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苹果 iPad Pro 2021(12.9 寸)使用体验

写在前面

随着资本的宣传攻势愈加猛烈,我开始犹豫 IT 之家这样的同好论坛到底需不需要数码评测类文章。由厂商背书的头部数码大 V 们能先于消费者拿到产品,这让数码爱好者抢首发、晒开箱的热情骤减;此外,B 站、微博等主流社交平台中已涌现了数不清的数码博主,激烈的同行竞争催生了各式各样的评测。

就拿 iPad Pro 2021 为例,在设备到货后的这一周内,M1 芯片、miniLED 显示屏等话题已被炒了无数遍,从技术剖析到游戏实测一抓一大把,实在不需要我们这些在打工之余挤出点时间的数码爱好者们再补充什么。

照常理说,丰富的信息应该能催生有价值的讨论,但如今的数码圈事与愿违:许多自诩为 “评测者” 的数码博主就是台复读机,时下流行什么观点他们就认同什么,最后将一个个话题推向对立的极端,换得巨大的流量。举些最近的例子:

  • MIUI 12 请愿事件 - 最初以 “木羽说科技” 为代表的博主是站在用户反馈的角度、用各种实例指出小米系统的缺陷,但随后效仿者不断涌现,他们只聚焦几个特定的 Bug 最后得出 MIUI ‍一文不值的结论,而新的渲染模式、高分屏适配以及重定向动画几乎没人提;

  • 鸿蒙安卓套壳事件 - 鸿蒙内测版发布后,一些用户在系统中发现了安卓的痕迹,于是质疑鸿蒙系统的原创性。在安卓和 AOSP 的区别都没搞清楚的情况下,许多博主用几张截图就给鸿蒙打上了 “抄袭” 的标签(君不见 iOS 的 Unix 内核也是拿了贝尔实验室的开源项目),而 “超级终端” 等创新功能的热度就被夺去了。

面对这非黑即白的网络环境,我不禁想问:难道数码评测的目的是要让不同品牌决出个三六九等,然后为各家粉丝输送人身攻击的素材吗?每每启动 IT 之家,相信各位都能看到一句话:“爱科技,爱这里。” 能激发 “爱” 的东西必然是有趣的、美好的,而数码产品中值得探讨的优点不应淹没于无论据、无思考的玩梗与谩骂中。

作为数码爱好者,我写下这篇使用体验仅是想分享将 iPad Pro 2021 作为今后两年的主力设备的感受。它可能并不硬核,但在 “绿屏、光晕、翻车” 等标签霸占了信息流的当下, 我相信本文对于看过众多评测的家友还是有些许价值的。

为什么购买 iPad Pro?

所有关于 iPad 的评测都绕不开一个问题:iPad 到底能不能替代电脑?作为一个从 2015 年使用 iPad Pro 至今的老用户,我首先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能替代。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仅使用 iPad 完成工作是不可能的。纵使强如搭载了 M1 芯片的 iPad Pro 2021,缺少专业软件这一硬伤是 iPad 永远的痛。

就拿对性能没什么要求、普通 Win 轻薄本也能胜任的文字工作为例:

  • 有人说:微软不是 iOS 最佳开发者吗?Office 不是登陆 iPad 平台甚至适配鼠标了吗?难道 Office 能做的事情还不够多?

1.  属性混乱:iPad 版 Office 的字体库是 Win + iOS 的融合版,光是 “仿宋” 你就能找到 3 个版本;

2.  功能阉割:iPad 版 Office 的行间距仅有几个常用倍数可选,文本网格、文字样式、格式刷等均不支持;‍

3.  兼容性差:iPad 版 Office 仅支持编辑新版 Office 文件 (e.g. .docx),打开老文件会强制你升级,升级后文内格式发生变化。

  • 还有人说:微软毕竟是苹果的竞争对手,为什么不用苹果自家的 iWork 三件套呢?它是 Mac 端的移植版本,功能齐全多了。

1.  这话没错,对标 Word 的 Page 在 iPad 上可以设定行间距的具体数值,对标 PPT 的 Keynote 在 iPad 上可以打开动画窗格,而对标 Excel 的 Number 在 iPad 上支持完整的函数与图表库:常用功能与快捷键都从 Mac 移植到 iPad 上了;

2.  但是,想用来工作还是不行。Mac 版的 iWork 能安装插件,比如写论文时的文献管理工具 Endnote,iPad 版则不行。理论上,你可以手动把引文和文献列表输入到文档中,但这工作量太大,花了一台笔电的钱买来的 iPad Pro 不是给自己找麻烦的。

综上所述,iPad Pro 之所以不能替代电脑,不是因为性能不够,也不是因为完全做不了专业工作,而是因为做同样的事情相比电脑没有任何优势。乔布斯在 2010 年首次发布 iPad 时曾说过,iPad 的竞争对手是配置差、用户体验低下的上网本,然而时过境迁,上网本这一品类已被轻薄本、超级本淘汰。无论是微软的 Surface 还是戴尔的 XPS 都可以在兼顾颜值、便携性的基础上提供高性能的软件使用体验,iPad 在生产力领域是无法与之媲美的。

那为什么要购买 iPad Pro 呢?我的答案依然明确:在特定的场景中,iPad 相比 “万金油” 轻薄本做的更好,而我又愿意为优质的工作、生活体验花钱;于我而言,这些场景是:

1.  影音 - 也就是常说的爱奇艺;

2.  笔记 - 包括了上课、开会、灵感记录、资料整理等等;

3.  阅读 - 涵盖了浏览网页与电子书;

4.  游戏 - 苹果的 Arcade 订阅以及 3A 大作的移植品质上乘。

据我所知,在公司、寝室使用台式机,在外出、家中使用笔电的 “双机党” 不在少数。而我选择的双机则是 Macbook Pro 与 iPad Pro

  • 对于论文、数据处理等依赖专业软件的工作,我将 Macbook 作为主机连接外置显示器使用,用户体验与台式机无二。至于老生常谈的 macOS 生态问题,大部分软件乃至插件都有 macOS 版,而 Parallels Desktop 加持下的 Windows 无缝切换性能也很棒,未来可单独讲讲;

  • 在飞机、高铁、大巴上,或是在床、沙发上,我则使用 iPad Pro 阅读资料并写下工作内容。此时硬性要求是无关紧要的,我可以在 Mac 上将草稿继续编辑为成品。尽管这些 “轻办公” Macbook 也能做,但 iPadOS 的应用生态在这方面反而比桌面平台完整,可拆卸的键盘、触屏、电子笔也锦上添花;

  • 至于出差、异地办公等情况,Macbook 仍是生产力的核心。相比台式机,Macbook 很适合应对移动办公的情况,但缺点就是 GPU 性能较弱,中等画质的游戏都无法流畅运行,而 Steam 上 50% 的游戏根本不支持 macOS。作为移动端的性能巅峰(原神高画质 60 帧),iPad Pro 反而有众多游戏可选

miniLED - 视觉体验大提升

先来看看网传的 “翻车”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 光晕 - 因为无法控制单个像素的开关,miniLED 背光的屏幕在显示黑白相间的画面时会不可避免地向黑色部分打光,进而产生光斑。这的确是 miniLED 技术不完美的地方,但相比前代 LCD 的 “全局光晕”,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miniLED;

▲ 右侧为 iPad Pro 2021;

  • 绿屏与亮度衰减 - 由于 miniLED 背光是从屏幕正下方射出,因此边缘像素在缺少邻近光源的情况下会显得比中央像素暗;而从两侧打光再由导光板引至中央的前代 LCD 则不会在边缘出现问题。至于偏绿,我仅能在侧视状态下勉强在屏幕边缘看到微弱的色偏,这可能与 iPad 的抗反射涂层有关。这是意料之外的产品缺陷。不同于 “光晕”,苹果可能会在 miniLED 产能成熟后通过屏蔽边缘像素的方式改善这一问题。对边缘画质敏感的用户不建议购买。

  • 可视角度低 - 无稽之谈,在同等亮度下新款 iPad Pro 相比老款没有丝毫退步;而且因为 miniLED 背光的全局亮度相比前代 LCD 有大幅提高,极限可视范围要比老款更大,与 OLED 不相上下。

▲ 左侧为 iPad Pro 2021;

屏幕素质是触控设备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爱奇艺、B 站、腾讯视频的顶级播放器,优质的屏幕让 iPad Pro 相比笔电或 Macbook 更适合观影。miniLED 全局 1000 尼特、峰值 1600 尼特的超高亮度大概是 1W 以内所能达到的最佳 HDR 效果。OLED 虽然能精确控制单个像素的开关,但最高亮度远不如 miniLED(三星 tab S7+, AMOLED, 420 尼特)。

▲ 腾讯的 “杜比视界”、Bilibili 与 Youtube 的 “HDR” 均适配了 miniLED,不愁没片源;B 站和油管还有少部分 120 帧视频,iPad Pro 也能驾驭;

不仅如此,对于使用 iPhone 拍照的用户而言,在支持 HDR 显示的苹果设备上用系统相册浏览照片即可看到完整的动态范围。换句话说,前代 iPad Pro 无法查看 iPhone 照片的真实效果,这是苹果生态系统中不该发生的体验断裂。而使用了 miniLED 的 iPad Pro 则解决了这一问题,过去的照片有了全新的观感

▲ 右侧为 iPad Pro 2021;

综上所述,如果担心 miniLED “翻车” 而选择购买 11 英寸 iPad Pro 或跳过这代产品的家友可以重新考虑下,而对于手持 iPad Pro 2020 12.9 寸的用户仍有价值升级至最新款,因为 miniLED 赋予 iPad Pro 的 HDR 显示能力是从无到有的显著改变,即使完全不看视频、照片,1000 尼特的全局亮度至少能让你在户外办公时看清楚屏幕的内容。但如果你非常在意屏幕边缘的亮度衰减,那 iPad Pro 2021 不值得购买。与我而言,该问题并不明显,miniLED 的优势显著高于劣势。

M1 芯片 - 性能密集性软件即将登陆

iPad Pro 上的优质软件有很多且变化不大,知名的有:

  • 笔记类 - Notability、Goodnote

  • 绘画类 - Procreate、Pixelmator

  • 办公类 - iWork 三件套

  • 剪辑类 - LumaFusion、剪映

  • 专业领域 - Shapr3D、Affinity Designer、Clip Studio Paint

这些软件的安利与使用教程很容易找,本文不展开介绍。

虽然 M1 芯片的 CPU、GPU 性能都十分强大,但以上软件在 A12X 上就能流畅运行,M1 只是让各种进度条走的快一点,用户体验区别不大。正如我开头所讲,如果没有更强大的软件登录 iPad 平台,M1 芯片就成了鸡肋的跑分工具。意外的是,有个软件悄无声息地随 iPad Pro 2021 的发售登陆了 iPad 平台,它就是来自桌面平台的真・3A 级游戏 “神界:原罪 2”

▲ 需在美区 App Store 下载

这款可被封为神作的 RPG 游戏不是因为太好玩引起了我的注意,而是它对机型的要求:仅 iPad Pro 2018 及以上机型可运行。换句话说,只有大于等于 A12X 性能的芯片才能带得动这款游戏。据我所知,这是 App Store 里第一款将最低配置设为 A12X 的软件(如有误,恳请指正!),而 A12X 正是 M1 芯片设计的雏形。这不禁让人对 WWDC2021 会如何释放 M1 芯片性能浮想联翩。

▲ 从左到右依次为 A12X,A12Z,M1;

iPad Pro 运行 “神界:原罪 2” 默认使用 PC 端最高画质,A12X 与 A12Z 会锁定 30 帧,而 M1 则能稳定 60 帧。根据早先的游戏评测,“神界:原罪 2” 在 PC 端使用最高画质、稳定 60 帧的最低 GPU 配置是 GTX 1050Ti(桌面版)

▲ 游戏远景截图

▲ 游戏近景截图

除了游戏画面的惊人表现,该游戏还支持键鼠操作。这也是我认知中第一款适配了 iPadOS 键鼠 API 的游戏(虽然该特性在 WWDC2020 就发布了)。技能的快捷键、游戏的光标、顺滑的操作体验,这有些打破了我对 iPad 软件的固有印象,第一次觉得 iPad 有希望成为正经的电脑。

有人可能会说:虽然这对 iPad 来说是突破,但比 iPad 便宜的游戏本早就能驾驭 3A 大作,何必要绕远路?原因有二:

1. iPad Pro 是无风扇的便携设备,我不指望它能和游戏本一样畅玩 Steam 游戏,但我十分乐意在睡前或交通工具上玩个一局。这好比主机不会夺走掌机的市场,Switch 就算配置不高仍然很受欢迎;

2.这是一个信号,一个开发者会告别低性能设备的明确信号。iPadOS 最大的短板就在于得兼顾搭载 A12 的普通版 iPad 与搭载 M1 的 iPad Pro。冒着被打脸的风险,我大胆预测:WWDC2021 上发布的 iPadOS 15 会在系统层面为 iPad Pro 解锁更多桌面端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多窗口、启动台、XCode、FinalCut 等自家专业软件的适配。

还有些锦上添花的事:

  • iPad Pro 2021 可以在 2K 分辨率、稳定 60 帧的设置下运行 “死亡细胞”(非 B 站手游,为美区完整移植版),而 iPad Pro 2018 在高画质下掉帧严重;

  • iPad Pro 2021 的应用多开上限更高。以 Page 文稿为例,同时打开 10 个文件也不会出现切换窗口时重新加载、打字卡顿的情况。iPad Pro 2018 则在同时打开 5 个文件时出现响应延迟的问题。

小结

非常感谢看到结尾的家友!想让 iPad Pro 2021 物有所值,大概做到以下几点即可:

1.适应 “双机” 的工作模式。一台 PC / Mac 应对上层要求,一台轻薄本/ iPad 满足个人需求;

2.愿意为 iPad 的优质软件付费。Notability 这种买断制的软件也好,Office 365 这种订阅制的服务也好,它们的功能毋庸置疑是实用、强大的,但 iPad 上找不到盗版;

3. 最好同时是 iPhone 或 Mac 用户。iPadOS 的文件管理器与 iCloud 云盘深度绑定,对于我这类 Mac 用户而言,Mac 的桌面即是 iPad 的桌面,而 iPad 产出的文档可在 Mac 端直接读取。Notability、系统相册等接入 iCloud 的软件也能实现 iPad、Mac 乃至 iPhone、Apple Watch 的自动同步,这种情况下 iPad 无法访问软件根目录的局限性就小了很多。

iPad Pro 不会是一个能推荐给所有人的 “万金油” 工具,不过我确信:适应将 iPad 作为工作的某个环节的办公方式后,你的生活能增色不少。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