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大家了解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怪盗 —— 体温计

原文标题:《隐藏在身边的怪盗,不知不觉中 "偷走" 了我们的“私密信息”?》

最近

小编发现

身边出现了身着白衣的怪盗

拿着白色的“手枪”

对准我们

扣下“扳机”

然后我们的私密信息

就被“盗取“了

这是什么飞天大盗?

还没触碰到我

就把我的私密信息 —— 体温给“偷“走了?

欸嘿

就让我荔枝果冻・柯南

来侦破其作案的全过程

作案动机:温度计的起源

在体温计问世以前,人们早已知道发热与疾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但由于技术的限制,人们只能通过用手摸额头、脸颊等部位来感受体温的变化,小伙伴们发烧的时候应该都使用过这种古法体温测量吧~

1593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进行了一项研究:取一根一端开口、另一端呈空心玻璃泡的连通玻璃管,在管内注入一些水后倒转,使其开口向下放入同样盛有水的另外一个容器中。当玻璃球温度升高时,内部气体膨胀,液面的高度 h 下降;当玻璃球温度降低时,内部气体收缩,液面的高度 h 上升。如果在玻璃管上标注刻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温度的变化。由于盛水的容器与外界大气联通,所以对温度的测量会受到大气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误差较大,并不够准确。

伽利略装置示意图与实物图

意大利医生桑克托瑞尔(Santorio Santorio)在诊病中发现,人体的排汗现象与病情有关,排汗又与温度相关,于是他改进伽利略的温度计并标上刻度。但模型很笨重,不够实用,而且需要相当多的时间才能准确地测出病人的体温。

1654 年,托斯卡纳的大公费迪南多二世(Ferdinand II)制造了世界第一支酒精温度计。他实验了多种液体,发现酒精在受热之后体积变化比较显著,于是向一端带有玻璃管的玻璃球内注入酒精,再加热玻璃球,使得酒精挥发排出管内的空气,最后密封玻璃管。他对温度计的改进排除了大气压的影响,但由于酒精沸点低,无法测量沸水的温度。

1714 年,德国物理学家加百列・丹尼尔・华伦海特(Gabriel Daniel Fahrenheit)开始研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他发现水银的膨胀与收缩比酒精更加剧烈,于是将水银灌入温度计内,制成了第一支水银温度计。

到了 19 世纪中期,温度计的运输和使用仍然很麻烦,医用温度计仍然有一英尺长(30.28 厘米),并且需要长达 20 分钟才能测出准确的温度读数。1866 年至 1867 年间,托马斯-克利福德-奥尔布特爵士(Thomas Clifford Allbutt)设计了一种医学温度计,它更便于携带,只有 6 英寸长,只需 5 分钟就能记录病人的体温。

作案手段:温标的形成

从“作案”可行性的角度来分析,精确的度量标准,必定是“盗取”体温信息重要手段。

1724 年,加百列・丹尼尔・华伦海特将水、冰和氯化铵混合,达到了当时能够记录的最低温度,并将其定为 0 度,以此为标准确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32 度;由于酒精沸点较低,无法承受沸水的温度,因此在水银温度计面世之后,又测定了水在大气压下的沸点为 212 度;他将温度计置于人的口中或者腋下,确定人的体温为 96 度。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经过精确标定的温度计计量标准,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即华氏温标 —— 单位:华氏度(℉)。

华氏温标示意图

1742 年,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西尔斯(Anders Celsius)发明了另外一种以百分度计的温标:将一个大气压下水的沸点规定为 0 度,冰水混合物规定为 100 度,两者之间均分为 100 个刻度。后来为了方便使用,卡尔・林耐(Carolus Linnaeus)又将其颠倒过来,形成了现在通用的温标。1948 年,为纪念摄尔西尔斯,在一个关于测量的国际会议上规定将百分度温标称为摄氏温标 —— 单位:摄氏度(℃)。

摄氏温标示意图

华氏温标(F)与摄氏温标(C)的换算关系为:

追查“嫌疑人”:现代温度计

接下来,我们分析几个可疑的“嫌疑人”,通过排除法确定“犯人”。

水银体温计

说到体温计,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水银体温计了,与华伦海特的第一支水银温度计相同,利用水银热胀冷缩的原理,实现对温度的测量。但现代体温计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性能更加可靠。

水银储存在末端的玻璃泡内,使用温度计测量体温时,玻璃泡温度升高时,水银发生膨胀进入细玻璃管内,通过水银柱末端的刻度指示温度的变化。

水银体温计

水银体温计下部靠近玻璃泡的部位有一个非常狭窄的曲颈缩口。当体温计离开身体后,水银变冷收缩。由于水银在玻璃上不浸润,并且水银局部收缩的速度要比缩口处液体的流动速度快(收缩的水银来不及流回到玻璃泡内),因此水银柱会在缩口处“断开”,使得细管内的水银无法退回玻璃泡内,便于稳定读数。所以每次用体温计之前都要甩一甩,将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内。

水银体温计结构图;来源:参考文献 2

考虑到水银体温计需要夹在腋下测量,与作案手法不符合,排除嫌疑!

热敏电阻体温计

1821 年,英国的戴维发现了金属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通过外层自由电子实现导电,随着温度的升高,自由电子热运动加剧,与原子实的碰撞概率增加,导致电阻增加。

金属导电原理图

1833 年,迈克尔・法拉第(Micheal Faraday)发明了第一个 NTC 热敏电阻,他发现了硫化银的半导体行为。

半导体以导带电子和价带空穴为载流子实现导电,导带电子跃迁至价带,产生一个导带电子和价带空穴。随着温度的升高,这种跃迁的概率升高,载流子数目会增多,在体温温度附近(热运动导致的碰撞较弱),电阻值下降。

半导体能带图

我们现在使用的电阻体温计通过 NTC 热敏电阻进行传感,这是一种利用锰、铜、硅、钴、铁、镍、锌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氧化物进行充分混合、成型、烧结等工艺而成的半导体陶瓷,具有半导体的导电性质,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值下降,通过电阻和温度之间的精确关系就能获取体温信息。

NTC 阻值随温度变化曲线

这种体温计通过集成电路进行数据分析,与作案手法有相似之处,但同样需要接触身体才能获取体温,嫌疑程度不够高。

红外线体温计

最后一位嫌疑人是红外线体温计。小编猜测:扣下“扳机”的时候,测温枪一定是发射了某种高级的信号,用来“窃取”我们的温度信息。没想到他手段高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我荔枝果冻・柯南也束手无策。正当小编无可奈何之时,突然看见了桌子上放着的……

翻开之后,小偷果然露出了马脚。

任何温度大于 0 K(约为-273.15℃)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电磁波,物理学上采用一种理想模型 —— 黑体(对任何波长的外来辐射完全吸收而无任何反射的物体)来描述这种辐射现象,这个物体向外辐射只与温度有关。

黑体辐射定律;来源:参考文献 9

想必大家的体温都在 0 K 以上吧,正是这个 bug 才让红外线体温计钻了空子。其内置的传感器能够探测我们身体辐射出的红外线电磁波,由于辐射出红外线的能量以及波长分布只与温度有关,通过这一固定规律进行计算,就能获取体温信息了。

测温枪原理示意图;来源:参考文献 9

所以红外线体温计并不是发射信号,而是接收信号。

你以为的测体温:

实际上的测体温:

没想到

“犯人”竟是我们自己

是我们不断的辐射出自己的体温信息

真是误会体温计了

所以

疫情期间

小伙伴们要配合好体温计的防控工作哦!

参考文献

  • [1] 王斌全,赵晓云.体温计的发明与发展 [J]. 护理研究,2007, 21 (5):469-469.

  • [2 黄思涵、吕喆、杨慧.关于水银体温计甩动复位的原理探究 [J]. 当代教研论丛,2020 (11):1.

  • [3]Resistance thermometer-Wikipedia

  • [4]Thermistor-Wikipedia

  • [5]Medical thermistor-Wikipedia

  • [6] 电子体温计_百度百科 (baidu.com)

  • [7] 体温简史 (smxz.com.cn)

  • [8] 生理 43 “华氏”之温 —— 华伦海特与“华氏温标”的确立 - 知乎 (zhihu.com)

  • [9] 激光红外测温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知乎 (zhihu.com)

  • [10] 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吗?- 知乎 (zhihu.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科院物理所 (ID:cas-iop),作者:荔枝果冻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