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嫦娥四号最新科学成果:揭示月球内部物质结构
IT之家9月24日消息 据中国探月工程发布,嫦娥四号着陆器和 “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于 9 月 24 日 7 时 30 分、23 日 23 时 18 分结束第 22 月昼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设置,进入月夜休眠。截至目前,嫦娥四号已在月球背面度过 630 个地球日,累积行驶 547.17 米。
基于第 21 月昼全景相机拼接影像、DOM 影像等数据情况,“玉兔二号”月球车在第 22 月昼期间主要以行驶为主,先后在距离着陆点西北方向约 1.3km 的撞击坑和反射率较高的区域进行了探测。
IT之家了解到,科研人员利用全景相机环拍探测、红外成像光谱仪定标探测、测月雷达行驶过程中同步探测等数据,取得多项科学成果,近期发表在 Nature Astronomy 国际期刊上。
科学团队对雷达探测数据开展了深入研究,获得了着陆区月壤和浅层结构的重要发现。基于低频雷达信号特征,如图 1 所示,将着陆区的浅层结构划分为三大基本单元,由上往下依次为强反射单元(单元 1)、弱反射单元(单元 2)和中等反射单元(单元 3)。结合区域地质和大型撞击坑的空间分布等基本约束,地质解译结果如下:单元 1(总厚度约 130m)为临近多个撞击坑的溅射物堆积(包括芬森、阿尔德、冯 · 卡门 L 和 L’等撞击坑)和底部的玄武岩角砾层;单元 2(总厚度约 110 m)为多次喷发的玄武岩层;单元 3(厚度不小于 200 m)为着陆区北部莱布尼兹撞击坑的溅射物。高频雷达信号进一步给出单元 1 上部的精细结构,如图 2 所示,其特征为顶部存在厚达 12m 的月壤层,基本不含大石块,其下为厚达 22m 的条带状溅射物,它们均是来自芬森撞击坑的抛射物,总厚度达 34m。
图 1 测月雷达低频通道的探测剖面及解译结果
“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的测月雷达能够获取行驶路径下方的地质剖面,揭示地下的分层结构。由于测月雷达直接基于月面进行探测,因此,其探测到的反射信号能量大,特征清晰,效果远优于距月面 100km 以上的星载雷达探测。而且,由于采用远高于星载雷达 5MHz 的主频,其分辨率优势也十分明显。测月雷达两个通道的主频分别为 60MHz 和 500MHz,空间分辨分别为 10m 和 0.3m,探测深度分别约 50m 和 500m。高频通道用于探测浅部月壤及其下伏溅射物的高分辨结构,低频通道用于探测深部溅射物和玄武岩等分层结构。
图 2 测月雷达高频通道的探测剖面及解译结果
测月雷达所获取的浅层结构剖面表明 “玉兔二号”所探测的月面物质来自于芬森撞击坑,而不是来自冯 · 卡门撞击坑自身的充填玄武岩;同时,该雷达剖面还揭示了着陆区经历多期次的撞击溅射堆积和多期次玄武岩浆喷发充填。这些新发现对于认识月球南极 - 艾肯盆地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月球内部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后续探测与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