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崛起引发电动车企扎堆 SPAC,另一场 “互联网泡沫”悄然兴起
北京时间 3 月 16 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特斯拉的崛起,电动汽车新创公司纷纷通过 SPAC 反向收购的方式借壳上市。尽管汽车行业距离完全电动化还需数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但电动汽车以及自动驾驶汽车类股一路飙升,另一场类似于当初互联网泡沫的股市危机正在悄然成形,SPAC 投资者更倾向于投机,以期发掘 “下一个特斯拉”。
挤泡沫?特斯拉市值短短一个月蒸发 2770 亿美元
特斯拉股价在 2020 年飙涨 743%,尤其是在纳入标普 500 指数这一利好消息的推动下,特斯拉股价一路高涨不下。然而,自今年 1 月 26 日达到峰值以来,该股一度呈断崖式下跌,仅 3 月 8 日当天跌幅就达到 5.84%,并在短短一个月内累计下跌 34%,市值缩水约 2770 亿美元。该股目前已止跌回弹,截至周一,特斯拉的市值已基本恢复至去年年底的水平。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等中国竞争对手的股价虽然仍低于去年同期,但也已从低点反弹。
电动汽车炒作的两个警示案例
Nikola 和即将上市的 Lucid 股价暴跌凸显出这些初创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醒投资者需要谨慎以待。
Nikola 是最早通过 SPAC 反向收购方式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之一。该公司一经上市即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把股价推得很高,但空头兴登堡研究公司 (Hindenburg Research)戳破了这个泡沫。去年 9 月,兴登堡发表了一份详细得报告,称 Nikola 是一个 “错综复杂的骗局”,并指出该公司所谓的氢燃料电池卡车自由驰骋的视频也是伪造的,实际上这辆卡车从山上缓慢滑行下来,并不是依靠自己的动力运行。消息曝光后,该公司股价一度暴跌,目前位于 15.85 美元附近,而在去年 7 月该股曾攀至 66 美元的最高水平。
与 Nikola 不同,Lucid 被视为特斯拉公认的潜在竞争对手。该公司由特斯拉 Model S 首席工程师彼得 · 罗林森 (Peter Rawlinson)创立,计划在今年推出一款豪华电动轿车,此外还有一款电动 SUV 也在开发之中。今年 1 月有消息称,Lucid 即将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借壳上市。此后,随着投机者的涌入,其 SPAC 股价飙升至不合理的水平。到今年 2 月底合并计划正式宣布时,由于估值远低于投资者的预期,导致该股暴跌。
EV 企业扎堆 SPAC 正酝酿另一场 “互联网泡沫”
就像曾经的郁金香热潮和互联网泡沫一样,如今的电动汽车炒作也值得深思。在当初的郁金香热潮和互联网泡沫期间,新的和相对不知名的产品被引入,价格达到了惊人的水平,但基于潜在需求的炒作具有不可持续性。许多公司最终都倒闭了,但仍有一些公司幸存下来并发展壮大,比如亚马逊,后者的市值目前已飙升至令人难以置信的 1.6 万亿美元。随着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类似的巨变,投资者正指望出现类似的机会,寻找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的 “亚马逊”或者说 “特斯拉”。
EV 新创企业也希望抓住这样的机会。来自 Dealogic 的数据显示,仅 2021 年 1 月份就有 90 家 SPAC 申请上市。虽然只有少数几家公司表示计划专注于电动汽车或电池,但大部分公司并未确定收购的目标行业或市场,而是盯准可持续行业,譬如广泛的能源转型或能够实现关键减排目标的行业。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电动汽车目前仅占全球汽车市场份额的 2% 左右。业内对未来预期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有机构表示,到 2030 年,全球 EV 销量将占到总销量的 10% 至 20%,而最乐观的预测则高达三分之二。于是,在特斯拉去年股价大涨的带动下,市场再次疯狂押注于未经验证或处于早期阶段的技术。
根据 IPO 追踪机构 Renaissance Capital 最新研究结果,2020 年共有 15 家 EV 公司通过反向收购借壳上市,但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都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营收很低甚至完没有实现营收,也看不到利润。像 Nikola、Lucid 或费斯克等公司虽然没有生产出一辆电动汽车,也没有获得任何营收,但它们的市值已经飙升,并且还承诺在短时间内获得巨额营收。这些股票的交易不是基于利润或营收,而是纯粹的投机,投资者寻找下一个 “特斯拉”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场泡沫。(作者 / 良弼)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