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整改后,仍有餐厅“强制关注”
IT之家 1 月 25 日消息,随着“扫码点餐”的普及,点餐还需“强制关注公众号”等问题也备受诟病。对此,腾讯平台表示,已于 1 月 17 日开始对此类问题进行核查,违规的公众号将被限制二维码打开公众号能力。平台核查已满一周,目前情况如何?据新闻晨报报道,随机测评魔都十大餐厅,发现仍有少数餐厅存在着强制关注公众号、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的情况。
扫码点餐仍在收集个人信息
除了强制关注公众号外,扫码点餐需要用户授权个人信息也是吐槽较多的问题。此前,中消协曾点名批评“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并指出消费者到餐厅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
测评发现,扫码点餐获取个人信息的情况依然存在。在测评的十家餐厅中,绝大多数扫码点餐功能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在进行扫码进入小程序后,一般需要申请用户的公开信息,如微信昵称、头像等,如避风塘(大宁国际)、家府潮汕菜(大宁国际)等,还有门店需要获取地理位置,如炊牛叔牛腩煲(大宁国际)。
更有餐厅声称“为了更好的服务体验”,要求获取更多的个人信息。如牛腩之旅(协信广场店)扫码点餐之后,第一步是申请获取用户的昵称、头像等公开信息,随后出现“让我们了解你更多一些”的页面,并以“注册享会员价”优惠引导用户点击,下一步则申请获取用户手机号,并自动注册成为会员,最后才进入点餐功能。
对于扫码点餐乱象,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上海政协委员刘建民提交了一份《关于规范餐饮服务行业滥用扫码点餐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建议》的提案。提案中透露,不少商家取消人工点餐服务,甚至不提供现场菜单,消费者只能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后进行扫码点餐。但大部分可扫码点餐的餐厅在收集信息时,向消费者展示的“隐私条款”或“用户协议”位置隐蔽不易发现,或展示后需接受才能进一步点餐。
对此,刘建民建议取缔强制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扫码点餐过程中是否关注餐厅公众号,消费者应有自由选择权,应提供选项,不得强制或默认选择。点餐后商家公众号未经同意、请求或表示拒绝时,不得向消费者发送广告等商业性信息。
中消协指出,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阻碍。
上海市消保委公益律师陆珊菁认为,扫码点餐是信息化时代下的智能化服务的新形式,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扫码点餐成为就餐的唯一选择,就是问题,其本质是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因此,商家在采用扫码点餐等智能服务的同时,应保留菜单点餐的传统方式。
陆珊菁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若商家强制要求消费者扫码点餐,消费者有权拒绝,或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同时商家也要保障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若消费者发现个人隐私信息受到侵犯,应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