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消费创新高背后,我们依然没走出电商的套路

2020-06-19 17:52新浪科技 - 舒宁、武凯

“618”当天还没结束,各大电商平台便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发布战报,好不热闹:

天猫“618”的累计下单金额为6982亿,创造新纪录;

京东“618”全球年中购物节累计下单金额达到2692亿元,同比增长33.60%;

拼多多自5月25日以来平台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19%;

苏宁“618”当天24小时全渠道销售规模增长129%……

这一切的成绩,都是在“年中大促”、“百亿补贴”、“疯狂满减”、“限时抢购”等字眼的轰炸下得来的。

今年的“618”不同以往。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经济增长带来不小冲击,作为疫后重振的首个大规模电商促销活动,“618”不仅是一次购物盛典,还承担着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热情的重任。

作为这场消费狂欢的局内人,消费者因为疫情紧闭已久的钱包和消费欲望,被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引爆,商家盼来了传说中的“报复性消费”,各家平台数据也纷纷创新高。

不过在店家盆满钵满的背后,却是很多消费者的不满与愤怒。

618,消费者和平台并没有“皆大欢喜”

为了以更划算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球鞋,小吴一直等到淘宝平台618的时间段内再下单,不过等来的却是“不好意思,没有现货”、“请稍等,已联系仓库出仓”等推诿和敷衍。

“卖家一直拒不发货,找到淘宝平台投诉后却发现我被平台限制下单。我立即找到客服,寻问原因,客服说这是系统判定,我询问他具体原因,客服说不能告诉我,然后一直说道歉的话,我让客服给我具体的解决方案,客服开始推托,先是接线他的上级24小时回复,之后淘宝平台记录,然后回复,但我的账户还是被限制着,平台与客服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案。”平台的态度让小吴十分不满。

“平台搞活动,卖家不发货,买家合法维权退款投诉,平台就限制你下单,请问我哪里违规了吗?淘宝平台这是要把消费者们都当成傻子糊弄吗?”心生不满的小吴于是到黑猫投诉平台投诉,要求淘宝客服恢复账号、道歉并且给出解释。

打开黑猫投诉搜索618或者各大电商平台,可以看到十余万条的投诉信息:关于618的投诉有3163条、关于苏宁平台的投诉有共9180条、关于天猫平台的投诉有36847条、关于京东平台的投诉有54180条、关于拼多多的投诉则多达65120条。

消费者很难走出电商平台的“套路”

每逢618,领券,预付定金,打折,限购,满减,秒杀,拼购等各种优惠促销活动已成为各大电商的标配。然而这些刺激眼球的词汇背后可能是各种套路:先涨后降、明降暗涨、流程繁琐的红包和优惠券、虚假宣传、拒不发货等。

1、 先涨后降、明降暗涨

先涨后降、明降暗涨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自从双十一和618等大促活动诞生以来就已经出现,看似降价,实则涨价。很多消费者并不会经常关注实时价格,所以不少人都深陷价格陷阱中,反而以为自己得到了实惠。

正在处于618大促期间的美的空调,被发现其价格相较于五月份的价格有了大幅变化。出现了美的空调在五月份低价甚至比现在618大促的价格反而还低了数百元的现象。

某电商数据库跟踪了美的在五月到六月大促期间的价格变化发现:美的在五月底六月初上调了其空调价格,随后在618大促开始后宣布降价促销。结果大促期间的到手价,反而比五月份的成交价高了不少,涨幅甚至高达8.88%。

包括电视机、电脑在内的数码家电产品,则是先涨后降的重灾区。往往先经过提价到了大促当天再降价宣传,价格要比此前还要高出不少。

现在有些网站提供历史价格查询服务,可以查询对应商品过去数月、甚至是一年内的价格曲线。所以这招没有以往那么管用了,但依然可以“忽悠”那些对价格变化不敏感的消费者。

2、 让人“头晕”的红包和优惠券

还记得去年双十一淘宝“叠猫猫”活动吗?今年,它换了马甲再次强势回归了。在淘宝,你可以开列车分10亿;在京东,你可以叠蛋糕分10亿。这些活动看上去十分诱人,无论“叠猫猫”,还是“开列车、叠蛋糕”都可以为网购攒红包。可是要想赢游戏,得红包,你必须要完成各种任务,浏览广告界面,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折腾多次后,你最终分得的红包往往用不上,或者红包数额太小,并没有便宜几毛钱,与付出的时间成本不成正比。

“盖楼”的火爆,从侧面反映出红包活动已经成了近两年双11以及618活动中最为常见的套路。而优惠券以及满减活动则更是充满着满满的“恶意”。

满300-40,满600-100,每满100-50,这类的宣传词在大促活动中电商平台上随处可见。并且电商平台更是推出了跨店满减等活动,只要参加活动的商品总额达到一定数额,不限是否为同一个店铺,就可以参加满减。这样的活动,比比皆是。

红包,各类优惠券和满减活动的出现,使得如今在大促期间电商平台上购买商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购买商品,而是做一道道复杂的计算题。繁琐的流程让使用红包和优惠券的门槛变高,也可能让消费者忘记使用。相比简单直白的直接降价,红包和优惠券的设计更能体现电商平台的“良苦用心”。

3、 “天花乱坠”的虚假宣传

一瓶早餐奶可以减肥瘦身、一瓶鱼油“可以降血脂,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动脉硬化、中风、心脏病、高血压,对老花眼、青光眼”、一瓶咖啡有“有病治病,没病强身健体”的功效……你信吗?

北京市消协近日委托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开展了直播带货消费调查。体验调查选取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拼多多、抖音、快手等10个直播平台作为体验调查对象,体验人员以消费者身份在每个直播平台各进行3次模拟购物体验。

体验调查发现,在30个直播带货体验样本中,有9个样本涉嫌存在证照信息公示问题,占比30%;有3个样本涉嫌存在虚假宣传问题,占比10%。仅仅30个样本就有12个出现了问题,整个618中数十亿的订单中又会暴露出多少问题?

除了营销方面的“精心设计”,在产品质量方面,有的商家推出“电商专供”,但实则缺斤短两,或在配置和功能上有差异;有的以“价格过低”为由,拒绝承担“七天无理由退货”责任,甚至拒不发货等等。

种种现象可以看出,平台商家设计概念有余、诚意不足

律师:电商平台先涨后降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根据《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采取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谎称以降价或者将要提价的手段诱骗他人购买的,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针对电商平台先涨后降等问题,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股权合伙人王贝贝律师向新浪科技表示,电商平台商家在进行类似促销活动时,如果是先虚构较高的原价,再在促销活动期间以提高后的价格为基准降价,变相扩大了商品的降价幅度,给消费者制造一种折扣力度更大的感觉。这可能侵害到消费者的知情权

王贝贝律师认为,先涨后降、为抢红包的“费力不讨好”、付定金却不能退等这些电商平台套路,往往把消费者玩得团团转,商家却在背后偷着乐。尽管正常的逐利行为无可厚非,但如果这些电商套路涉嫌违法营销与欺诈消费者,便应予以抵制。

同时,对于电商违法营销“套路”的监管,王贝贝律师表示目前《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价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已作出了相应规范,消费者在电商平台消费过程中也要注意妥善保存有效证据,如订单、发票、快递单、收货单、付款单、涉及交易的沟通记录以及交易产品包装等凭证,既要敢于维权,同时也要善于维权。

结语:

诚者,百行之源也。对待电商大促中的种种套路,需要多方的努力。

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购物领域监督管理。针对一些平台商家用文字游戏困扰消费者,以及在新消费模式方面打擦边球,政府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督促平台和商家诚实守信、依法经营。

另一方面,面对平台的各种促销活动,消费者一定要避免低价陷阱,拒绝冲动消费,谨防促销中的各类套路和陷阱;同时也希望各大电商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让消费者享受到真正的实惠。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一大波评论正在路上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