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偷脸”事件追踪:摄像头遮挡品牌接着用

今年的央视 “3.15 晚会”对人脸识别一顿猛锤,让人脸信息安全保护警钟再次敲响。

而后,被点名的卫浴企业科勒、解决方案商优络客、万店掌等纷纷道歉整改,广州、南京等地方政府抓紧线下审查打击,国家网信办及中国信通院宣布加紧制定法规、倡议发起 “护脸计划”——企业、地方、社会组织都在 “波纹效应”般作出反应。

全民讨伐人脸识别的同时,AI 企业和终端客户似乎面临一个悖论——不能采集人脸信息,AI 摄像头是不是不能用了?但国家又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发展,不采集人脸信息怎么应用 AI?

拆不拆智能摄像头?AI 解决方案还用不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否受阻?这些都是产业人关心的问题。

近日,智东西走访线下,希望看到市场对这场 “315 晚会”重拳出击的真实反应。

一、315 后,被点名企业纷纷网上表态、立正挨打

央视 315 晚会上,科勒卫浴、宝马、上海悠络客、苏州万店掌等多家企业被曝偷偷采集人脸信息,同时一些采集的人脸还会被 “偷运”到供应商的后台。一旦这些数据被泄露,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乃至生命安全。

3.15 当晚,宝马 4S 店经销商正通汽车也发布致歉信,称第一时间停止所有设备使用。厂家优络客、万店掌也回应,已连夜成立专项组,紧急开展自查。

次日,瑞为科技等企业也发布致歉,广州雅量科技收到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检查通知,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而后两天,科勒、MaxMara 等企业也纷纷回复,摄像头仅用于安保和统计客流,已应要求将摄像头拆除。

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也纷纷发声。比如 3 月 17 日,深圳市人大获悉传出消息将对公共场所摄像头立法;3 月 18 日,中国信通院倡议发起 “护脸计划”,引导正确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国家网信办也提到加紧制定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3 月 15 日至今来半个月,地方开展人脸识别摄像头排查的动向不断。

比如,3 月 16 日上午,无锡市监管局人员至某 4S 店、 两家售楼处检查,发现了人脸识别摄像头,当场采取了强制措施并予以立案。3 月 22 日,杭州市监管人员到当地科勒卫浴门新店进行排查,发现了很多摄像头接口,店员告知:“展厅本来要统一安装具有人脸识别和检索功能的摄像头的,不过央视‘3·15’晚会曝光后,我们就不准备装了。”

一股酝酿已久的人脸隐私潮爆发如雪崩之势,如火如荼的 AI 市场面临急刹车。

二、南方多地排查人脸识别,探店北京:没有,不拆

一夜之间,不仅万店掌、优络客这样的智能监控方案商卷起轩然大波,一些未被 315 点名的企业也受到 “次生灾害”影响,走到风暴中心。

比如名创优品、喜茶、晨光文具等公司,由于采用到万店掌、优络客方案被挖出来,受到舆论和相关部门审视,话题登上新浪微博阅读超亿人。

在线下,一些地区也采取行动,对这些未被 “315”晚会点名,被间接牵扯出来的企业进行人脸识别设备排查。

比如,在张家港某店,监管人员确定名创优品店铺采用人脸识别摄像头,于是将名创优品摄像头贴上封条。

在北京地区商家应用人脸识别摄像头的情况如何呢?为此,近日智东西前往就近的新中关购物中心进行了探访。

一走进该中心名创优品店铺,迎面而来的正是多个万店掌摄像头。我们问一位店员这些摄像头是否有人脸识别功能,该店员称,目前没有听到拆除摄像头声音,这些摄像头没有人脸识别功能。并称传出的其它连锁店拆除摄像头是用于员工打卡的摄像头,也不是识别顾客的。

这位店员的解释听起来似乎并不可信,但是作为顾客,我们仅从摄像头外貌和 “万店掌”品牌也没有办法直接验明真假。

三、遮掩摄像头 Logo,被检查时 “一秒破功”

在我们的线下走访中,我们发现多家店铺都安装有摄像头。其中,一些店铺还对摄像头做起了手脚——遮挡摄像头品牌 Logo。

比如,在新中关购物中心 Wow color 美妆店却给多达十几路摄像头贴上纸片,遮挡摄像头 Logo。这一操作实在引人遐想,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信息呢?对此,店员告诉我们,这是店长要求贴的,她也不知道为什么。

而在杭州、张家港的市场监管人员进行排查执法时,他们发现多家名创优品将摄像头 Logo 用纸片遮挡了起来。拆开一看,正是 “万店掌”的 Logo。

当这些摄像头被执法人员 “脱下马甲”,背后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也被扒了出来。

在张家港名创优品店铺,监管人员对店长所使用的 “名创巡店”手机 App 进行了检查。检查发现,该 App 人脸识别功能居然还在正常使用,能够识别进店顾客的性别、年龄段等信息,并且自动为顾客打上 “新顾客第一次到店”、“熟客 第 11 次到店”、“会员”的标签。

而在杭州国大城市广场地下一层的名创优品店,执法人员也通过后台系统功能模块,发现店内 20 多个摄像头大多具有人脸识别功能,而后对其进行处置和立案。

其实,通过 AI 分析顾客情况的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令人担心的是权益不清,以及商家、甚至厂家能任意调取顾客人脸等数据行为背后的风险。毕竟人脸只有一张,不像手机号、密码那样可以修改,也不像指纹那样需要主动操作,人脸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统计媒体报道发现,315 晚会后,南方地区多处市场监管部门对商店人脸识别摄像头进行了排查,北方地区动作较少。而在我们走访的北京地区,相关被曝光店铺的监控使用概况与 315 之前变化不大,大多没有拆除设备的动向。

四、喜茶还用了优络客,是否需要再出一份声明?

本次探访,我们也去了喜茶。在新中关购物中心喜茶店、清华东南门喜茶店,我们发现两家店的摄像头依然运行,从店内的视频监控可以看到。

在新中关喜茶店配置 8 台优络客摄像机,其中五台监控店员,包括收银和做茶,三台监控顾客。在清华东南门喜茶店,一共安装 8 路摄像头,其中 2 路监控员工制茶。店员告诉我,没有听说过摄像头要拆除的事情,不过她并不清楚店里的摄像头是否用来识别顾客、客流统计。

但值得一提的是,喜茶用的并不是此前 315 爆出的万店掌的产品,而是另一家被 315 点名的厂家——优络客

此前,喜茶因采用万店掌方案登上热搜,网友纷纷调侃 “只是买了杯喜茶,脸丢了”,并称 “细思极恐”。3 月 16 日,喜茶紧急回应:“万店掌的确是喜茶的供应商,但喜茶门店中所安装的所有摄像头只用于安防影像采集,绝不会非法收集消费者的人脸数据。”不仅如此,喜茶还找来厂家万店掌发声明为自己澄清。

但对于这样的回应许多网友似乎并不买账,回复:“这骗鬼呢”。

现在,我们看到喜茶还是另一家点名企业优络客的客户,喜茶是不是需要再出一份声明?还是像名创优品一样等着执法部门去查?

五、美妆店、奶茶店等都在用,整个商场都在做顾客分析

在本次对海淀、朝阳区几家商场探访中,我们还发现,像万店掌、优络客这些企业虽然名气不如当红 “AI 四小龙”等独角兽名号响,市场覆盖能力却超乎想象。它们与海康威视摄像头一起,几乎成了商场的茶饮、美妆、生活日用品等店铺的标配。

比如新中关购物中心的 The Colorist 美妆店中安装了 20 多路万店掌的摄像头。从柜台摆放角度来看,这些摄像头能够完整捕捉顾客的面部和试妆时的表情。

而在该广场的一家几平米小店,平价奶茶店 “快乐柠檬”也装着优络客的摄像头设备。

当然,作为顾客我也不能确定这些摄像头都具有智能识别功能,这还需要市场监管人员去调查。

为什么这些日用、美妆、茶饮类产品会集中选用这两家厂家的摄像头产品?一家智能监控行业的业内人士称原因很简单,便宜、智能。因为这些行业对成本敏感,当渠道给出如此低成本还具有 AI 高科技的方案,这些行业自然会进行选择。但低成本,也意味着钱花在看得到的地方,在识别精度、云平台安全层级等方面会相对薄弱。

当众多商场小店都用上 “物美价廉”的智慧零售方案,大商场也和它们一起成为技术尝鲜者。

据媒体报道,在江苏张家港执法人员对吾悦广场综合体检查中发现,该广场在一楼、负一楼、负二楼进出通道口都装有汇纳科技人脸识别相机,共计 35 台。

查看吾悦广场汇客云系统,执法人员发现所有顾客数据在汇客云系统中一目了然。据称,通过人脸识别,该系统可以分析最近一个月的客流人数、去重顾客数、男女比例、新老顾客数、年龄分布、到访次数等。

尚不清楚我们线下探访的购物中心是否对顾客数据进行搜集。我们向相关工作人员请教,得到的回应是 “不了解情况”。

六、从戴头盔看房到零售业大沦陷,技术、法律要 “快马加鞭”

2020 年 11 月中旬,济南一人戴头盔看房防人脸信息采集的视频引起舆论的喧然大波。该售楼处偷偷采集人脸信息,来进行客户比对以防止 “飞单”,人称 “被售楼处人脸识别拍到,买房要多花 30 万”。

现在,我们看到人脸识别技术从高成本的房地产、汽车行业进入奶茶、美妆这类 “小本买卖”中。

这意味着 AI 技术价值在更大众范围的验证,同时也让两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更加尖锐:1、无感人脸采集是否侵犯公民权益?2、厂家怎么可以随意获取终端客户平台的人脸信息?

针对第一个问题,2019 年 4 月的 “人脸识别第一案”已经开始聚焦。由于杭州野生动物园强制要求激活人脸识别系统,否则将无法正常入园,引得当事人郭兵将其告上法庭。

2020 年 11 月 20 日,这一案件宣判。责令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 1038 元,删除郭兵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但该动物园的人脸识别系统并未改变。对此,当事人郭兵表示将继续上诉,许多人对这一案件的审理结果并不满意。

技术走的太快,法律审判难免引起争议。不过,针对人脸信息采集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正在火速推进。

2021 年 “315 晚会”后,国家网信办指出,加紧制定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我们查找 2020 年 10 月 21 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发现,第二节二十九条就强调,只有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

2021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规定,处理生物识别信息等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 :

(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 , 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

(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 ;

(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

(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

除了《民法典》,2020 年 10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也明确提出: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法律普及是一个过程,无疑当下还有很多企业、公民、地方机关对于生物识别信息安全的意识并不充分,但智东西与多位业内人士交流后,他们都表示乐观,表示 “快了”、“行业标准和法律规定会很快出来”、“近期应该会有更加详细的政策出台吧”。

针对第二个更具体的问题——厂家怎么可以随意获取终端客户平台的人脸信息?大家本质上担心的其实,是企业刷脸系统安全技术过不过关,一是厂家非法挪用用户人脸信息数据非法兜售获利,二是人脸系统被黑客攻破,信息被用以违法犯罪,侵犯人财产生命安全。

其实,在技术层面国内信息安全行业已有解法。此前国内知名网络安全公司慧盾安全研发相关负责人告诉智东西,人脸识别可以从技术层面加强安全保护,做到 “应用、安全并重”。

简单来说,从云管端的逻辑来说,如果人脸比对数据在闸机、小区入口等终端,就需要围绕分散的防护点把数据保护起来,使业主、使用单位等各方即使将数据导出也没法使用。如果人脸比对数据放在云端,则比较方便做数据的集中保护,但数据的流动性更大,更易受到内外黑客入侵攻击和合法人员非法使用。

当下,企业主动加固安全措施的意愿并不强,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相信随着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快速完善,厂家在产品中持续集成数据脱敏、数据加密、可信计算等隐私保护技术和应用,市场也会回到快速发展的正轨。

结语:人工智能进入小本生意,人脸隐私安全问题更紧迫

自 2020 年起 “戴头盔看房”的事件就引起一波隐私焦虑,而本次 315 之后,我们调查发现 AI 已经从房地产、汽车等高消费行业,走进日用、美妆、茶饮等小成本行业。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市场监管人员的排查也面临挑战。因为排查的目标并不是查明有没有用摄像头,而是在看不到的后台查明是否使用数据分析系统,这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当下,AI、大数据技术已经在商业中显现出实际的商业价值,但当技术走在前面时,隐私权益和信息安全的问题变得更亟待解决。这样的问题也不是仅靠冲在前面的厂家和企业当事人解决,而是需要政策、企业、行业组织等进行合力,从而在技术价值和信息安全之间获得平衡。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