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通IPO成功过会:募集资金约12.8亿元
在日前召开的第十八届发审委2019年第41次工作会议上,中国卫通首发申请获通过。中国卫通拟在上交所公开发行不超过4亿股,计划通过本次IPO募集资金约12.8亿元,其中1亿元用来补充流动资金,其余将投向中星18号卫星项目。
中星18号投资回收约为13年
招股书显示,中国卫通是我国目前唯一拥有通信卫星资源且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目前管理着16颗优质的在轨民商用通信广播卫星,未来五年还将计划发射3颗高通量宽带卫星,总容量不小于500Gbps,实现一带一路重要区域全覆盖。
本次募资拟投的中星18号为宽带多媒体双向Ka/Ku频段通信卫星,投入运营后,将进一步完善2017年4月发射的“中星16号”宽带通信卫星服务能力,在语音、数据、图像和视频处理/传送等多媒体应用和高数据速率的互联网应用等领域服务。
据了解,项目建设期为3年,项目经营期为15年,总投资15.2亿元,建设期3年内投资进度为2.2亿元、3.7亿元、9.2亿元;经测算,本项目预计实现年均营业收入2.4亿元,投资回收约为13年。
中星18号卫星项目主要新增Ka多波束转发器和Ku波束转发器,其中Ku频段有30路转发器,Ka频段有9路转发器,Ka BSS频段有2路转发器。项目建成后,中星16号卫星和中星18号卫星的Ka多波束宽带系统合计约30Gbps,在国内拥有潜在市场需求,具备良好消化能力。Ku频段在境外主要覆盖东南亚、西印度洋等地区,可以增加中国卫通境外卫星频率资源的储备。
通信卫星运营“喜忧并存”
目前通信卫星运营行业发展呈现两种发展形势:高清节目上星仍是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高通量卫星的应用推广将成为行业的爆发点。
从行业竞争来看,中国卫通凭借丰富的运营经验和良好的客户口碑在国内市场中占据绝对的竞争优势,据公司统计,其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从国际市场来看,通信卫星运营行业由于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因此存在产业聚集情况。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球共有40余家主要规定通信卫通运营商。中国卫通按照业务收入排名第6,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虽然通信卫星运营行业面临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我国航天产业的发展为卫星通信服行业提供了基础保障和卫星通信市场需求广泛的三重利好下,但行业发展依然面临不少挑战。
一方面,我国卫星直播业务目前未能得到政策完全放开,尚未实现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受到ITAR限制,使得采购来源比较单一,也对我国通信卫星运营行业的全球化发展以及海外的并购投资产生一定的障碍。
随着5G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网络将向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的方向升级,这给光纤通信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的同时,加大了卫星通信的竞争压力。随着光纤网络向偏远、贫困地区的不断延伸,光纤网络覆盖率得到提高,也会对卫星通信的应用产生替代效应。
此外,卫星空间资源日益紧缺。就国际电联登记情况来看,地球静止轨道上C频段卫星已近饱和,Ku频段卫星也很拥挤。近年来,虽然Ka品算资源仍有一定的使用空间,但从长远看,随着人类卫星应用的不断增加,卫星空间资源仍是限制卫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营业收入微增,折旧费用高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中国卫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3.9亿元、24.76亿元和26.21亿元,营业收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4亿元、4.33亿元和3.89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97亿元、3.01亿元和3.88亿元。
在招股书中,中国卫通表示,净利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卫星资产折旧、资产减值损失、委托理财收益等特定因素导致。其中,卫星资产折旧费用占比比较大,报告期内,折旧费用为9.6亿、10.7亿和11.1亿,占主营业务的比例分别为78.5%、76.9%和80.8%。
目前,中国卫通仅有4名股东且全部为国有股东,其持股比例分别为:航天科技88.59%;火箭研究院5.6%;五院5.6%;中国金电0.21%。
需要指出的是,火箭研究院和五院为航天科技直属事业单位,航天科技控制中国卫通99.79%的表决权,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上市后,公众将持股10%,航天科技控制的股权比例仍将达到89.81%。
实际上,中国卫通与股东的联系并不只限于持股。报告期内,中国卫通向航天科技下属单位的采购金额分别为10.22亿元、14.05亿元和14亿元,占当期采购总额比例分别为41.33%、60.58%和53.78%。
中国卫通解释称,一方面是因为五院和火箭研究院拥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另一方面则是为满足国家战略安全需要和自身商业卫星发射运营需求。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