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 CUDA 太难:OpenAI 出手要取代它,新语言性能相当但编程更简单
- 量子位
2021-07-29 15:58
用 CUDA 为 GPU 编程实在太难了。
为了让没有 CUDA 编程经验的人写出和专家效率相当的 GPU 代码,现在 OpenAI 推出了一种新的语言和编译器 ——Triton。
它的难度比 CUDA 低,但是性能却可与之相媲美。
OpenAI 声称:
Triton 只要 25 行代码,就能在 FP16 矩阵乘法上达到与 cuBLAS 相当的性能。
OpenAI 的研究人员已经使用 Triton,来生成比同等 Torch 效率高出 1 倍的内核。
Triton 项目的负责人 Philippe Tillet 说:“我们的目标是使 Triton 成为深度学习 CUDA 的可行替代方案。”
25 行代码实现最佳性能
Triton 起源于 Tillet 在 2019 年学术会议 MLPF 上的一篇论文,当时他还是哈佛大学的一名研究生。
Tillet 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开发一种 cuDNN 更具表现力的语言,既能够处理神经网络中涉及的矩阵的各种操作,同时兼具可移植性且以及和 cuDNN 相媲美的性能。
现代 GPU 大致分为三个主要组件 ——DRAM、SRAM、ALU,对这些资源进行调度管理十分复杂,即便是熟悉 CUDA 的程序员。
Triton 可以将这些优化过程完全自动化,让开发者可以更好地专注于并行代码的高级逻辑。
以矩阵乘法为例,能够为逐元素运算和归约编写融合内核很重要,但考虑到神经网络中矩阵乘法任务的重要性,这还不够。
Triton 非常适合这些应用,只需约 25 行 Python 代码即可实现最佳性能。
而另一方面,在 CUDA 中实现类似的过程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甚至可能会降低性能。
手写矩阵乘法内核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它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制,以适应其输入和输出的融合变换。
如果没有 Triton,对于没有特殊 GPU 编程经验的开发者来说,矩阵乘法内核的修改是非常困难的。
Triton 背后的原理
Triton 的良好性能,来自于以 Triton-IR 为中心的模块化系统架构,这是一种基于 LLVM 的中间表示。
@triton.jit decorator 通过遍历提供 Python 函数的抽象语法树(AST),产生的 Triton-IR 使用通用 SSA 构建算法上的动态。
生成的 IR 代码随后由编译器后端进行简化、优化和自动并行化,然后转换为高质量的 LLVM-IR(最终转换为 PTX)。
研究人员发现,数据可以通过查看计算密集型块级操作(例如 tl.dot)的操作数自动存储到共享内存中,并使用标准活性分析技术进行分配/同步。
另一方面,Triton 程序可以通过同时执行不同的内核实例跨 SM 进行高效和自动并行化,以及通过分析每个块级操作的迭代空间,并在不同的 SIMD 中进行充分分区将 SM 内单元并行化。
目前 Triton 仅适用于英伟达 GPU,但官方表示 AMD GPU 以及 CPU 的版本正在开发中。
开源地址:
https://github.com/openai/triton
论文:
https://dl.acm.org/doi/abs/10.1145/3315508.3329973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