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识别一篇颠覆性研究是不是“民科”文章
- 返朴
2023-08-12 11:4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作者:瞿立建
“民科”一词虽然是对人身份的一种描述,然而科学界并不应该从人的身份去识别一项结论惊人的科学工作是石破天惊的划时代研究还是不值一提的妄想。当没有博士学位的三级专利员爱因斯坦投稿他的狭义相对论论文还不带任何参考文献时,审稿人如何破除身份偏见而发现其伟大价值?
撰文 | 瞿立建
今年是中国数学家陆家羲去世 40 周年,他的悲剧命运又引起热议,同时引起热议的是他的身份。他生前是包头一名普通的中学物理教师,中学虽然也是正规事业单位,但中学物理老师与最前沿的数学感觉实在相去甚远,因此有人把他的成就看作“民科的胜利”。
本来,“民科”只是指非典型科研机构中工作的“民间科学家“的简称,并无实质性的贬义,但在当前的通常语境中,“民科”常常指那些拒绝接受正规科研规范、精神气质上接近于 “科学妄人”的人,简称“科妄”,与“民科“对应的英文 crank 正好谐音(简便起见,下文所说的“民科”皆是 crank 意义上的)。而这样的人其实也未必都在民间,在正规学术机构中,有博士学位而实际上接近于“民科”的“官科”也并不鲜见。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讽刺一些看起来很不靠谱的“官科”研究时就说其像个“民科工作”,尽管这些讽刺并不一定正确。
陆家羲老师早年间投稿到国内学术期刊的论文,可能因为身份问题,只收到了编辑寥寥数语的拒稿信,没有收到任何有学术价值的评审意见,致使他丧失一些重大成果的优先权。
如果陆家羲老师的论文按正常的流程进入审稿环节,一位专业的数学家,看到论文作者署名是包头一所中学的物理教师,如何判断手里的稿件是一篇有价值的论文,而不是民科的论文?
《如何独立思考》一书给出了民科多达 15 种特征 [1]。哲学家 Lafleur 的经典论文给出了识别民科的 7 项标准 [2]。科学作家 Jeremy Bernstein 说,两条标准就够了 [3]。笔者记忆力不好,偏爱标准简洁的。
如何识别一个全新的理论是不是民科理论,Bernstein 提出的两条标准是:
包容旧理论,并能说明旧理论为什么管用
预言新现象,并能进行检验
假想在 1905 年,一位物理学家评审一篇来自爱因斯坦的论文,这位作者是专利局的一个普通职员,年仅 26 岁,也没有博士学位,之前也没有发表过高水平的论文。如果这位物理学家对人的身份没有偏见,他能应用上述两条标准,对爱因斯坦的论文是不是民科文章作出正确判断吗?
能,如果他是位学术水平达到及格线的物理学家,工作态度严肃认真的话。
标准一:包容旧理论
爱因斯坦 1905 年的开创相对论的文章有很多初看匪夷所思的结论,比如时间膨胀、长度收缩、两个事件是不是同时发生与观测者有关、物体质量随速度增大而增大,……。如果囿于常识,草率的审稿人,再考虑到作者的身份,也许会将爱因斯坦的论文归为民科文章而毙掉。
一个冷静、专业的审稿人会抑制住这种冲动,认真审读全文,会发现,以上不合常识的怪异效应只是在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上才能显现。如果物体速度远远小于光速,怪异的相对论世界全都自然过渡到我们的常识世界。
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相对论效应有多大呢?
在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 1905 年,人能体验到的最快速度应该是雪橇竞赛中的速度,几百公里每小时,仅为光速的几百万分之一。高速运动的雪橇运动员,质量比静止不动时仅增大约 10-12 倍。所以,毫不奇怪,我们日常生活中体验不到相对论效应。
总之,爱因斯坦的新理论与已有的理论没有矛盾。
民科文章会怎么写?
比如一篇典型的关于永动机 —— 民科的一项热门话题 —— 的文章。文章一般有很多黑体字,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术语。这些还不是民科文章的致命伤。
每个物理学家都明白,任何永动机都违反热力学第一或第二定律。当然,就像任何物理定律一样,热力学定律也必须与实验为基础。目前为止,我们所有的生活经验、科学实验与理论都与热力学定律相符。
因此论证永动机的文章必须要解释,他设计的新器械或构思的新理论为什么可以违反热力学定律?长久以来大家对于热力学定律忽略了什么?如何包容传统的热力学定律?但民科的文章不知凡几,笔者就没有见过一篇按科学精神认真回答这些问题的。
民科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不理解每个科学研究者必须要把自己的工作嵌入科学知识网络中。真要有一篇关于永动机的论文告诉现在的科学家,我们长久以来接受的热力学定律其实有些方面被我们所忽视,考虑到这些被忽视的方面之后,永动机其实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文章如果逻辑严密,计算正确,那么想必不会被科学家轻易就弃之如敝履,反而还会争相传阅,细致研究,充分讨论其正确性。
可惜,很多自以为被”官科”打压的民科对知识网络不感兴趣,你如果指出他设计的永动机器械的缺陷,有的民科会第二天再搞出一个新设计,无视你指出的缺陷,有的民科反而指责正规科学家不懂,困于传统知识窠臼,不接受创新,甚至称自己遭遇了科学霸凌。
标准二:预言可检验的新现象
真正的科学思想要做出预言,以便进行实验检验。而民科往往言之凿凿,说他发明的巧妙器械可以“永动”,却不会进行实验检验,也不会给出实验检验方法。
反观爱因斯坦 1905 年的论文,是给出了多项预言的。比如前文所说的,物体质量随速度增大而增大。对于通常的物体,这个效应非常小,难以测量。然而,在爱因斯坦的时代,已经知道有物体运动速度是接近光速的,那就是电子。
1896 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现象,辐射出的粒子中就有电子,其速度可与光速相比。因此,测量放射出的电子的质量有望验证爱因斯坦的预言。
其实,相关的实验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前就被德国物理学家沃尔特・考夫曼做了,他在 1901-1903 年间就在实验上发现了电子的质量依赖于其速度,他在 1905 年做出了精度更高的实验,认为否定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得相对论面临了一次信任危机。但爱因斯坦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他的底气在于他认为他的理论足够美。其他物理学家在实验技术和结果方面反驳考夫曼,力挺爱因斯坦相对论。继续进行的相关实验后显示,考夫曼 1905 年的实验结果是有问题的。直到 1940 年,实验精度才足以确定爱因斯坦对质量的速度依赖性预言是正确的。
不过,爱因斯坦 1905 年开创相对论的论文也有错误的预言。他基于时间膨胀,预言赤道上的钟比两极的钟慢,一天慢 1200 亿分之一秒。尽管当时爱因斯坦生活在钟表王国瑞士,他也不指望当时能验证这条预言。爱因斯坦在当时没有想到,时钟除了受速度的影响,还受引力的影响,后者是他多年后提出的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综合狭义与广义相对论的预测,时钟在赤道和在两极应该走得一样快。1977 年,美国物理学家利用原子钟证实了这条预言。
一篇科学论文一定要有可检验的预言,并不非要求作者亲自做出检验,也不要求短期内做出检验,甚至只是原则上可检验即可。民科却往往沉迷于自己瑰丽、大胆的猜想中,不愿意去想也想不到该如何检验自己的猜想。
结 语
总之,爱因斯坦的论文是能够让科学同行认真对待的论文,不会被归为民科文章。当然,我们不能说,爱因斯坦的论文一定会被接受发表。爱因斯坦的时代,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要找三五个审稿人评审论文,只要一人提出反对意见,论文命运就堪忧了。是普朗克快速看出爱因斯坦论文的水平和价值,一人就做出决定,将爱因斯坦的论文发表了,他没有戴有色眼镜看待爱因斯坦的“民间”身份。
从身份上看,爱因斯坦不在正规学术机构工作,确实身处民间。但对这样的科学家,考虑到目前实际的社会语境,我们对他们更好的称呼是“业余科学家”或“边缘科学家”(fringe scientist),以相对于正规学术机构工作的“专业科学家”。除了身份之外,业余科学家的工作方式与专业科学家并无二致,有些人还为科学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只是,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陆家羲老师,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确实主要依靠个人奋斗,但长期以来因为身份问题而被国内“官科”漠视,他不像爱因斯坦那么幸运。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并不仅仅有陆家羲一位来自民间,最终为学术界所承认的科学家,比较知名的还有一位古生物学者、初中肄业的郑晓廷。此外也不乏一些如今早已取得正式教职甚至做出了不俗成就的科学家,但他们的出身也有些“民科”的味道。而作为对照,实际上,国内外也不乏出身名校,拥有博士学位但行事与“民科”如出一辙的例子,在此不作赘述。
可见,日常语言常常不能起到“顾名思义”的效果。为了减少交流中的误解,又鉴于民科现象早已经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研究对象 [4],学术用语重在精确,是时候给“民间科学家”一个恰当的称呼了。
参考文献
[1] 田松.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19 (7): 56-60.
[2] Lafleur, Laurence J. “Cranks and Scientists.” The Scientific Monthly 73, no. 5 (1951): 284–90. http://www.jstor.org/stable/20436.
[3] Cranks, Quarks And The Cosmos: Writings On Science, Jeremy Bernstei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3.
[4] 田松.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19 (7): 56-60.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