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超声”清洗,咋还在“滋滋”作响?

超声清洗,即利用超声波对物体表面进行清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业上,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

沉 (shan) 迷 (chang) 实 (mo) 验 (yu) 的小编更是天天在与超声清洗机打交道,其为我们清洁各种实验器材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超声清洗机有一个缺点,就是它工作时真的好吵……

我们在初中二年级就学过,超声波是频率超过 20kHz 的声波或振动,属于人耳无法听到的频率范围。

既然理应无法听到,那为何其工作时还会发出刺耳的“滋滋”声,这个声音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01、再度认识声波

想要探索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对其中的主角 —— 声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初中二年级时学过的那些声学知识。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声源处的质点产生振动,通过介质(气体、固体、液体)向周围传播。

如果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则称其为纵波,机械纵波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均能传播

纵波传播示意图(质点左右振动,波向右传播)

如果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则称其为横波。由于传播机械横波需要介质具备切变弹性,故机械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横波传播示意图(质点上下振动,波向右传播)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用频率振幅等物理量去描述一个波。对应于声波,其频率、振幅决定了声音的音调响度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单位:赫兹 Hz)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响度的单位是分贝(dB),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人耳可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 20Hz~20kHz,根据这个范围,我们定义了次声波(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和超声波(频率高于 20kHz 的声波)。

不同频率范围的典型声音 | 图源:wikipedia

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常温常压下,声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最慢。

由于液体比气体拥有更好的传声效果,所以超声清洗机在工作时需要加入液体作为传播介质,以达到更好的清洁效果。

02、小小的气泡,大大的能量

回顾完声波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此高频的声波作用于这一池液体时,发生了什么奇特的现象。

小编通过观察实验室里那台超声清洗机,发现机器工作时,液体表面出现了波纹,而且原本没有气泡的液体出现了许多颤动的气泡

仅凭肉眼似乎看不出什么端倪,这时候就得上点道具了……

图源:制造原理

真是惊掉耳朵!表面看似是一直在颤动的气泡,居然经历了一个从中间向内凹陷,而后穿孔,最终破裂成无数个小气泡的过程。

如此神奇现象的背后到底蕴藏了什么机理?其实并不复杂。

我们在前一部分说过,声波在液体中只能以纵波的形式传播,而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造成液体内局部压力的不平衡

纵波传播时不同区域压力示意图 | 图源:参考资料 [2]

由于压力的快速变小,所以在这些低压区域中,通常能形成内部呈现真空状态的气泡

又因为纵波一直在传播,这些低压区域很快就会感受到一股高压袭来,于是就出现了从中部开始凹陷,进而穿孔使整个气泡破裂的过程。

高压过去后又一个低压到来,新一轮过程开始并周期往复。

整个过程被称为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人眼之所以无法观察到其中的细节,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实在太高,高压与低压交替之快,以至于人眼根本无法分辨。

尽管这个过程人眼难以捕捉,但是千万别小看这些气泡破裂时所产生的威力。

由于气泡形成时内外压强差极大,而且在最终破裂时能量高度集中,所以空化作用能在小范围内产生一瞬间的极高压(几千个大气压)和极高温(几千摄氏度)。

也正是因为在液体内能产生如此极端条件,物品表面的污垢才能被脱落,从而起到清洗的作用。

03、文章开头的问题能回答了吗?

感觉说了半天一直没有直面“滋滋”声的来源这个问题,其实小编不是故意躲着不答,而是这个“滋滋”声和空化作用息息相关

这个刺耳的“滋滋”声,其实源于空化作用产生的小气泡与机器内壁的撞击

空化作用产生的气泡与机器内壁撞击 | 图源:格致论道讲坛

我们先前讲过,这些由空化作用产生的小气泡,可产生小范围的瞬时极高压极高温。

而机器内壁一般都是不锈钢材质,强度较大,故发生碰撞时就会产生较为尖锐的声音。

而且这个声音的频率又恰好在人耳可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我们就会听到这刺耳的“滋滋”声。

没想到一个司空见惯的超声清洗,居然藏有这么多有意思的知识,不过尽管如此,它还是好吵啊……

参考资料

  • [1] Sound - Wikipedia

  • [2] Fuchs F J. Ultrasonic cleaning, fundamental theory and application[C]//NASA CONFERENCE PUBLICATION. NASA, 1995: 369-369.

  • [3] 许忠华,张洪波.超声清洗的空化作用机理 [J].哈尔滨铁道科技,2009 (04):3-5.

  • [4] Brennen C E. Cavitation and bubble dynamic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科院物理所 (ID:cas-iop),作者:Eric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