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众测作品】macOS体验,或许是最注重细节的一篇

2020-08-10 18:20IT之家 - Bryce_Dai
感谢IT之家网友 Bryce_Dai 的线索投递!

写在前面:

你好!我是 Bryce_Dai,一名潜水已久的新人。感谢你愿意在这个匆忙的时代阅读我的文字。

非常兴奋能够参与本期 macOS 的测评。坦白地讲,我曾是个不折不扣的 Win 党。七岁那年第一次接触计算机,Windows 便在我心中与 “操作系统”画上了等号:风格方正、功能齐全,每一次 “右键”仿佛都会带来一个隐秘而全新的世界。于我而言,Windows 就像一个巨大的工具箱,填充着细小而琐碎的零件。在其中探索意味着打开一层又一层抽屉。

当然,我逐渐意识到 Windows 绝非操作系统的唯一诠释。在人机交互的世界中,还有着 macOS,Unix 等等优秀的存在。事实上,此刻我正在使用 macOS 原生的 Pages 软件写下这些文字。经历了 15 天近乎沉浸的试用,macOS 的初次体验给予了我许多思考和启迪。

在以下的文字里,我将站在普通使用者的视角,以最坦诚的态度与你分享我的一切感受。

再见,小娜。Hey,Siri!

▲没有小娜的欢迎页,Siri 也足够热情。

完成基础配置,进入桌面。初次相见我有些吃惊——macOS 自带了大量的原生 App。

▲启动台中,琳琅满目的原生 App 宛若 iPad 的桌面。而在最新版本的 Big Sur Beta 中,启动台界面已与 iPadOS 近乎一致。

我尤其喜欢 macOS 的这一点。犹记得一个月前购入幻 14,第一次进入系统仅仅有 “此电脑”和 Edge 浏览器两个图标,空荡荡的桌面曾令我不知所措。Mac 自带丰富的原生软件,几乎可以满足日常办公的一切需求。屏幕点亮的那一刻,它似乎便自信地告诉你:我已经准备好了,立即创作吧!

在体验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原生软件优先的原则。Safari 比起 Chrome 来并不逊色,对于内存占用甚至更加友好;Pages、Keynote 和 Numbers 满足了办公所需,在使用体验上比起 Office 套件来说更为简单直接。最重要的是,苹果全家桶在 macOS 上免费提供。

总之,与 macOS 的初次相遇令我颇为意外和感动。它并不像网络上盛传的那样 “反人类”或者 “难用”;相反,简洁而齐全的功能令我印象深刻,也使得用户很容易上手。

GUI 界面的布道者

1984 年 Apple 发布的 Macintosh 计算机,被许多人视为第一个将图形化界面设计获得商业成功的产品。从此以后,GUI 的设计和理念便在全世界的个人电脑中风靡。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在 macOS Catalina 上,我发现图形化理念已被深刻地写入了 Mac 的骨髓:

系统和原生软件中,几乎所有的界面都摆放着大量的图标。这些生动的存在企图以一种相比文字更高级的语言形式与你诉说它的功能;有时,在某个局部甚至没有任何文字标记,这更加激起了我探索的欲望。抽象的图案充满着隐喻,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将驱使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对于使用者而言,每一次的按压也许便意味着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不确定性坍塌之前,我们永远无法确定那几何的线条究竟意味什么。

▲macOS 的 Dock 栏。这是一个纯粹的图案世界。在第一次打开 macOS 时,鼠标滑过一个个图标,仿佛有一种游玩解谜游戏的感觉。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更彻底的图形化界面意味着更高的可读性,用户也更容易记住每一个图标的功能。以 “系统偏好设置”为例,Apple 为每一项设置都精心设计了图标:

▲macOS Catalina 系统偏好设置

“拓展”这一功能的图标是一枚拼图,这充满了趣味与暗示,同时也让我在第一时间准确理解了它的功能。在 macOS 中,处处充满了这样精心设计的小惊喜。

另外,图形化设计的推进也带来了 macOS 系统与 Windows 相比在不同维度的延拓。使用 Windows 时,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不断移动光标,顺着一个套一个的子菜单寻找目标的情形;而在 macOS 中,功能的延申并不意味着选择的堆叠,而是被独立成一个个的图标模块,在平行的维度上尽可能降低用户寻找目标的时间成本。

▲同样以 “系统偏好设置”为例。在界面上方的状态栏中打开,便直接出现了键盘、触控板、鼠标的独立选项,十分方便用户直接操作;而在 Windows 中,这种功能往往藏在子菜单或者子选项之中。

当然,图形数量的增多注定了相同大小的页面显示的内容更少;比起 Windows 中罗列出的一行行齐全的功能,macOS 更像是提前为用户进行了筛选——选出用户最常用的功能,以图标的形式加以突出。在大多数情况下,Apple 很幸运地猜中了大部分用户的需求。

做你最忠实而可靠的朋友

正如上文所说,macOS 似乎时刻在告诉你:“我准备好了,请即刻开始。”随着体验的深入,这样的感觉亦愈发深刻,尤其体现在 macOS 关于权限的处理上。

在 macOS Catalina 中,系统、用户和开发者的权限之间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以最常用的点击左上方红色 X 按钮关闭页面为例。在开始使用 Mac 时,我习惯性地点击左上角想要关闭页面,但在无意中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软件并没有真正关闭,而是在后台中继续运行;系统却几乎从不过问我的期望——完全关闭或后台运行。经过查阅资料,我发现 macOS 中这方面的权限被给予了开发者,由他们来决定是否可以一键关闭软件;但同时,用户可以使用 Command+Q 的快捷键完全关闭任何软件。并且,后台运行的软件都会在 dock 栏中显示,并加上白点以区分。这样的设计,颇有些和谐共生的意味——开发者根据自身对软件的理解决定是否应该常驻后台,但用户始终拥有着绝对的权限。在 Windows 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软件在后台 “偷跑”,我们却很难将它完全关闭的窘境。

▲值得一提的是,macOS 中内置数量庞大的快捷键,覆盖了从表层界面到系统底层的一系列操作。(截取自 Apple 官网)

当然,在大多数使用场景中,macOS 并不倾向于为开发者提供太多的权限:弹窗广告等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系统掌控了一切;恰恰相反,用户拥有着近乎支配的权力,系统保留的所有权限都将被使用者本人享有。比如,当我们想删除一款软件时,只需将它的图标拖拽至废纸篓,点击清理便大功告成。

▲废纸篓的卸载功能令我印象深刻。macOS 证明,卸载软件其实从来不必那样麻烦。我们无需关心繁杂的注册表,无需面对系统提示没有管理员权限的窘境。一切所需不过是双击鼠标。

在我的个人生活中,偶尔会遇到 Windows 下某些软件无法删除的情形;更令我惭愧的是,至今我也没有真正搞清楚 Windows 中的 “管理员”权限到底意味着什么,又该何时开启,何时关闭。

正是基于这样的权限设计,macOS 给予了我一种真诚而可靠的友情,甚至带有一丝征服感。我非常确信,这是专属我个人的一台设备。

随航,扩圈

常听人说,iOS、iPadOS、macOS 乃至 watchOS 几兄弟长得越来越像。的确如此,几种设备在系统层面愈发 “休戚与共”。实际上,在硬件层面它们也从来不是彼此独立的关系。从早些时候的 AirDrop 投送文件、Apple Watch 解锁 Mac 等功能我们已可窥知一二。

而在 macOS Catalina 中,随航(Sidecar)功能的加入进一步加深了苹果设备间的互通互联。通过开启随航,iPad 可以轻松地被作为 MacBook 的副屏使用,复制或者拓展屏幕。更神奇的是,iPad 还可以作为画板进行艺术创作,此时的 Mac 则摇身变成了监视器。

▲几乎毫无延时的 “随航”

我非常敬佩苹果在生态系统方面的布局。我个人的 iPhone、iPad、AirPods、Apple Watch 与 Mac 之间建立了极其畅通而强大的互联。我可以在任意设备上接听电话、处理 iMessage,甚至共享并切换某一正在进行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任何一次切换和互联都无比快速,几乎感觉不到延迟。苹果全家桶的强大可见一斑。

在未来,我相信苹果将进一步加强这样的体验。当然,我并不认为 iOS,iPadOS 和 macOS 最终会化为一体。苹果的策略更接近于 “和而不同”,而非 “众生平等”。在 ARM 架构芯片加持的新 Mac 中,或许我们将看到大量的 iOS 软件被移植到 Mac。

音乐,MacBook 的第二灵魂

Catalina 带来的新特性中,最令我期待的还有 Apple Music 的到来。

▲处处熟悉却处处惊艳的 macOS 版 Apple Music(图自 Apple 官网)

在这次测评以前,我已使用 Apple Music 近两年的时间。不得不说,苹果的音乐订阅服务在国内堪称 “良心”。通过学生身份认证后,每月的费用仅仅 5 元。相比 QQ 音乐的 “绿钻”“付费音乐包”,这样的定价极为友好。更重要的是,Apple Music 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订阅服务,我不需要在此基础上支出任何额外费用。以周杰伦的新歌 Mojito 为例,我购买了 QQ 音乐的付费音乐包,却仍然不能直接收听,而需额外支付 3 元购买单曲;当然,我不会这样做,因为在 Apple Music 上我早已将其加入了曲库。

当 macOS Catalina 拥抱 Apple Music,搭配 MacBook 极为出色的音响系统,我有幸随时随地享受愉快的音频盛筵。我尤其喜欢广播中推荐的 “古典乐”电台,灵感与创作欲总会在小提琴声中频频闪现。而对于拥有歌词的流行歌曲,苹果为其精心设计了动态歌词;更令人惊喜的是,你甚至可以通过 Command+shift+F 快捷键即刻开启全屏跟唱。

▲极富创意的全屏跟唱模式

无疑,Apple Music 的到来进一步彰显了 MacBook 的艺术属性。音乐,永远都是创作者的最好伴侣,亦为 MacBook 的第二灵魂。

美玉之瑕,瑕不掩瑜

将 MacBook 交给快递小哥时,我颇有些不舍。我沉醉于 MacBook 手感优异的硬件,以及 macOS 给予的便利。细细品味这 15 天的经历,有时我感觉到 macOS 在尝试与我交流:“我已管理好琐碎的一切,请你尽情使用”;而在更多时刻,它选择保持安静——绝对的静谧。它不会在你激情迸发的时刻搅扰你的灵感。

出于篇幅考虑,在上文中我仅仅提到了几点感受。实际上,任何操作系统都是无比庞杂而细碎的。毫无疑问,macOS 是一款接近完美但非彻底无瑕的产品:个别专业软件无法在 macOS 下运行(或者,你可以选择使用虚拟机),并且我们很难顺畅地运行大多数的 3A 游戏。当然,这世上根本没有尽善尽美之物,MacBook 已然定义了自己独特擅长的境界。

更重要的是,macOS 向我展现了 Apple 关于人机交互的哲学。操作系统其本身的意义便在于双向交流——让计算机读懂人类的意图,使人类知晓硬件的功能。在其他案例中,操作系统往往沦为了中介客,仅仅是传达指令和反馈运行效果。但 macOS 散发着管家和伙伴的气质,在它的帮助下,人与机器的关系从未止步于冷冰冰的命令,而是构建出了一个三者和谐共生的生命场。

本文系IT之家众测第七期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IT之家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