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卡脖子”局面:我国已完全掌握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接近绝对零度
IT之家 3 月 14 日消息,据安徽大学融媒体中心消息, 2022 年 12 月 31 日,安徽大学完全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经过反复严格测试,连续循环运行最低温度达到 9.2mK(IT之家注:K 指开尔文,0K 为 -273.15℃ 绝对零度),同时获得 435μW@100mK,671μW@120mK 的制冷量,已经达到国际主流产品的水平,满足了量子计算的温度和冷量需求。
安徽大学表示,该设备的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关键核心技术,解除了我国在相关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局面。
据介绍,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是一种能够提供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环境的高端科研仪器,是现代量子科学研究与量子技术发展的关键核心设备之一,广泛应用于量子功能材料与器件以及新奇量子现象的探索,为量子计算机提供必须的极低温环境。目前,我国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完全依赖于从英、美、芬兰、荷兰等国家进口。随着量子计算等高科技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该设备已逐渐成为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禁运产品。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完全国产化的极低温稀释制冷机。
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单磊教授团队王绍良研究员利用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双一流”学科优势,经过数轮攻坚,解决了大摩尔流量条件下极低温流体热交换效率低的技术难题,研发出具有超大比表面积的极低温高效换热部件,同时实现了相关核心部件的完全自主研发。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