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年度用户增长仅为京东一半,物流不再只是电商“护城河”

2020-08-21 08:12搜狐科技 - 尹莉娜

8 月 20 日晚,阿里巴巴发布 2021 财年第一财季(自然年 2020 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该季度,营收 1537.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4%;净利润 394.7 亿元,同比增长 85.72%。

就在前两日,另一大电商巨头——京东,也交出赴港二次上市后的首份答卷。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京东实现营收 2011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3.8%,净利润为 59 亿元,同比增长 66.1%。

尽管阿里与京东的财报表现均超出市场预期,但相比之下,京东创下近 10 个季度以来的新高增速,而阿里 2020 年一、二季度,其营收同比增速则从以往的 40% 一路跌到了 22% 和 34%。与此同时,一季度阿里净增年度活跃用户数仅为京东一半,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物流能力的显现。

如果说疫情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电商直播行业的发展,估计没有人会质疑。淘宝直播自不必说,京东联合快手、苏宁拉上抖音也都不甘示弱,一时间,电商直播好不热闹。

但人们只看到方寸屏幕之上的 “光鲜”。在前端万花齐放的直播背后,物流作为支撑着整个庞大商业体系的后端,才是承托企业发展最低线的基础能力。

这一点,从疫情缓和后电商巨头们加速对快递公司的控制和布局中可见一斑。今年 4 月,阿里 2% 入股韵达、集齐 “四通一达”;8 月,京东 30 亿元投资跨越速运,打造针对下沉市场的众邮快递;拼多多与极兔密切合作。

完善的物流设施建设已经不仅仅是电商的 “护城河”,更是促进销量和用户增长的 “催化剂”。

一、从 “护城河”到 “催化剂”

疫情期间,物流对于电商的加成到底有多大,从财报数据中得以窥见。

首先是用户增长。

首先,从年度活跃用户的角度来看,相较于 2020 年第一季度,京东单季度净增年度活跃用户 3000 万,年度活跃用户从 3.21 亿上升至 4.17 亿。相比之下,阿里经济体的年度用户增长仅为 1600 万,从 7.26 亿至 7.42 亿。早在上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中,京东零售 CEO 徐雷就在称疫情带来了老用户的 “回流”。

其次是营收增长。

阿里二季度核心商业收入增速为 34%,总营收达到 1537 亿元;而京东也迎头赶上,同比增长达到 33.8%,这一增速也创下近 10 个季度以来的新高。要知道,京东的营收增速自 2018 年 Q2 以来从未超过 30%,而阿里在 2019 年 Q3 年以前营收增速都在 40% 以上,进入 2020 年上半年,则一路跌到了同比增速为 22% 和 34%。

除此之外,更强的物流能力也加速了平台上主流商品品类的迁移。

根据财报,2020 年 Q1 京东一般商品收入占总产品收入的比重上升至的 40.3%。不过,这一数字已经在 2020 上半年即 6 个月的财报中下滑至 37.8%,京东似乎未能抓住窗口期,维持住增长势头。

而对于阿里来说,疫情期间对物流公司把控能力较弱,快递迟迟无法复工,对其营收增长也造成了较大的阻滞。一季度,其营收增长达到了创新低的 22%。

不过,二季度,阿里在财报中解释,天猫所有类目全线恢复或超越疫前水平。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菜鸟的表现十分亮眼。截至今年 6 月,菜鸟驿站处理的包裹量同比增长 100%。尤其是在跨境物流方面,在全球航空业大面积停航的同时,菜鸟每周使用的包机,利用洲际航班从 40 架次增加到近 150 个架次,同时进口中心仓也扩大了 20 倍。跨境业务因此受益,天猫国际支付 GMV 同比增长超过 40%。

而对于拼多多来说,成立时间最短,仍需资本输血的它对于物流的涉猎则最浅。2018 年,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接受上市前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拼多多不会碰物流。随后,拼多多的物流举措也是采用轻资产、开放的模式,即 2019 年 2 月上线的 “电子面单”系统。“我们不会做采销,也不碰物流和配送。阿里已经做得很好了,你干嘛要做?很多公司什么都做是因为它不相信别人。”同年 4 月,黄峥在致股东信中表示,拼多多的物流电子面单系统在短期内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电子面单系统。

这种组织形式对于单量大、客单价低的拼多多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但同时也造成了效率的低下。今年 5 月,拼多多曾称日均物流包裹数已超过 6500 万个,较 2020 年 3 月的 5000 万个日均在途物流包裹数增长 30%。但从用户的普遍使用感受上来看,拼多多订单所需要的运输时长一般多于其他平台。

二、“增量不增收”的四通一达

近期,京东停用申通的消息引发行业热议。京东给出的理由是与申通的合同早在 2019 年 6 月就已经到期,申通方面则表示,京东的业务量占比很小,影响不大。不过在此前,申通也表示 “霸权文化京东一直就有,只有自己,没有共生,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京东第一次 “封杀”快递公司。

2016 年 11 月,京东宣布开放物流体系。次年 4 月,京东物流独立。而在独立后不久,京东随即开始了对第三方快递公司的 “封杀”。2017 年 7 月,京东宣布暂停苏宁系天天快递的服务,随后,圆通、EMS,百世,德邦等一系列快递公司都被排除在商家可选之列。

京东表示,此次停用申通,“阿里拒绝接入京东物流成分手主因”,换句话说,京东物流认为自己是一家第三方公司,阿里不接入京东物流也是对它的 “封杀”。

去年,阿里以 46.7 亿元购入申通 49% 的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此前,阿里曾多次通过投资的方式掌控市面上主流快递公司。其中,对百世的持股比例为 26.8%,拥有 46% 的投票权;向中通快递投资 13.8 亿美元,持股约 10%;联合旗下云锋基金对圆通持股约 11%,今年又爆出了参股韵达 2% 的消息。至此,阿里已经集齐 “四通一达”。

尽管菜鸟称 “四通一达”的平均增速超 40%,不过,几乎所有阿里参投的公司都处在 “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2020 年上半年,申通的服务业务收入为 17.92 亿元,同比增长仅 1.32% 几乎陷入停滞。完成业务量 8.66 亿票,同比增长 39.69%。综合计算,快递业务单票收入仅 2.07 元,同比下降 27.37%,同时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同比下降约九成。

同样,中通、圆通等快递公司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二季度中通快递完成业务量 46.0 亿件,同比增长 47.9%,但营收增速却不及单量增速,同比增长仅 18.0% 至 64 亿元。圆通的最新数据也显示,2019 年全年圆通业务完成量达 91.15 亿件,同比增幅 36.78%,但营收 311.51 亿元较 2018 年增长仅 13.42%,同时,圆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也下降 - 414.77% 到 - 7.2 亿元。

去年 3 月,阿里联合菜鸟发布公开信时曾称希望能够将物流成本从 GDP 占比的 16% 下降至 5%。但京东在今年上半年业绩表现已经逐渐接近这一目标。财报显示,京东每单的履约费用率从去年上半年的 6.1% 下降今年同期的 5.9%。

三、存量订单和 “新增长点”

疫情之下,快递行业陷入停滞的混乱状况为电商巨头们敲响了警钟。尽管疫情并非常态,但完善的物流体验仍然是决定着消费者最终选择的重要因素。

菜鸟方面表示,成立 7 年间,公司已经形成了消费者物流服务、商家服务、物流企业服务三大板块业务。

同时,菜鸟除了继续原本的存量快递业务外,由于天猫国际在整合考拉后已经占据了跨境电商超半数的市场份额,同样的,菜鸟的跨境业务也可以承接半数以上的跨境电商快件,这无疑可以降低菜鸟海外仓的运营成本,加速了行业整合。

另外,菜鸟还利用其线下驿站承接了更多的服务性业务。今年上半年,菜鸟驿站进行了战略升级,从单一的包裹服务,向团购、洗衣、回收等数字化社区服务开始进军,从依附于整个阿里经济体到寻找新增长点。

而对于京东物流来说,加速独立也成为其主旋律。2020 年上半年,京东物流及其他收入近 154 亿元,去年同期为 100 亿元,增幅超过 50%。根据京东物流 CEO 王振辉最近发布的公开信,过去 8 年,京东物流在全国布局了超过 750 个大型仓库、约 1800 万平米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网络覆盖了大陆地区 100% 的区县,利用尚未达到饱和的物流能力,发起 “千县万镇 24 小时达”,开始在下沉市场 “掘金”。

在继续重金发展仓储的同时,京东在本季度 30 亿元全资收购了跨越速运。同时,旗下的重邮快递也在参考、对标通达系的加盟模式,定位于高性价比快递,瞄准 3kg 小件电商包裹,并提出了 “国内性价比最优”的目标。

对于拼多多来说,至少在短期内,快递不会成为其花重金考虑的项目。不过,此前拼多多与极兔的关系却引发了多方猜想。从资本层面上,两家公司并无关联,但合作密切。

极兔创始人李杰是 OPPO 印尼的创始人、前任 CEO,有深厚 OPPO 系背景,而拼多多创始人黄铮,则是 OV 背后大佬段永平的关门弟子。

作为一家起源于印尼的跨境综合物流服务商,算是快递界的后起之秀,2019 年下半年才开始筹备起网。据悉,目前极兔已经接入拼多多、当当、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业务正稳步推进中。据极兔方面透露,截至 3 月末,公司网点数量已经超过 1500 家,员工数量已经超过 15000 人。不过,极兔能够多大程度地搅动市场,仍是个未知数,毕竟 1500 家网点仅为中通 3 万家网点数量的 1/20.

更何况,此前体量更小的快递公司已经倒在了疫情之前。2019 年,包括国通快递、如风达快递、全峰快递等二三线快递品牌相继出局,包括圆通快递母公司推出的新快递品牌 “承诺达特快”,也在短暂试水一年时间后被叫停。

物流行业并非想象中的 “有利可图”“市场巨大”。“四通一达”仍在 “增量不增收”的泥潭之中,京东物流重金打造的仓储物流能力在疫情之后也需挖掘第三方电商订单以维持业务饱和。

作为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物流可能是造成企业亏损的拖累,也可能是促进营收增长的利器,不再只是维持电商优势的 “护城河”。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