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挚恋 —— 殉情不是古老的传言

引  言

2022 年 1 月 20 日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的《Fire of love》,译名《火山挚恋》是笔者近十年内看过最佳的人文地理学纪录片,也是对“恋地情节”最好的阐释。烂番茄 99% 新鲜度,MTC83 分必看认证,豆瓣 8.8 分国家地理纪录片,国际纪录片协会奖最佳摄影和最佳编剧,入围 2023 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等一些列的荣誉和认可让人文地理学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借由爱情故事的外衣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火山挚恋》的旁白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捧火,在火焰之中,一对恋人找到了归宿。”死亡常常充满的遗憾与恐惧,但是这对火山恋人却义无反顾的向往天国。

一、灵魂伴侣 —— 追索科学的浪漫

在大陆漂移说与板块构造说兴起的 20 世纪 60 年代,火山学作为一个新兴科目深深吸引了莫里斯・克拉夫特(Maurice Krafft)和卡蒂亚・克拉夫特(Katja Krafft)。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却不约而同的爱上了火山,这种探索的热情在他们相知相遇之后更是得到升华,粹炼出了浪漫情怀 —— 他们是火山的狂热追求者,也是彼此的灵魂伴侣。随后的二十五年里,他们积极投身火山学的研究,他们用摄影机近距离拍摄、记录、研究了上百座活火山,曾亲眼见证过百余座座火山爆发,给火山学的研究留下了丰厚的一手资料。

莫里斯・克拉夫特(Maurice Krafft)和卡蒂亚・克拉夫特(Katja Krafft)不仅作为科学家留下了严谨的数据,而且记录了作为人在面对火山这一地理奇观时的精神过程。受法国新浪潮主义的影响,莫里斯・克拉夫特(Maurice Krafft)和卡蒂亚・克拉夫特(Katja Krafft)也逐渐开始在科学记录的影片中加入一些思考和感悟。在《火山挚恋》中那些晃动的充满意识流的镜头,就是在表达二人与火山之间关于回忆、遗忘与追忆的故事。

二、人文地理的终极形态 ——“恋地情节”

《火山挚恋》这部纪录片在充满哲思与浪漫的镜头语言中,充分表达了以“个人”为视角的“恋地情节”。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的代表作《恋地情结》(Topophilia)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他将地理学、现象学、符号学、生理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融会贯通,这本书一经发出便成为很多地理院系的参考书目。但“恋地情节”并不是自人文地理诞生开始就有的概念,而是经过了漫长的选择、发展、再选择的过程。

美国的华盛顿大学地理系开创将数学模型应用到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从此逐渐形成计量地理学派 [1, 2]。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前者强调概括归纳,后者重视实验分析。虽然它们在大学中仍共存于地理学系之中,但是性质已越来越分化了 [3, 4]。在这个阶段人文地理大部分是研究人文因素的地理学,其研究的深度尚未赶上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0 世纪 70-90 年代,人文地理学得到长足的发展,逐步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逐渐成为了具备独特方法论和固定研究领域的成熟学科 [4, 5]。但这一时期人文地理学常常关注的是“经济人”或者机械的人口数量,而非充满个性的“个人”。新世纪伊始,许多人文学科都开始转向对于个人、个体的关注,地理学也开始逐步关注个性化的、道德的人文研究。人类常常对生命滥情,却对无生命之物忽视,现在的人文地理学也在唤起人类对无生命之物的爱,开始重新以族群视角为基础、以个人的视角为中心来审视人与地球的关系。

三、了解并热爱世界与改造世界同等重要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和许多其它学科一样,受到不断增长的“存在价值”的挑战,这使得许多人文地理学家积极的投身应用研究,迫切的证明人文地理的“有用”,诸如空间分析、城市与区域规划、住房政策和房地产策划、商业和市场分析、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等。但是,人文地理学是否还应该允许更加个性但“无用”的存在呢?答案是肯定需要的,首先我们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本我与大我的关系其实我们尚未回答明确,其次我们不能忽视我们 DNA 里就有对无生命之物的感情。我们看到大雨滂沱会伤感、看到阳光灿烂会欣喜、看到山川会发出“会当凌绝顶”的感概、看到荒漠会感叹“大漠孤烟直”的孤寂……

我们身处地球之中应当如何自处?我们对于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应当包以何种感情?如果不去思考无生命之物带给我们的情感,《火山挚恋》中的莫里斯和卡蒂亚・克拉夫特也不会拥有在火山学方面有着超出同代学者的热情与探索精神,更不会相爱相伴成就一番佳话。

参考文献

  • [1] 著 徐,徐建华.计量地理学 (附光盘 1 张)/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M]. 计量地理学(附光盘 1 张)/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

  • [2] 顾朝林.转型中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J]. 地理学报,2009, 64 (10): 1175-83.

  • [3] JOHNSTON R J. 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J]. 1983.

  • [4] AMIN A. New Models in Geography: v. 2 - The Political-economy Perspective [J]. 2014.

  • [5] HARRIS R B R. 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J]. Economic Geography, 1986, 62(3): 267-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石头科普工作室 (ID:Dr__Stone),作者:邵静莹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