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 M3 为什么是最有名的 135 相机

传奇相机 | 徕卡 M3

大家兔年快乐,希望大家在疫情解除后的今年能够大展宏图,财源广进,心想事成。

据说,大年初一不能工作,工作要劳碌一整年,那我就更新一下好了,反正我今年一年给大家多更新一点也没事。

要做一篇解读 M3 性能,版本的文章,并不困难。徕卡 M3 并不是功能复杂的相机,它的版本虽然多,但依然有迹可循。日本人对徕卡 M3 的解读已经精细到拆分到每个零件了。

所以,本文旨在从照相机发展的角度,和大家聊聊这台相机为什么这么有名。明年的 2024 年就是这款相机面世整整 70 年了。70 年,不知道多多少少物是人非,而 M3 却依然在工作。

让我们先来看看 M3 的诞生,下面的图可不常见哦。

这不是一台相机,而是金属模型,制造于 1948 年。它显示了徕卡 M3 的开发过程,至少在 1948 年,徕卡公司已经基本确定了未来照相机的基本造型和雏形。

由于徕卡没有像蔡司那样被整体搬走,所以到了 1946 年,一方面他们开始恢复 L39 螺口相机的生产,另一方面则准备开发一款划时代的快速摄影 135 相机。

当时的徕卡工程师可能自己也没想到他们会设计一款比徕卡 0 号相机还要伟大的相机,一台重新定义手动相机操作流程的相机。

徕卡 M3 正式公布和发售时在 1954 年,而这是一台 1952 年的 M3 试做相机。在 2012 年它亮相拍卖会前,市场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发售前的高完成度相机。

它基本是一台 M3 了,从外观看,仅仅计数器和最终版本不同,但也不是后来 M2 那种。他和徕卡 L39 相机光从外观看都能感受到明显的不同,而它性能提升之多,仅仅凭借外观是很难体会的。

无论怎么看,它都是一种很新的东西,完全不同于过去 135 相机的东西。

这是最终的产品,70 万号的第一台徕卡 M3 相机,真正的 70 万号依然是试作品,所以这个 70 万 01 号才是第一台 M3 相机,至少徕卡官方是这么解释的。

它在操作和曝光方面几乎去除了战前 135 相机的大部分缺点,让照相机的操作成为整体,行云流水。尽管在一些方面的设计上 M3 依然不太方便,但 M3 的出现无疑是跨时代的,并且是引领时代的。

尽管很快,照相机就进入了手动单反时代,然而手动单反除了对焦外,许多操作逻辑都来 M3 相机。这是徕卡第二次定义相机操作,而且比 L39 的第一次影响要深远得多。

要理解 M3 的意义,我们还得看看战前 135 相机的基本操作情况。

这是徕卡自己的 IIIf 相机,在 1950 年推出,基本是对徕卡 III 系列相机的总结。战前可换镜头 135 相机的种类非常少,虽然像 L39 和 contax 相机的原理不太一样,但是操作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二战的冲击太大,所以二战后头几年出现的相机基本是恢复战前的款式。一直到 50 年代经济逐渐恢复后,才涌现出一批新相机。

徕卡 IIIf 相机在现在看来是操作很繁琐的相机,我就借助 IIIf 和 M3 的对比给大家先讲解,并且会融合一些其他相机。

首先是取景系统。老式相机的取景系统里,对焦和取景分离的情况非常普遍,测距仪几乎没有角度,取景需要外加窗口,徕卡 IIIf 也是这样,已经 1950 年了,依然是分离的,两个圆窗测距对焦,方的是一个光路很简单的等倍率取景器,给 50mm 取景器使用。

取景器的发展方向是合并取景和对焦,并且兼容多镜头使用。像 IIIf 这种取景器,如果更换镜头,还要再外接专门的取景器,光取景对焦这个流程已经很窒息了。

取景器的发展方向是这样的:分离式 —— 简单合并式 —— 画框合并式(ALABADA 式)—— 亮线框式(联动修正视差式)

亮线框式就是徕卡最早开发的,在取景器中设计了极其复杂的光路,远远领先于同时代的旁轴相机。由于光路和联动测距机制结合,所以它还具有视差辅助功能。这种亮线框取景器在当时就连福伦达都造不出来,日本尼康虽然在 SP 上成功完成,但无奈成本太高,还是退回了 ALABADA 式。

M3 的取景器一步到位地实现了合并取景,更换镜头框线提示,视差修正,高对比黄斑对焦这几个重要的功能。之后的旁轴相机取景器基本就是在这个框架内修修补补了。

下面是徕卡 IIIf 的联动对焦光路,大家看,就俩玻璃。

下面是 M3 的,大家自己数数看用了多少材料。

后来为了增加角度,徕卡简化了 M3 的取景系统,而 M2 这套系统被后世 M 相机所沿用。

下面看看快门盘。

大家注意,徕卡 IIIf 的机身正面有一个转盘,这也是快门盘。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老式相机有 2 个盘。

焦平面快门不像镜间快门那样该多快就要多快,它的快门速度是可以“作弊”的。一般情况,快门曝光就是全打开再关上,镜间快门就是这样,快门速度就是这个一开一合的速度。

但是焦平面快门可以不完全打开也实现曝光,通过不全开,用一条光线扫过去的方式,可以提升达到效果上快门速度的提升。

比如说设定的快门最快速度是 1/30,但是快门只开了一半扫过去,那么底片上每一个部分实际上没有照到 1/30 秒,只照到了一半的时间,那样就等于 1/60 了,但是快门的实际速度是 1/30。

那么,焦平面快门实际最快前后的速度控制逻辑就不一样了,前者是控制全开的时间,本质是一个延时机关,而后者则是控制前后帘幕的距离,本质是一个调节机关。

要把他们并在一起也不是不行,蔡司伊康的 contax 就并一起(实际还是分开的,和后来单盘逻辑不同),但是技术非常复杂,收效也不太好。

尼康就更有趣了,他们模仿 contax,但是却做不出合并,因此他们还要专门做两个快门盘。

虽然在徕卡 M3 之前,已经有一些焦平面相机就是单盘,但是位置却千奇百怪,操作很不方便。徕卡 M3 的单盘合并,并且突破性地设计像镜间快门那样每一档距离都一样的等距离的快门盘(过去的 135 快门盘,速度越快的部分数字越近,因为是直接用这个盘控制前后帘距离的,越快,变化幅度越小)。

此外,还确定了快门盘的基本位置。

战前 135 相机的快门盘想放哪里就放哪里,contax I 更是放在机身正面,个性十足,EXAKTA 就放在左边。

但是 M3 后,合并,右侧,小盘,成为未来 135 相机的基本操作,不仅旁轴,许多单反也这么布局。

哪怕进入数码时代了,一些标榜复古操作的数码相机放个快门盘上去,也还是这个位置,这种样式。

正好顺着这张图,下面我们讲讲过片。

135 最开始的过片系统几乎完全是从 120 那里学来,一个字,拧!

最开始 120 相机连停片机构都没有,只能根据提示拧,后来又有了开小窗看过到第几张的奇葩设计。

这种拧胶卷的方式是的过片奇慢无比,指纹都快磨平了,显然不符合 135 相机快速拍照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闻记者要用双反,因为双反过片快。

早在 1930 年代,依哈哥公司就想到了解决方案,那就是他们在 EXAKTA135 单反上使用的过片扳手。

但是,EXAKTA 的过片是左手操作,快门也是在左边,这个机身正面的快门位置很容易误操作。

还有个问题,那就是过片扳手是一次性拉动,力气很大,当时胶卷质量不好,经常会出现拉断的情况。二战后,这个设计并没有普及。

徕卡的工程师认识到过片扳手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为了不拉断胶片,他们设计了 2 次过片的逻辑,即使过片 2 次,效率也比拧拧拧快多了。

徕卡确定了右手习惯,过片,快门,快门盘集合在一个区域的经典操作设计。

未来不仅仅是旁轴,大部分手动单反的曝光操作都是学习 M3 这个模式,尽管日本相机喜欢把快门按钮单独独立出来。

还有一个大家很容易忽略的地方,换镜头。

对于职业记者而言,换镜头很重要,过去螺丝口换镜头很慢,然而卡口镜头要更换镜头也不见得方便。

在战前,旁轴卡口系统最突出的就是 contax,然而它要换镜头也很繁琐,要先调整镜头才能拆下来,做不到想拆就拆。

而徕卡在 M 相机上设置了按键更换镜头,这其实是更换镜头机关中的一种,也有用扳手的,但后来大家基本都采纳了这个方案,无论是旁轴还是单反。

未来的手动摄影操作的习惯,与徕卡 M3 相机有很直接的关联,尽管从性能和操作上,特别是对于记者而言,M3 并没有 5 年后推出的尼康大 F 好用,然而尼康大 F 除了对焦外的操作逻辑,都是从 M3 这里剽过去的。

当然,M3 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也有许多地方后世相机没有参考它,或者是它当时还没有处理好。

比如倒片,它的倒片还是传统拧的,没有设置把手,倒片很不方便。还有装片,它没有学习当时主流的大开门,还是沿用了 L39 上开底盖的设计,这使得 M3 在装片时还需要把片轴抠出来,对准再两面一起塞回去,这个操作不仅复杂,而且很难站立完成,得坐下来才好换一点。

其实除了这些操作,徕卡 M3 还对后世旁轴相机的外观造成重大影响,全平顶的旁轴越来越少,都学习徕卡 M 来个“转折”。

我个人觉得如果从使用意义看,M3,M2 没有后来的 M6,MP 好用。虽然 M3 的取景器非常好,然而它的倍率是 0.9,使用 35mm 镜头很不方便,而后世徕卡里几乎就没有人不用 35mm 的,甚至还有很多人只用 35mm。

如果从收藏价值来看,M3 也没什么保值的,毕竟是产量达到 20 多万的相机。

我觉得如果有很多胶卷相机的朋友,或者是照相机发烧友,那是不能错过的。别的不说,给模特拍照,让模特手上抄一台 M3,你这照片且不说质量,档次一下子就上去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胶卷迷俱乐部 (ID:jiaojuanmi),作者:上海老污龟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一大波评论正在路上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