循环系统,在路况较好、空气较新鲜时使用外循环,在汽车拥堵、尾气排放严重的路段使用内循环模式。
话题三:冬季行车,到底应该怎样加装防滑链?
北方的冰雪路面是车辆和车主最大的噩梦。碰上冰雪天,路上积雪,许多司机们都会选择加装防滑链以免发生事故。其实防滑链的原理就是把车辆的重力集中到铁链的几个点上,产生巨大的压强,轧透冰雪层直达路面,从而增大摩擦力,增加车辆行驶的安全系数。
但是在加装防滑链之前,首先要确认的是咱们的车子到底是前轮驱动还是后轮驱动,因为链条必须要装在起驱动作用的轮胎上。至于为什么要安装在驱动轮上,那是因为从成本角度考虑所以只安装在驱动轮上,如果不计成本,四个轮子都安装上,那样会更安全。其次就是,假如防滑链不安装在驱动轮上,起驱动作用的轮子仍然在打滑,车子又该如何自处呢?尤其是自动挡车型,还要注意两个前轮或后轮要同时安装防滑链,不要只在一个车轮上使用防滑链,这样很容易损坏自动挡变速箱。
话题四:冬季轮胎,应该补充胎压吗?
作为轮胎来说大都是采用橡胶制成的,相信老司机们也都知道,气温较低的情况下橡胶就会变硬,开起来也会跟平时不一样,热胀冷缩的原理告诉我们,冬天的轮胎会变瘪,很多司机们更是觉得这样会增加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但是冬季的轮胎又是否应该适当补充胎压呢?
首先,要有正常的胎压,到了冬季,气温较低,更要适当补充气压,以使其保持在规定的气压范围内,适当的胎压不仅可以减小轮胎与路面的接触面,降低摩擦力,有效地保护轮胎表面,还可以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其实轮胎到了冬季,橡胶会变硬,同时也会变得相对脆,磨擦系数也会降低,这样就要求轮胎气压不可太高,但是更不可过低,外部气温低,轮胎气压过低,软胎严重就会加速轮胎老化,加剧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降低轮胎寿命。
科学的“姿势”是选择更好的冬季轮胎进行更换,适当补充车辆的胎压,以保障每侧的前后轮胎面都完全接触地面,达到最佳抓地效果。
好啦,今天的“姿势”介绍就到这里。想看更多汽车原理以及科技资讯,记得持续关注IT之家哦!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