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发展存四大挑战,未来 2-3 年是 5G 发展关键时期
累计建设开通 5G 基站超 70 万个,建成 800 个面向行业的虚拟专网,在 10 多个领域初步形成有望规模商用的应用场景,5G 手机累计出货量超过 1 亿部 ...... 自 2019 年我国正式发布牌照到现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5G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不小的化学反应,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今年作为 5G 大规模商用的第一年,网络建设、手机终端出货、用户发展等很多方面都超出预期,成绩斐然。”在 12 月 15 日的 “2021 中国信通院 ICT + 深度观察报告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韦柳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此同时,她也指出,5G 进一步释放潜能还存在四大挑战,未来 2-3 年是 5G 发展的关键时期。
中国 5G 交出亮眼成绩单
毫无疑问,不论从网络建设、手机终端出货还是用户发展方面,中国的 5G 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韦柳融表示,从网络方面看,5G 网络发展初具规模,今年 5G 网络基站数已经超过 70 多万个,比其他国家加起来都多。同时,整个 5G 网络相关性能提升很快,5G 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到了上百兆。面向行业的虚拟专网探索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已有 800 个虚拟专网。
从技术标准来看,5G 技术标准沿着增强 5G 技术能力和支撑垂直行业应用两方向持续演进。“今年 R16 标准正式发布,5G 的关键性能、网络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均显著提升。”韦柳融讲到。
她进一步介绍称:“5G 关键核心技术——端到端网络切片技术标准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完成 5G 网络切片的端到端总体架构和同厂家设备子切片的域间拉通测试。5G 行业虚拟专网标准研究获得突破,在网络架构、对外服务能力、轻量级 UPF、与行业局域网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相关进展。”
从移动产业链来看,5G 产品市场加快发展,5G 基站和手机终端实现大规模出货,我国厂商占据较大份额。毫米波技术设备和组网测试完成,向商用化又迈进一步。独立组网产业链主要环节如基站设备、核心网产品、手机芯片都逐渐成熟。
在 5G 应用方面,韦柳融表示,总体来看还处于导入期。尽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都在布局消费级应用,但尚未出现现象级应用,消费者的感知还不够明显。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行业应用今年有非常大的突破,很多行业应用开始落地商用。
韦柳融称:“根据第三届 “绽放杯”大赛参赛项目数据,超过 3 成、近 1300 个参赛项目有了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开始进入示范和商用落地阶段。全国范围来看,这个数字还要更大。”
此外,韦柳融指出,5G 的行业应用在工厂、矿山、港口、医疗、电网、交通、安防、教育、文旅及智慧城市等 10 个领域初步形成了有望规模商用的应用场景。各个行业对 5G 的行业应用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多个行业将 5G 纳入其信息化指导意见或推进相关行业标准。一些行业龙头企业也在积极地推进 5G 应用和其数字化转型的融合。
“整体来看今年 5G 的成绩还是很不错的,当然可能离消费者所预期的 5G 应用大爆发还存在一定距离,但毕竟 5G 的商用发展还处于初期,我们要给它更多时间去发展。”韦柳融强调。
进一步释放潜力存四大挑战
尽管我国在 5G 发展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对于进一步释放 5G 潜力而言,韦柳融指出,还面临四大方面的挑战。
一是 5G 网络尚未实现全国的广覆盖。去年至今,我国已建成 70 多万个基站,但对于辽阔的中国而言要实现广覆盖还远远不够。很多面向普通消费者、2B2C 的应用以及在较广区域开展的行业应用,如无人配送外卖、智慧城市管理、生态环境监测、5G 流动医院仍需要广覆盖的 5G 网络支撑。“当然这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随着后续网络建设规模推进将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 5G 支撑行业应用的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提升。5G 技术仍需演化发展,现有的 R15 版本尚不能满足行业应用的需求,支持低时延高可靠的 5G R16 标准版本还需 1-2 年才能实现商用。同时,在行业应用里比较重要的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等技术预计 1-2 年才能具备大规模部署能力。与 4G 相比,5G 的服务对象、应用场景等发生了质的变迁,但单一的 5G 技术不能包打天下,必须在商用实践中不断探索 5G 技术的优化升级。
三是 5G 应用配套支撑产业仍处于培育初期。5G 行业芯片和模组的高价格制约了 5G 行业终端的丰富性。此外,与 5G 相关的应用产业仍不成熟,VR/AR、8K 等产业仍然处于商用早期,无法支撑典型 5G 应用的规模发展。与此同时,5G 需要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 ICT 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但目前的解决方案仍需要不断适配。
四是跨行业产业生态尚未建立。5G 要赋能千行百业,必须要跟各个行业融合。目前行业领域与信息通信领域尚未建立深度合作的交流和对接平台,跨行业合作存在一定的困难。5G 融合应用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生态,目前的合作模式以运营商牵头为主,迫切需要各方协同合作,特别是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发挥牵头作用。此外,已经在推动的 5G 融合应用标准也面临行业标准制定流程较慢等问题。
未来 2-3 年是 5G 发展的关键时期
韦柳融指出,未来 2-3 年政策红利仍将持续,企业投资意愿依然高涨,行业客户对 5G 的接受程度将逐渐提高。“必须充分把握这一机遇期,加快 5G 的发展,支撑 5G 整体全面升级,推动其与千行百业融合,产生更多的新产品、新业务、新服务,促进数字经济全面发展。”
在网络方面,未来 2-3 年,5G 网络将逐步实现广域覆盖。韦柳融称,从过去 3-4G 的发展阶段看,未来几年 5G 还是处于广域覆盖的阶段。
在应用方面,韦柳融认为消费级应用比行业级应用成熟的更早一些。“毕竟消费级应用相对来说简单些,我们预计具有 5G 特性的消费级创新应用将可能在 2022-2023 年开始出现规模增长。”
在行业应用方面,韦柳融则表示,规模增长的时间会更晚一些,可能在 2023 年以后。当然,在 2021-2023 年之间也会有一些相对简单的行业应用如超高清视频的直播与监控、智能识别等开始批量落地,但技术要求较高的应用,如基于云边协同的沉浸式体验、基于低时延高可靠的远程控制类应用等将在后续 2-5 年中陆续成熟。
在技术创新方面,未来 5G 的创新重点仍是提升对行业应用的支撑能力。“我们可以看到 5G 网络技术将在车联网增强、超高可靠低时延、高精度定位、虚拟专网等方面更加突出。”
在产业方面,5G 的产品形态会更加丰富。行业模组开始规模放量,预计 2020 年中国 5G 行业模组出货量将近 50 万片,2022 年出货量将达到千万片,行业模组价格有望下降到 40 美元以内。其次,泛终端发展全面提速。5G 泛终端预计将率先在工业、医疗等非成本敏感领域率先普及并迭代演进,并持续在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领域不断演进。5G 的边缘计算的一些技术和产品设备会在未来 2-3 年逐渐落地。
此外,在韦柳融看来,行业使能平台也会得到较好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小企业以及一些传统行业更好地使用 5G 技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基于 5G 和云计算的行业使能平台,给大家提供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综合能力,以满足各行业对定位、语音识别、图形识别等相对共性的需求。与此同时,行业使能平台提供的服务能力,也将推动整个 5G 应用更好的发展。”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