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消灭全球 3 亿打工人,高盛重磅预测:25% 岗位将被 AI 取代
- 新智元
2023-03-31 18:29
高盛又发报告称,全球 3 亿打工人恐被 AI 替代。从前,是给员工配电脑,现在,是给电脑配员工。
上周,OpenAI 刚发了一篇让打工人瑟瑟发抖的论文,预言 80% 美国人的工作都会受到 AI 的影响。
短短 5 天后,高盛也紧随其后发布报告,再给我们一重暴击 ——
根据预测,生成式 AI 会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重大混乱」,使全球 3 亿个工作岗位实现自动化,并且美国 7% 的工作岗位将被 AI 取代!
高盛表示,如果生成式 AI 真的能够兑现已有的能力,那这些情况完全有可能发生。
ChatGPT 进化得如此迅猛,其他 AI 工具也虎视眈眈,打工人,真的危了!
3 亿打工人危!
报告指出,目前像 ChatGPT、DALL-E 等关注度较高的生成式 AI 技术,主要有 3 个特征:
-通用 AI
-能够生成新颖且类人能力的信息
-提供可以使用接口,既能理解自然语言、图像、音频和视频,也能作出响应。
此外,许多大公司不仅在公司盈利电话会议中提到生成式 AI 次数增多,也对人工智能下了更多赌注。
报告称,美国约 2/3 的工作岗位会受到人工智能自动化的影响。而且,在受影响的岗位中,25%-50% 的工作可以被替换。
另外,这份报告假设了,至少 50% 的重要且复杂的加权任务可能被 AI 所取代,而 10-49% 的工作更有可能得到 AI 的辅助,剩下 0-9% 的工作不太可能受到影响。
据高盛估计,美国大约 7% 的工作岗位可以被 AI 取代,63% 的工作岗位会得到 AI 的辅助,仅有 30% 的工作岗位没有受到 AI 的影响。
高盛援引一项研究发现,现在 60% 的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在 1940 年还不存在。这就意味过去 80 年,超过 85% 的职业是由新技术驱动下所带来的。
它预测,在美国和欧洲,有 1/4 的工作可以通过 AI 实现自动化。
最危险的人群是谁?
没错,和你想的一样,当然就是白领。
在美国,办公室和行政岗被取代的风险最大,高达 46% ,其次是律师 (44%) ,以及建筑师和工程师 (37%)。
高盛认为,像 ChatGPT 这样的技术完全可以胜任的任务包括小企业填写纳税申报表、评估保险索赔,以及记录犯罪现场调查结果。
但是,更复杂的工作 AI 暂时还无法替代,比如法院裁决、以及检查危重病人健康状况的工作。
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早些时候的一项研究也估计,最可能受 ChatGPT 这类技术影响的职业,就是律师。
和 OpenAI 的报告一样,高盛的报告也告诉我们:蓝领比较安全。洗碗工、水管工、绿化工,都依然是「铁饭碗」。
只有 1% 的任务是不会受 AI 影响,包括清洁工、维护者以及建筑工。
安装和维修是第二个受影响最小的行业,有 4% 的工作可能受到影响。建筑和开采工作排名第三,为 6% 。
当然,汽车的出现虽然淘汰了马车夫,但也催生了司机这个新职业。
高盛的报告表明,如果生成式 AI 得到广泛应用,它在节省大量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比如年薪百万的提示工程师。
AI 渗入 18% 全球工作
高盛的估计直观地表明,新兴市场受自动化影响的工作岗位比发达市场少,但全球 18% 的工作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化。
根据世行的分析,香港、以色列、日本、瑞典和美国可能是受影响最严重的 5 个国家 / 地区。
与此同时,中国、尼日利亚、越南、肯尼亚、印度的员工暂时被 AI 取代的可能性很低。
另外,报告称,AI 驱动的职业自动化可以通过 2 个主要渠道提高全球 GDP。
首先,大多数工人受雇于部分暴露在人工智能自动化的职业。其次,许多因人工智能自动化而被取代的工人最终将重新就业,从而提高总产出。
由此高盛预计,AI 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在未来 10 年内,使全球年度 GDP 增加 7%,或实现近 7 万亿美元的增长。
这份报告总结道,虽然数据显示人工智能无疑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它到底会造成多大的破坏。
参考资料:
https://arstechnica.com/information-technology/2023/03/generative-ai-set-to-affect-300-million-jobs-across-major-economies/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generative-ai-chatpgt-300-million-full-time-jobs-goldman-sachs-2023-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 (ID:AI_era)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