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珍珠奶茶里最后的珍珠很难被吸上来

珍珠奶茶想必大家都喝过不知道你能不能把所有珍珠吃完吗?为什么容易剩下珍珠呢?怎样才能把他们都吃完呢?

Q1、打火机里的液体是怎么变成火苗的?

by livy

答:

简单来说,就是压电陶瓷在按压下产生电火花,点燃打火机内的液化石油气产生火苗。

打火机的拆解如下图,这个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

图源自参考资料

当我们按动打火机的按手之后,压力传导到压电陶瓷,正常情况下,压电陶瓷是没有电的,在外力作用下,两端会出现电荷积累,在导线引导下,尖端放电产生电火花。按压的同时,在内部的杠杆参与下,喷气嘴打开。打火机里储存的燃料是液化石油气,通常是丁烷,不工作时,内部气压比较大,喷气嘴打开时,与外界大气压联通,喷气嘴附近的液态丁烷会瞬间汽化,最终丁烷气被电火花点燃。

参考资料:

  • [1] 朱蕾蕾,熊举峰.打火机的物理原理及教学应用 [J].科技风,2022,No.507 (31):121-123.

by 霜白

Q2、棒棒糖的棍子上为什么总有两个口?

by 匿名

答:

其实也有相当一部分棒棒糖上端是只有一个孔,当然,我猜提问的重点并不是到底有几个口

棒棒糖顶端为什么要留一个孔,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在第 208 期 Q1 讲过,其实就是为了卡住糖块,防止糖块与塑料棒固定不严发生滑动。毕竟,如果糖块只是绕着棒棒发生转动,那还只是吃起来体验不好,但如果糖块沿着棒棒滑脱出来,那么买到糖的小朋友恐怕就要一顿惊天动地暴风哭泣了。

棒棒糖的制作过程大体是这样的:把糖融化成糖浆后在模具中晾凉成半凝固,这时糖既可以塑形,又可以缓慢流动,用机器配合模具把糖塑形成想要的形状 —— 平平无奇的话就团成糖球,搞点花活可以摊成糖饼,整个大活还可以搞成各种小动物。

塑形以后插入塑料棒

图源参考资料

半凝固的糖块缓慢流入小孔

图源参考资料

凝固之后糖就和棒棒密不可分,一起在流水线上奔波了

图源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by 藏痴

Q3、为什么切洋葱会辣眼睛并流泪?

by 影王喜

答:

这其实是生物的自我保护机制。

当洋葱被切碎时,其植物组织也被破坏,细胞内部就会释放出催泪因子。具体来说就是,洋葱内部的每个细胞都含有一个充满蒜氨酸酶的液泡,蒜酶能够将洋葱细胞中的氨基酸亚砜转化为次磺酸,然后这些被另一种称为催泪因子合酶(LFS) 的酶迅速作用,生成顺(式)丙硫醛 S-氧化物(syn-Propanethial-S-oxide)。由于顺丙硫醛-S-氧化物是一种挥发性液体,可作为催泪剂,很容易扩散到空气中。

丙硫醛-S-氧化物 | 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角膜有对触觉、温度和化学物质等十分敏感的神经末梢,当角膜上的神经检测到顺丙硫醛-S-氧化物的存在后,会将信号发送到中枢神经系统,然后刺激分布在眼睑内侧泪腺中的自主神经纤维产生眼泪,目的还是稀释这种刺激物以保护人体自身。

角膜 | 图源网络

最后,建议下次切洋葱时可以提前冷冻一下或者在冷水中浸泡一会儿后戴着泳镜打开通风系统快速地切,以便享受最完美的切洋葱体验。

参考资料:

by 十七

Q4、为什么珍珠奶茶喝到最后剩下的珍珠不容易被吸上来?

by 一只雾化牲罢了

答:

因为珍珠和奶茶是一对,你把奶茶喝完了,只剩珍珠,它很孤独,不想上来。

开个玩笑,不过确实是因为没有奶茶了。珍珠是用木薯粉做的,根据生活经验,这些珍珠的密度与奶茶差不多,因为有的珍珠浮在奶茶上,有的沉在杯子底。我们吃到的珍珠其实是随着奶茶一起被吸上来的。珍珠的直径必然不可能大于或等于吸管的内径,这样的珍珠会堵住吸管。但直径小于吸管内径就意味着珍珠在吸管内无法隔绝上下方的空气,吸管内从上到下都是联通的,没有气压差,自然不可能把它吸上来。所以珍珠都是浮在奶茶里被吸上来的,奶茶是流体,可以隔绝空气,当你吸气时,吸管内液面上方的空气被吸走,气压降低,在大气压作用下,奶茶就被吸上来了,里面的珍珠自然也就被带上来了。

但如果奶茶喝得太快,那些沉在杯底的珍珠最终没有奶茶的帮助,就上不来了。

我个人有几个思路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在奶茶还没喝完时用吸管搅动奶茶,让杯底那些躺平的珍珠卷起来,趁机把它带走;

二是用把吸管架在珍珠脑门子上,怼着它吸,挨个解决;

如果还有顽固分子,可以考虑用吸管尖戳它,把珍珠穿在吸管上,吃掉,或者直接把珍珠都捣散,不过这些方法比较考验技术。

如果上面都不行,我还有终极大招:打开杯盖,一饮而尽!就这个淀粉胖子,肯定会滚进你的嘴里的!

by 霜白

Q5、为什么有“头孢就酒,一波送走”的说法?

by 523

答:

因为确实很容易出事呀。

吃头孢类药物后再喝酒容易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是戒酒类药物的通名,服用该药后即使饮用少量的酒,身体也会产生严重不适,而达到戒酒的目的。“双硫仑样反应”就是指的就是接触双硫仑后饮酒出现的症状。有些药物服用后,会影响到酒精的代谢,会导致体内乙醛堆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高中生物告诉我们,酒精也就是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分为两步:第一步,打开冰箱门…… 抱歉,串台了。第一步,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将醇羟基氧化为醛基,乙醇就成了乙醛,乙醛对人体而言是有毒的,常见的反应是心动加速,血液循环变快,因此乙醛应该尽快继续代谢掉。乙醛的代谢就是酒精被人体消化的第二步,这里需要另一种酶,就是乙醛脱氢酶,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醛基进一步被氧化成羧基,代谢产物是乙酸,就是醋酸,最终被代谢成二氧化碳和水。有的人喝酒容易脸红就是因为缺乏乙醛脱氢酶,这样的人一般是酒量很差的,因为乙醛在他体内没法很快代谢掉,乙醛聚集之后就会脸红。

有些药物会抑制乙醛脱氢酶,同样会导致乙醛在人体中聚集,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症状主要有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头晕、恶心、呕吐、口干、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出现急性心衰、急性心梗、急性肝损伤,甚至惊厥及死亡等。因此请大家千万千万要重视。

除了头孢外,一些硝基咪唑类、降血糖药等也有可能引发“双硫仑样反应”,大家服药一定要谨遵医嘱。

饮酒有害身体健康,未成年人不得饮酒。

参考资料:

by 霜白

Q6、为什么瞄准镜比枪管高,子弹还能精准打在准心上?

by 匿名

答:

只要不跟枪管平行就好了呀。

感觉这一个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上面蓝色的是枪,红色的是弹道,受重力作用,它是一条平抛线,黑色的就是瞄准镜视线了。瞄准镜视线其实并不是平行于枪管的,而是与枪管夹一个锐角,这样视线与弹道终究会交在一个点,那就是目标所在了。

当然,视线与弹道只能确定一个点,因此,这里的交点与枪口的距离是一定的,也就是说瞄准视线与枪管所夹的角度与目标距离是一一对应的。我们无法控制目标的距离,但我们可以调节瞄准视线。所以射击时,首先确定目标的距离,再根据这个距离调节瞄准镜,才能做到百发百中。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一定是要放过你,也有可能是在瞄准你 | 图源自网络。

以我们赵政委为例,政委使用的是三八大盖,有一个可以翻转的机械式照门,照门上就有不同的距离标识,使用时,根据距离调节缺口照门的位置,距离越远,照门越往上,瞄准视线与枪管所夹的角度越大,保证最终能击毙目标。

三八大盖的照门实物,有效射程 460 米,标尺却有 2400 米 | 图源自网络

这里我们也应该可以注意到,照门的高度明显高过枪口的豁口,这也证明实际瞄准视线与枪管确实夹了一个锐角。

by 霜白

Q7、为什么在宇宙中星体是球型?

by jjyu

答:

原因大概有两方面。

一是万有引力。对于星球来说,万有引力是绝对的核心角色。我们可以简单算一下。以氢分子为例。H-H 键键能为 436kJ / mol,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要将 1mol 氢气分解成氢气分子需要 436kJ 的能量。平均到每个原子就是,其中为阿伏伽德罗常数.而如果是在地球表面的氢原子,受到的引力势能约为:

其中 M 为地球质量,m 为氢气分子质量。

可以看到,在地球上,引力势能已经与氢分子键能处在同一数量级了,如果有一个星球大小与地球相同,质量是地球的四倍,那氢分子是无法在这样的星球表面存在的,引力会撕碎氢分子。但实际上,对于很多星球来说,其组分之间的结合能小于 H-H 键键能,还是以地球为例,地表是岩石,我们按硅酸盐看待,硅酸盐分子之间的结合能就比较小,因此,在引力作用下,山体并不能无限高,引力虽然不能摧毁硅酸盐分子,但可以轻松撕碎岩石。

宇宙中还有很多非常致密的星球,如中子星或白矮星,在中子星上,由于密度实在太大,引力强到可以撕碎原子。因此,在各向同性的引力下,各个星球都非常圆润。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自转,天体自转时,角速度是相同的,越突出的部分,半径越大,就意味着线速度愈大,转动时就需要更大的向心力,否则就会甩飞出去。因此,天体突出的部分有离开天体的趋势,如果天体某一处表面突出太多,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突出分子”就会在自转过程中脱离天体,剩下的部分自然就更圆润了。不过自转轴的存在事实上倾向于使天体形成椭球体而非正球体。

by 霜白

Q8、数学意义上的高维空间和物理意义上的高维空间有什么区别?

by zinero114514

答:

数学和物理的分界并没有那么明确。我个人的观点是,数学意义上的空间是一系列参数,但物理意义上的高维空间每一个参数都具有长度的量纲,构成实空间,它是一种特殊的数学高维空间。

先举一个数学高维空间的例子,比如,一个人的语数英物化生成绩构成了 6 维空间。对于成绩空间中坐标为 (120,150,140,100,100,90) 的甲,他大概就会喜欢看我们的公众号。而对于坐标在 (90,100,130,20,70,70) 的乙,他大概不会喜欢看我们的公众号。如果要定量描述这种喜好,可以把我们的公众号定位在该空间中 (x,140,y,110,90,80) 的平面上,然后算出直线距离,甲离我们,而乙离我们。

除了成绩,用物理量也可以构造一个参数空间,比如单摆的相图就是摆动角度和角速度构成的二维参数空间。

单摆的相图,横轴是角度,纵轴是角速度 | 图源:3Blue1Brown

这是一个只在平面上摆动的单摆。如果是在立体空间中运动的物体,它的三个位置分量和速度分量就可以构成六维参数空间。但这依然是数学高维空间,真正把物理高维空间的概念单独拎出来,得从弦论提出的 25 维实空间说起。

在弦论中,世界是由一根根振动的弦构成的,弦不同的振动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粒子,就好像琴弦的不同振动方式产生不同的音符。

弦论中的开弦和闭弦 | 图源:CERN Courier

弦在每个实空间维度的振动都会对光子的质量产生贡献,而相对论又要求光子的静质量必须为零,所以(见 [2] 中 DE 两节)

解出来的 D=25 就代表了 25 维空间。上式中第一项的 1 来自于弦激发出一份能量,第二项代表零点能,它是由量子不确定原理产生的,表示弦不可能确定地静止,即使在最低能量态,它也会振动。第二项中第一个数-1/12 来自对不同振动频率的求和,你可能会惊讶为什么会求和出一个负数,但它在数学解析延拓的意义下是成立的 [3];第二个数 1/2 是因为零点能是单位份能量子的一半,这是量子力学的一个结论;第三个数 (D-1) 中的-1 是由于光子并不会在传播方向上振动,只会在剩下的 D-1 维空间振动。

弦论使物理学家第一次意识到,需要引入高维空间来让一个理论体系逻辑自洽。在这之后,弦论又引入超对称的思想升级成了超弦理论,弦除了在普通空间中振动外,还会在超空间里振动,于是用类似的自洽性条件,物理学家解出 D=9 维空间。

后来,人们发现超弦理论可以分化出 5 种不同的形式。为了把它们统一起来,Edward Witten 提出把五种超弦理论看成一个更高维理论的投影。这个美妙的构想称为 M 理论。

那为什么我们只能感知到 3 维空间呢?目前学界认为,其余的维度都被蜷缩到紧致的微观世界中了。但这些高维空间的理论是否正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资料:

by 牧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科院物理所 (ID:cas-iop),作者:Frions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