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猎豹移动总裁徐鸣再创业:进军航天
11月17日,原猎豹移动总裁徐鸣在银河航天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自己写的文章——《小米模式到航天互联网思维》。徐鸣目前是银河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徐鸣在文中表示,创业,本身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求真的过程,是一个通过证伪达到证实的过程。
资料显示,徐鸣因个人原因于2018年7月21日起正式辞去猎豹移动总裁职务,但仍将担任该公司顾问,帮助猎豹移动进行战略部署。
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早在6月21日发布全员内部信时称,今天我要宣布一个重大的消息,关于离别、更关于梦想。“猎豹重要的缔造者之一,我最亲密的搭档徐鸣,将卸任公司总裁一职,开启他事业的下一段征程。”
傅盛在内部信中回顾了他与徐鸣之间的并肩创业,之后还透露:“徐鸣说他终于可以放心去实现他人生的新篇章。”
而这里所说的新篇章,正是徐鸣的航天梦。徐鸣目前在银河航天公司开启再创业模式。银河航天致力于规模化研制低成本、高性能小卫星,打造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星座,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天地融合通信网络。
银河航天隶属于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12月成立。据启信宝显示,2018年3月23日,银河航天变更了工商信息,徐鸣由董事变更为执行董事;法人股东北京中金汇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退出,新增自然人股东徐鸣,徐鸣目前持有银河航天20%股权。
从工商信息变更看,从今年3月份,徐鸣就已经开始着手银河航天新事业。
徐鸣在文章中称,“银河航天本质上是一个新的物种。我们不是航天公司,也不是传统的互联网公司,我们会跟小米一样,是一个新时代的‘新公司、新物种’。”
徐鸣以小米模式做参照。徐鸣称,小米给了其力量,做传统手机的同学去做互联网手机的时候,实际上面临着一种思维的转化,一种文化的转化。而研制新时代的产品,需要一群具有新一代互联网文化的人。小米是将传统手机文化转化成互联网手机文化,今天他要做的事情也是如此。
就像雷军当年做小米,徐鸣称,自己在暗暗的憋一口气,他也希望做出一家能够与OneWeb、SpaceX,甚至与NASA和中国航天这些国家队比肩的商业航天公司。这是他心中的一个梦想。
徐鸣认为,互联网与航天这两种文化的核心目的不是彼此轻视、敌视,更不是彼此消灭,而是需要航天文化与互联网文化充分融合,形成航天互联网思维和文化。他也坚信航天文化有被各种体制约束的一些东西,是需要用一些新思想和新思维去打破的。
以下为《小米模式到航天互联网思维》全文:
创业,本身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求真的过程,是一个通过证伪达到证实的过程。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思考推动科学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许正是因为有一群人不断质疑原先的价值观、方法论,以及过去所走的路。因为这样的质疑和证伪,人们才有机会在科学上看到量子,才有机会看到今天的互联网。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在庞大的Yahoo之下,有Google的出现,之后在Google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又有Facebook的出现。同样源于这样一种证伪和质疑的精神。
我想从小米谈起。小米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我对小米的理解就是,小米的经历确实是一个时代的胜利,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小米不是简单的一个项目,它改变了原来互联网公司从创办到成长的整个过程。
用三个启示来总结小米的时代意义,第一,一个跨时代的启示。传统互联网公司提供一系列垂直的上网服务,或一系列垂直的信息服务。这是之前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创办的基本模式。其本质上都是对过去人们生活中所需要的这些“内容”,进行数据化。本质上都是把原来在生活中已经有的一些信息,通过一个软件或者网站放到网上,变成用户所需要的服务,于是成就了互联网这么多的品牌。
但小米开创的这个模式,我称为信息的载体,用横向、平台的方式,把原来那些数据化的信息,用一个统一的方式“装”在一起,通过手机、通过终端屏幕完成信息对用户的到达,完成用户对这些信息的获取和阅读。
今天可以看到,小米在信息载体这样的模式上不断前进。手机、PC是信息的载体,电视机也是,除此之外,小米还在做路由器、手表等各种智能终端。小米的目的是黏住用户获取信息的入口,小米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入口。
想要获得一个网络信息,必须要通过某个硬件,通过屏幕到达那个信息,于是首先就要找到入口。所以,小米的做法跟那些只提供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公司是不一样的模式,小米是在做横向(而不是垂直)的一家公司,这是之前没有的。
互联网这些公司把信息分门别类,不同的公司专注垂直于某一个核心、某一个方向,然后做深做透,提供给用户服务。但今天又多出来一个横向的机会,因为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也越来越重要,这个时候信息的载体层面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平台级公司。这是我对小米的第一个解读。
小米在一个大家只做软件和网站的互联网创业时代,成为了一家做平台的信息载体公司。
第二个启示,原来我在互联网领域创业,有个词叫“C To C”,即Copy To China。就是美国互联网领域有一家公司,国内就把这家公司Copy过来,但其实这样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我们互联网人的自信心。在小米之前,我不认为有人会傻到做一家创业公司,去跟全球最领先的公司PK。
小米其实给了我这种力量,给了我信心。BAT也好,ATM也好,过去都是垂直信息服务的模式,但是小米却跳到全球的视角去看商业机会,身体力行的告诉大家,应该尽可能去跟全球最领先的公司PK。这是我在小米身上学到的,也是小米给我的一种力量。现在我们团队有机会跟全球最豪华的公司、最好的团队去PK,做出我们自己的特色。
第三个启示,从传统手机到互联网手机。在小米之前,没有人愿意把硬件做得这么便宜,几乎不挣钱。从传统手机产业转化成互联网手机产业,是因为背后有一群人从传统的手机产业转移到了互联网社区产品。
也就是从传统手机的文化转化成新一代互联网手机的文化,因此小米是一个新时代的公司,而研制新时代的产品,需要一群具有新一代互联网文化的人。文化转变给予的力量,是小米成功的本源。
今天站在这个角度解读小米,第一个启示是战略的力量,第二个启示是梦想的力量,那么第三个启示其实是文化的力量。做传统手机的同学去做互联网手机的时候,实际上面临着一种思维的转化,一种文化的转化。
文化的转化,其实是雷总运作小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过他的总结、提炼,改造一些思路和想法,我认为他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依靠文化的力量,也因此找到了文化的“利润”。
如果说在小米创办的当年,雷总心里一定憋了一口气,一定在心里面暗暗发誓,要让中国拥有一家与苹果、三星同等级的,面向用户终端的手机公司。
那今天我确实也在暗暗的憋一口气,我也希望做出一家能够与OneWeb、SpaceX,甚至与NASA和中国航天这些国家队比肩的商业航天公司。这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
如果小米是将传统手机文化转化成互联网手机文化,那我今天要做的事情也是如此。
互联网文化的简单描述,就是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航天文化在我看来,是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创业文化;是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形成了非常完善的流程和规范的管理文化;是归零文化,既是方法,也是一种文化;是三保文化,“保成功、保增长和保交付”。
互联网与航天这两种文化词语都是极好的,本身要看执行、看效果,而不是在词语上争高下。
两种文化的核心目的不是彼此轻视、敌视,更不是彼此消灭,而是需要航天文化与互联网文化充分融合,形成航天互联网思维和文化。我坚信互联网要去遵循航天的一些技术规则和技术发展的一些限制,一定要去遵循航天完整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以及整个质量体系。
我也坚信航天文化有被各种体制约束的一些东西,是需要用一些新思想和新思维去打破的。相信互联网的一些思维和战略文化中,会有很多值得航天学习、可以改造航天的优秀内涵。
银河航天的出现,其实就是一个我们不断摸索和求真的路径。
互联网与航天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可能会有些痛苦,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碰撞、一些摩擦,最终融合成的航天互联网思维和文化,才是我们这家公司最终能够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保障。
所以我认为,银河航天本质上是一个新的物种。我们不是航天公司,也不是传统的互联网公司,我们会跟小米一样,是一个新时代的“新公司、新物种”。
我们这家公司一定会融合出新时代的航天互联网思维和文化,一定会融合出体现在每个人身上不一样的力量感。这将是我未来几年不断探索、思考、总结的主题。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