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超大质量黑洞在理论上不该存在

今年,科学家向我们展示了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照片。它距离我们约 2.7 万光年,质量是太阳质量的 400 万倍。然而它的质量实际上处于超大质量黑洞的低端,它们中的一些质量是数十亿个太阳的量级。但问题是,超大质量黑洞在现有理论上是不应该存在的。

首先我们需要准确理解“超大质量”的含义。黑洞根据它们的质量分为三类:恒星质量黑洞,它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数十倍;中等质量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 100 到 10 万倍;最后是超大质量黑洞,质量是太阳的 10 万到数十亿倍。一般来说,我们会在星系的中心发现这些超大质量黑洞。

我们自己的银河系有一个质量约为 400 万个太阳质量的黑洞,我们知道它的存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主要是因为它影响了附近恒星的运动,而这些恒星也帮助我们计算了它的质量。虽然这个超大质量黑洞有 400 万个太阳的质量,但它的直径最多与水星的轨道相当。它的直径只能容纳 17 个太阳,比大多数活跃的巨星都还要小。但是,宇宙的年龄也不足以让任何恒星质量的黑洞变成超大质量黑洞,所以它们是如何存在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恒星级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在一颗活跃的恒星内部,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在起作用,它称为“流体静力平衡”。核心向外的辐射压力阻止了引力向内坍缩。在恒星生命末期,核燃料耗尽,辐射压力停止。如果恒星足够大,那么核心就会坍缩成一个黑洞,在坍缩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将其余的吹散成超新星。所以只有核心变成了黑洞,它大约占整个恒星质量的 10% 到 15%,这限制了黑洞形成时的质量。

来自恒星核心的向外辐射压力不仅克服引力,它还将粒子从恒星表面推入太空,我们称之为“恒星风”。恒星质量越大,其核心越热,这意味着辐射压力越大,发射的粒子越多。如果恒星的质量足够高,那么恒星风就会非常强烈,以至于恒星的质量会明显下降,这被称为爱丁顿极限。如果一颗恒星试图形成更高的质量,那么该恒星的质量将减小到那个极限,我们估计它大约是 130 个太阳质量。如果核心最多只有那个质量的 15%,它最终形成的黑洞只有大约 20 个太阳质量。

这个 20 个太阳质量的限制仅适用于恒星质量黑洞的形成,但恒星通常在双星系统中形成,有时甚至是三星系统。如果双星系统中的两颗恒星都在质量上限,那么它们都会变成黑洞。如果我们给它们足够的时间,它们将发射引力波导致轨道越来越近,最终会相互合并。如果有更多时间,那些更大的合并黑洞可以找到彼此,并再次合并。根据我们的估计,黑洞存在的时间足够长,足以使该过程达到最大约 200 个太阳质量。

不过,即使有合并,宇宙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制造一个大于 200 个太阳质量的黑洞,更不用说任何超大质量黑洞了。要制造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我们需要从一颗质量为数万个太阳的恒星开始,我们需要这颗恒星存在于宇宙中不存在的恒星时期。

早期宇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在恒星出现之前,在星系出现之前,宇宙非常均匀。但它并不完全均匀,这些轻微的不均匀性最终变成了充满星系的超级星团。假设物质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坍塌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它跳过了核聚变并立即变成一个微小的黑洞。这个黑洞被物质所包围,物质会落入导致黑洞增长。这种连续坍缩会释放大量能量,但周围物质的引力也如此之大,它可以像恒星一样达到流体静力平衡。

它将是一颗类星,不过更恰当的称呼是黑洞星。它不是核聚变引起的向外压力,而是由落入黑洞的物质引起的,这颗类星的核心将是黑洞。爱丁顿极限在此时就不适用了,因为该极限假设大部分空间都是空的,可以让粒子逃逸。但在早期的宇宙中,这颗准恒星是被物质所包围,只是密度比恒星本身的密度略低。任何在恒星风中发射的粒子都会被周围物质所弥补。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物质会落入黑洞。到那时,黑洞将增长到至少一千个太阳质量,也有可能达到数万个太阳质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中等质量的黑洞会积累更多物质,偶尔会相互发现并合并,最终成为我们今天在星系中心看到的超大质量黑洞。不过,这一切并没有证据支持。根据当前的物理学,“黑洞星”只是我们对超大质量黑洞起源的一种猜测。我们甚至还没有对第一代真正的恒星进行过确认的观测,更不用说这些假设的类星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万象经验 (ID:UR4351),作者:Eugene Wang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