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隐私,抄袭搬运,越努力越无效的大众点评
注:本文首发自IT之家微信公众号《泄露隐私,抄袭搬运,越努力越无效的大众点评》,欢迎大家关注IT之家微信公众号(ID:ithomenews)。
最近,大众点评又惹出点麻烦事——抄袭。
经IT之家老道了解,小红书App于7月28日在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表示大众点评疑冒用小红书用户名称账号,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
大众点评对此进行了回复,承认相关存在违规转载,并称此前已收到小红书及小红书内容作者的投诉,已经于7月27日,在第一时间完成所有内容排查与全部清理下线,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该类问题不再出现。
而且还对小红书和相关作者表达了歉意。
事情至此告一段落,从此次事件中大众点评的反应和整改措施来看,老道认为起码态度是良好的,措施是彻底的,展现了一个新时代企业的基本素质。
只是,本次事件不管是从抄袭侵权角度,还是互联网企业角度,似乎都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这对于大众点评来说无疑是一种悲哀。
说起这种悲哀,老道不禁又想起了7月初大众点评发生的另一件事。
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有不少媒体指责大众点评泄露用户行踪,大众点评强制利用微信登陆用户的好友关系,消费者到过哪些酒店、去过哪些餐厅、参观过哪些景点等在平台上留下的痕迹,被商家用来做营销,说白了是用消费者来给商家背书,增加朋友对商家的信赖而已。
大众点评只是想利用一下数据,然而却泄露用户隐私,引起了用户投诉。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道,对此两件事早已看得相当透彻,那就是“钱”(这特么还用你说!)。不过,这也不算啥新鲜事,企业嘛,不赚钱难道去做慈善?
话虽如此,不过我们还是需要认真看下,大众点评为啥变得如此躁动。
今年早些时候,美团点评发布了招股书,公布了一些关键数字。招股书显示,2017年其营业收入为339亿元,同比增长161%;美团点评的GMV(成交金额)增速稍慢,总额为3570亿元,同比增长50.6%。
这意味着,美团点评的佣金比例在提升。佣金比例提升的背后,少不了对商家利润的压榨。最近就有媒体反映鄂尔多斯商家抗议美团佣金事件。
重点来了,美团点评的招股书显示,其在2017年净亏损189.9亿元!即使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2015年至2017年三年,美团点评也累积净亏损了141亿元。
可想而知美团点评的盈利压力有多大。
于是大众点评做出了以上两件事:涉足社交,通过分享用户好友的消费数据隐私,以提高更多用户的消费说服力,再获得更高营收;涉足原创,不惜搬运其他社区平台的账号和原创内容,试图以内容圈住更大的用户时间,再获得营收。
虽然想法看似高明,认错态度也算良好,但不得不说手段着实拙劣。
涉足社交,粗暴的把微信好友直接视同用户的亲密社交圈,把酒店行踪等敏感个人信息未经许可直接暴露在外,不仅漠视了用户的合法权益,更是把用户放在了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危险处境;涉足原创内容,若是简单搬运、抄袭,定会受到侵权警告,但如果连账号都搬运过来,是不是就不用担责了?毕竟已经标明真实作者了嘛,只是用了一下。但不好意思,这同样是侵权。
从这两件事来看,大众点评在尝试更多的点子,也在尝试给用户们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但却不是通过正常途径,而是一次次试探用户和法律的底线,这其实是侥幸心理在作祟:万一真能成为爆点呢?万一真能因此增加盈利呢?万一……
大众点评可能想了10000个借此走向人生巅峰的“万一”,其中也必然有触犯法律的“万一”,但也肯定有发现不了、无所谓的“万一”。
这两件事虽然性质不尽相同,但却也可以看出大众点评所持的企业态度,在它的世界观里,可能金钱比隐私重要、比侵权重要,甚至是一切行动的根本目的。
这样的一种态度,或许可以用“唯利是图”一词形容更为恰当。
老道认为,当消费者和法律在企业眼中不值得尊重的时候,那么也就意味着这家企业也已经不再值得尊重,其为利润而进行的一切努力只会是另一种缘木求鱼。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