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首次“看见”银河系中心的“恒星摇篮”原恒星盘

2022-06-03 17:15IT之家 - 长河

IT之家 6 月 3 日消息,据中国科学院网站,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吕行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研人员合作,利用阿塔卡玛毫米 / 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的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在银河系中心方向发现了一个被周围天体近距离掠过、从而产生旋臂结构的大质量新生恒星吸积盘。该发现证明了大质量恒星与小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相类似,二者都会经历吸积盘和飞掠等过程。IT之家了解到,该成果于 5 月 30 日发表在《自然-天文》上

在恒星形成过程中,环绕着新生恒星的周围会产生吸积盘,也称“原恒星盘”,是恒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新生恒星通过吸积盘持续从环境中聚集气体,逐渐长大。因此,吸积盘是恒星诞生和成长的摇篮

吕行牵头的科研团队利用位于南美洲智利的 ALMA 干涉阵对银河系中心区域开展了长基线观测,分辨率约 40 毫角秒。借助这一高分辨率、高灵敏度观测,研究人员在银河系中心附近区域发现了一个直径约 4000 天文单位的吸积盘正围绕着一颗 32 倍太阳质量的早型 O 型星转动。这是目前发现的质量最大的有吸积盘的原恒星之一,也是首次对银河系中心原恒星盘的直接成像。该发现表明,大质量早型 O 型星的形成过程中确有吸积盘参与,且该结论在银河系中心的特殊环境下依然成立。

该吸积盘有一对明显的旋臂结构。这种旋臂结构在星系盘中常见,但在原恒星盘中较为罕见。一般认为,这种旋臂结构是吸积盘自身引力不稳定从而碎裂导致的,但该研究发现,该吸积盘中气体温度较高、湍流较强,足以维持吸积盘自身的稳定性。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旋臂是受到外部扰动产生的。在吸积盘周围几千天文单位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 3 倍太阳质量的天体,可能是外部扰动的来源。为了验证该猜想,研究人员利用解析计算,检查了该天体几十种可能的历史轨迹,发现只有在一种轨迹下它才可以扰动吸积盘。随后,在上海天文台的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平台上,研究人员利用数值模拟追踪了这一轨迹,重现了该天体在一万多年前掠过吸积盘,并在吸积盘中搅出旋臂结构的完整过程(图 1)。最终,解析计算和数值模拟结果均与观测结果完全对应,说明该吸积盘中的旋臂可能是周围天体造访过程留下的遗迹。

▲ 图 1.从左下开始的三幅图来自数值模拟,分别是飞掠刚发生、发生后 4000 年、发生后 8000 年的状态。右上带有旋臂的吸积盘以及旁边的两个天体来自实际的 ALMA 观测,对应飞掠发生后 12000 年的状态  | 图自中国科学院网站,下同

研究表明,在恒星形成的早期阶段,吸积盘演化会频繁受到飞掠作用这类动力学过程的影响,从而显著影响恒星和行星的形成。因此,研究吸积盘演化不能将其作为孤立系统看待,应考虑动力学作用。对于更大质量的恒星,尤其在银河系中心这样高恒星密度的环境中,此类飞掠作用可能十分频繁。

▲ 图 2.数值模拟中,外部天体(红点)飞过吸积盘,搅动出旋臂的过程。颜色的明暗代表吸积盘上的气体面密度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