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延寿指南》火爆 GitHub,日涨 1500 + 星,跟着码农干多活 20 年
- 量子位
2022-04-21 13:39
跟着程序员搞养生,最高能多活 20 年?!就在最近,一个名为《程序员延寿指南》的项目在 GitHub 上大受欢迎,几天狂揽 5.5k 颗星星。
这个项目的作者本人,恰恰就是一名程序员。
在这份延寿指南中,各种方法被严格地划分成输入、输出和上下文三类,每一种方法都有可以量化的指标和结果。
这可不是瞎编,据作者表示每一个步骤和方法都有严格的研究依据 —— 其中有不少方法,都是根据 Science、Nature、柳叶刀等顶刊中的最新研究“提取”的。相比保温杯泡枸杞,简直过于硬核了有木有?!
来看看到底是个怎么延寿法。
程序员,该如何延寿?
纵观这个项目,其所围绕的一个关键词是 ——ACM。但并不是你以为的那个 ACM,它的全称是 All-Cause Mortality,中文叫做全因死亡率。(连关键词都挺程序员味道的)
全因死亡率,严谨地来讲,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人口数之比。
而这个项目要做的,就是把这个 ACM 在程序员人群中“打下去”。项目作者所参考的主要指标,便是与 ACM 相关的众多文献了。但在这其中,也需要注意 2 点:
增加寿命与 ACM 关系非线性:这里假设 DeltaLifeSpan=(1/(1-ACM)-1)*10
变量无法简单叠加:各个变量之间并不符合独立同分布假设
因此,项目作者便将“ACM 打下去”的工作,划分为了更细致的三大类,并给它们取名为:
输入、输出和上下文。
程序员延寿大法一:输入,Input
这里的“输入”,好比程序里的 Input,而是指程序员群体从外界摄入到体内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照和药物等。以“固体”为例,项目作者便以发表在 JAMA 子刊的一项研究为例做佐证:
这项为期八年的研究表明,如果每天平均每天增加至少半份红肉摄入,那么 ACM 将增加 10%。而每周吃两份红肉或加工肉类(不包括禽或鱼类),则 ACM 会增加 3%。
当然,除了红白肉的分析之外,项目作者也列举了其它人们平时会摄入的食物,对 ACM 的影响分析。总结来说便是:
吃白肉:ACM 可降低 3%-11%
蔬果为主 ACM 可降低 17%-26%
多吃辣:ACM 可降低 23%
多吃坚果:ACM 可降低 4%-17%
少吃蛋黄:若每天吃 0.5 颗,ACM 会增加 7%
中量碳水、多吃植物蛋白:ACM 可降低 10%
除了“吃的”之外,平时我们“喝的”也会对 ACM 产生影响:
喝咖啡(-12%~-22% ACM)、喝牛奶(-10%~-17% ACM)、喝茶(-8%~15% ACM)、少喝或不喝甜味饮料(否则每天一杯 + 7% ACM,+ 多巴胺)、戒酒或每周 100g(纯酒精量 (g)= 饮酒量 (ml)× 酒精浓度)。
▲ 《柳叶刀》研究:每天 1 斤牛奶或酸奶,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 23%
至于气体方面,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吸烟问题了。对此,项目作者在经过对 ACM 文献调研之后发现:
吸烟会让 ACM 增加 50%,寿命平均缩短 11 至 12 年。
除此之外,像多晒太阳可以降低 40% 的 ACM。
而药物方面,例如二甲双胍可以让糖尿病人可以平均多活 3 年、复合维生素可以患癌风险降低 8%,亚精胺和葡萄糖胺分别可以降低 ACM30%-60% 和 39%。
程序员延寿大法二:输出,Output
类比上述的输入,这里的输出指的便是程序员们在体外的一些活动了。例如运动方面,根据《柳叶刀》一项 120 万人参与的研究,仅是 挥拍运动,若是每周能保持 3 次,每次 45-60 分钟,便可以让 ACM 降低 47%。还有程序员们得好好刷牙,这样会让 ACM 降低 25%!
除此之外,睡觉也是降低 ACM 的重要因素。例如 JAMA Network Open 的一项研究,便指出了每晚的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率的关联。具体而言,每天睡 7 小时全因死亡率最低。若是在 22-24 点间睡觉最好,早睡和晚睡会分别增加 43% 和 15% 的 ACM。
程序员延寿大法三:上下文,Context
就像一段代码有了外部变量,这段代码便无法独立运行。程序员们的健康也是如此,ACM 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研究表明,悲观情绪会与 ACM 有所关联(虽然乐观情绪并不会起到保护作用)。甚至贫富差距、减肥都与 ACM 息息相关。
当然,还有近几年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Nature 子刊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新冠死亡率达到了 1.5% 左右,人均预期寿命减少了 2 年。
……
当然,项目作者也对这项工作提出了不足之处。因为有些文献之间有显著矛盾的观点,例如对于碳水摄入的比例;还有些文献存在较大争议,例如有人认为 22 点前睡觉会 43% 的 ACM。
因此,项目作者也指出:
所有文献表明的更多是相关而非因果。
那么问题就来了:
延寿指南,靠谱吗?
这本指南,充满干货,文档中一本正经的态度也让人忍俊不禁。但同时,它也躲不过“程序员的严谨”—— 有人就提出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引用的链接都有可信度吗?毕竟这年头“谣言”可是不少,而这里面还包括不少第三方的文章。
于是,我们找到项目作者本人,与他深度交流了一番。
作者:背后的论文全部看过
项目作者在我们的采访以及回答网友疑问中都表示,虽然有的链接放的不是原文,但里面的内容都可以溯源。涉及到的论文他都一一读过。还得提一句的是,他自述曾为了根治鼻炎,在看完医生的同时,还自发看过不下 4、50 篇论文,包括欧洲鼻窦炎鼻息肉诊疗指南 EPOS 等。
可以说,医学论文没少看。但是由于这类专业论文读起来十分晦涩,也缺少阅读体验,项目中的证据才用了这些易读的文章呈现。现在经过大家的建议,他已经在陆续加源文献,并且后续也会把期刊名、影响因子、评级等常规评价方式透出来。
同时大家也注意到,里面涉及到了一些结论矛盾的研究,也正如刚才所述,作者也都一一标注。而关于矛盾研究,他认为,可以根据研究本身的质量做评估。因为有时候一些研究也并非完全矛盾,研究时间、研究人群、实验方法不同时,同一个选题确实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项目由头要追溯到小时候
说起来很有趣,作者是在小时候突然有一天意识到:原来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开世界。这让他很难过,一度对着父母大哭。正是这次发现,让小小年纪的他就想着以后一定要活得更久一些。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看过很多没有依据包括长辈灌输的“养生方法”,就萌生了量化各个因素对全因死亡率影响的念头,开始了经年累月的数据积累。
前几个月他在参加一个技术社群之后小范围分享了这些数据,没想到引起了非常高的好评率,还经常有人找到他要材料,索性就开源了。
网友:How to live longer with hair?
这个项目一放上程序员聚集的 GitHub,短短一天就涨了 1500+star。在别的平台,有不少非程序员网友还会贴心地转给身边的程序员朋友看。
有人打趣道:目标、行动、分析、输入输出…… 这几个关键字一出来,简直就是被 OKR 支配的寿命管理。而作者的解释就更有趣了:因为最近经常听到 human-in-the-loop 的观念,这个文档里人就可以看成一个 Object,修改不同的输入、输出、上下文,就可以改变人。
(可以,这很程序员。)
写不完的 bug,没日没夜的加班…… 如何活得更长,确实是这个群体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不过,大家似乎并不满足于此。比如在项目的 Issues 中,就有人提问:
How to live longer with hair?
对程序员来说,头发可是比什么都重要:头发都没有了,要这长命百岁有何用……
以及不仅要保住头发,还要显年轻才行。这不就有人问:
“作者大大,是否有兴趣开一个 How to look young?
毕竟二十多岁被人说像七老八十的滋味谁明白?(旺柴)
总之,别的不说,这届程序员是越来越有觉悟了 —— 做饭、养生、考公、买房…… 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而这些意见,作者表示会考虑。
比如他想到了“延寿先锋”哈佛教授 David Sinclai,或许后面在找到足够的证据后,可以把他的食谱加上来。以及有足够的数据支撑的话,他还会加上多巴胺量表。
当然,“活得久且开心更重要”
作者神秘的面纱在这里揭晓,对,他本人也是一名程序员,还很年轻,90 后。他叫吴承霖,毕业于厦门大学计算机专业,曾在腾讯担任高级 AI 研究员,是当时部门最年轻的 T3.3 高级员工。他的 GitHub 主页项目不多,但每一个标星数都不少。
也许有人已经听过他的名字,他在几年前就入选了福布斯 30 位 30 岁以下精英和胡润 30 位 30 岁以下创业领袖。是的,他现在已经是一家公司的 CEO 了。
对于这个爆火的项目,吴承霖表示谈不上什么意不意外。他说,程序员的眼睛、鼻子、腰椎、脊椎、肝等几个部位都比较容易出问题。因此“定向检测和预防性检测很重要”,当然,话锋一转,他也指出:“核心还是得自己对“健康”有较高的洞察力。”现在的他基本会按照这些量表去生活,主要是运动和晒太阳方面做的还不够。
不过他不会苛求自己 100% 实行,毕竟:
活得久而开心比单纯的活得久重要。
最后,作为程序员的你,觉得如何才能“延寿续命”呢?
GitHub 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geekan/HowToLiveLonger
参考链接:
[1]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fullarticle/2759737
[2]http://mdrf-eprints.in/1114/1/Association_of_dietary_patterns_and_dietary_diversity_with_cardiometabolic_disease_risk_factors.pdf
[3]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152010/#:~:text=Among%20Chinese%20adults%2C%20we%20found,diabetes%20and%20chronic%20kidney%20disease.
[4]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83717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1112-0.pdf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