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成都造车沉浮记
- 车百智库
2023-02-12 11:45
最近,成都又出息了一把。在各地官方陆续提交 2022 年经济答卷中,成都官宣 GDP 首次突破两万亿,正式进入“2 万亿俱乐部”。这是继苏州 2020 年突破 2 万亿之后,时隔两年再有新的城市跨过这个门槛。
说到成都,你可能先想到的是“网红”“巴适”,实际上成都还是西南汽车市场高地。2022 年前 6 个月,成都汽车保有量达到 589.6 万辆,仅次于北京。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 60.58 万家。分城市来看,上海以 2.15 万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位居第一,成都仅次于上海,以 1.85 万家位居第二。
在年初的成都高新区车载智能系统产业发布会上,成都更是宣布将成都高新区打造为“中国智车谷”。可见,成都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拥抱汽车行业。
本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
1、西部“新汽车城”是如何从无到有崛起的?
2、进击新能源汽车强市,成都面临哪些阻力?
3、成都有何底气抓住下半场的机遇?
1、追梦中国“狼堡”
回头来看,过去几十年,成都的汽车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偏居西南、群山阻隔的成都,相对于北方城市,缺少政治优势;相对于南方城市,缺少经济优势。而且在四川盆地中,还有着一大劲敌 —— 重庆。
1997 年川渝分家,重庆一跃成为“最年轻”的直辖市。根据四川省招商引资局的一份报告,当年四川的汽车工业总产值达 13.6 亿,重庆一下就分走了 11 亿,四川的汽车工业跌落到“一穷二白”的境地。
为了填补重庆“离开”后的空白,自此重振四川汽车产业的重担交给了成都。成都开始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并于第二年引入四川丰田合资项目,这也是丰田汽车在中国的第一个整车合资项目。
然而,受限于各种条件和制约,丰田带来的只有柯斯达客车和普拉多越野车,其乘用车的主力车型如轿车、中小型 SUV 等并未在当地生产,这让成都汽车产业刚起步就惨遭十多年的低谷。
转折发生在 2008 年。
当年,一汽大众正式“加盟”成都,并于 2009 年 5 月 8 日启动西南基地项目。
回忆当年艰难招商的情景,时任成都市经开区汽车产业投资局局长的俞建感触颇多。当时为了说服一汽大众在成都落脚,好长一段时间里,几乎隔一两个星期就飞一趟长春。几年过去进展依然缓慢,直到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加速发展的重要节点,之前付出的心血才有了回报。2009 年,一汽大众正式入驻,令成都的汽车产业开始驶入快车道,也成为其“黄金十年”的发端。
2010 年,在成都汽车集中攻坚的关键期,成都重仓投资力撑吉利收购沃尔沃,还一度停掉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投资事宜,被业内称为“搭着直升机作战”。这番赤忱打动了吉利,最终如愿换来了吉利汽车成都工厂。
同年,成都国际汽车城跃然而出,全球汽车巨头大众集团中国公司总裁纽曼预言:“这里将成为第二个‘狼堡’”。
2016 年,一汽大众以及成都汽车产业均迎来里程碑时刻。当年,一汽大众西南基地全年产量突破 70 万辆大关,成都汽车产量亦跨越百万辆大关至 115.38 万辆;其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也由 2011 年的 494 亿元,突破至 2017 年的 2002.75 亿元。
“四川省以前的汽车产业规划在重庆,重庆直辖以后,整个四川是基本没有汽车产业的。”俞建见证了成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的巨变。时至今日,成都成为年产能超过百万的西部“新汽车城”,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当前成都市工业发展第一驱动力。
站在厂房前,谈起成都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的发展,俞建说道:“我们仅仅用 7 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汽车产业基地需要 20 年-40 年的产业基础积累。”这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看来更是“一个汽车产业发展的奇迹”。
2、争夺火车头
尽管此前成都在汽车行业的新一轮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成都却没有培养出优秀的本土车企。
2018 年,正值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争夺战,在这轮风口期上成都没有引入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新鲜血液,加上缺乏本土车企牵引,导致成都对新造车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同时也缺少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优势。
但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成都也曾尝试过投资龙头企业,比如威马汽车。
2018 年成都汽车重镇龙泉驿区与威马汽车签署了总额 20 亿元的投资协议,作为交换,威马将在成都建设全球研发总部。
彼时,威马汽车作为造车新势力与理想、蔚来、小鹏,并称“造车四小龙”,还率先拿到了 D 轮百亿投资。没想到的是,彼时风光无限的威马会率先退出市场中心。过去一年,威马汽车失速,降薪、业务精简、资产冻结…… 自顾不暇,据知情人士透露,威马成都全球研发总部,拿地已有 2 年,目前仍未有实质性动工。而成都的 20 亿投资还能否带来回报,还是个未知数。
另外,成都本土车企的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2019 年,雷丁入川收购成都本土车企野马,收购后的野马汽车并未如鱼得水,反而被雷丁带入了老头乐时代。
眼下成都想要进位新能源汽车强市,面临两大阻力:
一是,成都车企产能效率低,阻拦了企业投资,导致龙头企业不能在成都直接新建工厂,只能利用已有产能,这意味着要付出一大笔“接盘”费用,用于收购和改造效益较差、技术相对落后的省内车企。据悉,此前小鹏汽车曾有意投资成都,但由于“生产资质问题”最终无疾而终。
二是,产业链本土配套不足。目前成都新能源汽车在省内的产业配套率在 30%—40% 左右,尽管四川在动力电池等配件上已有优势,但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仍处于空白。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仍是“跟着整车厂在走”,但龙头企业不来,导致全产业链建设薄弱。
3、抢滩“智车城”
但机遇是,当前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走向》报告中阐释: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应用正快速普及,相比电动化更容易体现不同汽车的差异化,是下一阶段竞争的焦点。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下,互联网基因赋予汽车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一新赛道,也为成都的战略转舵,预留了底气。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久,2003 年,英特尔选择将中国西部首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封装测试工厂落户成都。随后,戴尔、联想等大型科技企业也陆续入驻,成都科技产业的优势逐渐成形。作为腾讯的王牌游戏之一,《王者荣耀》团队同样扎根于此。经过多年积累,当汽车新四化浪潮来势汹汹,成都科技产业的优势开始在汽车圈迅速显现。
和其他城市注重生产制造不同,成都和杭州一样凭借浓厚的互联网科技氛围,开始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奋起直追。
政府也有意引导当地智能网联的发展,下决心打翻身仗。2017 年,工信部正式批复“中德合作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标准及测试验证试点示范项目四川试验基地”,意味着全国第 8 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基地项目正式落户成都。其他 7 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基地,分别为无锡、上海、重庆、浙江、长春、京冀地区和武汉,均是全国汽车产业的领军地区。
2019 年,成都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三年为初步阶段,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培养 1-2 家“独角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千亿量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 年成都市的车联网市场规模达到 32 亿元,预计 2021-2026 年,成都车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从 45 亿元增长至 156 亿元。不少车企相继将研发中心设在成都。
虽然成都在汽车圈的地位不如一些老牌汽车城,但其独特的互联网魅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智能汽车相关企业入驻。
去年 7 月,比亚迪曾和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务实合作。不久后,成都汽车重镇龙泉驿发布投资机会清单,清单披露多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包括汽车全球制造工厂、全栈式智能驾驶系统方案集成芯片项目等在内,涉及金额达 800 余亿。此外,日前成都再与正威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拟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展开合作。
龙头企业往往伴有蝴蝶效应,一汽大众曾撬动了成都汽车产业“再出发”;英特尔落地成都,间接创造了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新的龙头布局成都,对带领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重围,意义重大。
4、尾声
那么,成都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竞逐中有哪些优势,能领跑中国成为“智车之城”?车百智库认为有以下两点。
一是人才。纵观成都拥有 8 所“双一流”高校,居全国城市第 4,拥有 30 多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 218 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 29 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 9952 家和 8153 家,均居副省级城市第 5。丰富的科创资源必将推动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正成为年轻人的向往之地。十年内新增人口 581.8 万,960 万年轻人中有七成是“蓉漂”。不仅有丰富的年轻人才资源,制造业用工成本较杭州、宁波还分别低 29% 和 27%。
二是营商环境。
近年来,成都的营商环境在不断优化。去年 6 月发布的《成都高新区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十六条(试行)(征求意见稿)》(简称《十六条》)中,首次对外曝光了其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相关企业的招商引资计划。《十六条》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提供了丰厚的招商引资待遇。
例如,对于在成都高新区设立全球、全国总部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链主”“链属”企业,成都高新区可提供 500 万-1000 万不等的一次性奖励;对于 10 亿元以上的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制造项目,提供最高 2 亿元补贴。此外,对于年营收超过 5000 万,或与成都整车制造企业合作,或参与重点技术攻关项目,或主持相关国际、国家标准修订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也可获得相关补贴。
真刀真枪的补贴,显示出成都发力智能网联汽车的最大诚意。政策红利也将推动成都城市能级提升,产业链条更加完备,助力成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发展。
【全文参考】
[1]《成都:除了烟火人间,还有高端制造》,读城记工作室,王晨婷
[2]《预言:成都将成为第二个狼堡》,四川在线
[3]《起个大早赶了晚集,天府之国的造车梦怎么圆?》未来汽车 Daily,秦章勇
[4]《抢抓智能网联汽车“风口” 成都布局万亿级增长新赛道》,成都日报,李艳玲
[5]《成都速度:汽车产业七年筑梦》,中国经营报
[6]《千亿汽车业产值背后:“熊猫城”的汽车梦》,第一财经日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车百智库 (ID:EV100_Plus),作者:周霜降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