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兰克福”到“慕尼黑”,中国汽车用 18 年时间实现逆袭
- 汽车通讯社
2023-09-17 14:27
2005 年,中国一举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国,乘着中国汽车市场大爆发的东风,中国汽车厂商开始尝试打开世界汽车行业竞争最充分、市场最完善的欧洲市场。
那一年,陆风汽车率先杀入欧洲市场,发布首月就销售近千台,拿下当月最佳进口车称号,成为“国内自主汽车品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陆风汽车势头如此之猛,让欧洲业内人士看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的日本和 80 年代的韩国汽车制造商的影子。
他们眼里的“小学生”竟然要杀向自己的腹地,这样的事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很快,一场飞来横祸就落在了陆风汽车,乃至整个中国本土汽车商的头上。
那时候,德国国际车展 IAA 举办地在法兰克福,还没有移师到今天的慕尼黑,吉利、陆风和华晨三大中国汽车品牌以中国自主品牌的身份首次亮相。
原本以为迎接的是国际同行的鲜花和掌声,谁知道等待陆风汽车是全德汽车俱乐部(ADAC)对碰撞试验的报告,在碰撞后,"驾驶员幸存机会几乎为零"。
全德汽车俱乐部评论称,“过去 20 年的撞击测试历史中最糟糕的成绩,这样的汽车不应该得到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
与此同时,荷兰全国汽车驾驶者协会也对陆风汽车做了一个检测。报告称,陆风汽车不仅安全性极差,而且严重污染环境、驾驶稳定性也很糟糕。
一夜之间,一向在海外无人知晓的陆风,成为了欧美汽车业内家喻户晓的“品牌”,而“粗制滥造”也成为了当年欧洲媒体对中国汽车的刻板印象。
这次风波不仅阻滞中国汽车进军欧洲市场的步伐,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厂商们的信心。
此后数年,国产自主品牌也曾多次尝试打开欧洲汽车市场的大门,无奈收效甚微,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浪花。
进军欧洲汽车市场,最难的不是达到欧洲严苛的标准,而是他们骨子里的优越感,是中国车企难以跨越的鸿沟。
欧洲是现代汽车的发源地,自从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至今,欧洲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 130 多年的发展历程,诞生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汽车品牌,如大众、奔驰、宝马、标致、雷诺、雪铁龙、宾利、捷豹和陆虎等。
而中国汽车工业也就七十年的光景,大部分时间都忙着拆解模仿,逆向研究,或者是合资共赢,燃油车“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一直让中国车企很头疼。
国内传统汽车市场,基本就是合资车的天下,主要是德系车和日系车,国产自主品牌一直被按在地上摩擦。
国内都没整明白,还想着到汽车工业大本营 —— 欧洲掀桌子,太异想天开了吧!
欧洲汽车巨头在燃油车时代有多豪横,在新能源时代就有多恐慌,它们发动机等技术依旧很牛,只不过新能源汽车,动力源于电池罢了。
反之,国产自主品牌在燃油车时代有多么被动,在新能源时代就有多么主动。国产自主品牌在燃油车在法兰克福丢的面子,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慕尼黑找回来了。
中国电动风暴:二次席卷慕尼黑
刚刚,作为世界汽车工业“奥运会”——2023 年慕尼黑车展(德国国际车展,IAA)已经落下了帷幕。
作为全球五大车展之一,以往这里是奔驰、宝马、大众等德系车企们秀肌肉的主战场,大部分展台都被它们拿了去,而今年在所有前来参展的厂家中,有 41% 来自中国。
比亚迪、阿维塔、零跑、赛力斯和小鹏等组成的中国战队重兵集结于此,展台围满了参观者,甚至连王传福都挤不进去自家的展台。
中国战队虽在客场作战,但妥妥拿下了 C 位,牢牢占据了主舞台的追光灯。
德国《经济周刊》评论称,从 2023 年开始,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创新领域首次超过德国汽车制造商,慕尼黑车展将是“中国人的 IAA”。“慕尼黑车展不再是德国的 CEO 主场,已经成为中国车企的‘个人秀’。”
中国汽车品牌自 2005 年首次在德国车展亮相出师不利,到今天突然占上主舞台被世界媒体审视,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整整努力了 18 年。
本次中国战队大概可以简单地分为三类:
颠覆派:我要取代你,与你何关
比亚迪汽车展区占据现场最大的展位,力压奔驰、宝马、大众等老牌欧洲车企,毫不掩饰取代其地位的雄心壮志。
早在 16 年前,王传福就立下雄心壮志,2025 年比亚迪销量要做到世界第一。如今,比亚迪已经跻身全球汽车销量 TOP10,距离当初的承诺越来越近了,这一次慕尼黑车展,王传福俨然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
除了一口气展示了 6 款新能源汽车 —— 海豹(欧洲:BYD SEAL)、宋 PLUS EV 冠军版(欧洲:BYD SEAL U)和腾势 D9(DENZA D9)等,尤其是 D9,被外媒视作梅赛德斯 V 级和雷克萨斯新款 LM 豪华商务车的强劲对手。
比亚迪还狠狠秀了一波技术,比如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iTAC 智能扭矩控制系统、DiLink 智能网联系统等。
当然,“海洋美学”设计理念也没忘了向欧洲人科普一下。
比亚迪是国内目前汽车行业中唯一能够实现“三电”自研自造的车企,唯一可以自行生产主控芯片的车企,已经纵向打通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的几乎所有核心环节,形成其他车企都不具备的供应链垂直一体化能力。
这就是比亚迪问鼎全球汽车销量之王的底气。
不过,对于比亚迪的来势汹汹,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不以为意,“没有人能在一夜之间进入一个新市场。”
他认为:”野心并不等于成功,新参与者如何满足欧洲客户的要求和品味还有待观察。”
究竟谁是谁非,我们拭目以待。
竞争派:与狼共舞
相较于比亚迪的“极具威胁性”,零跑、长安、小鹏等就显得“和善”了很多,威胁的意味少了很多,更多地展示自身对欧洲市场的重视和期望,希望跟欧洲老牌车企“与狼共舞”,共同瓜分这块大蛋糕。
以零跑汽车为例,零跑汽车不仅展示了全域自研最新成果 LEAP3.0 技术架构,因其可支持座舱域、智驾域、动力域、车身域的“四域合一”,官方称其为“四叶草”。
同时,零跑发布了基于该架构打造的首款全球化战略车型零跑 C10,定位中大型 SUV,预计将采用增程、纯电两种动力路线,支持 800 伏高压平台超级快充,并配有激光雷达,具有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互利派:我来帮你造车,互利共赢
今年慕尼黑车展上,除了比亚迪等一众新能源企业大放异彩外,也不乏中国智能化、电动化以及零部件供应商的身影,而这些方面正是欧洲老牌汽车巨头们的短板。
动力电池领域,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中创新航、孚能科技等 13 家企业都有参展。
宁德时代明确表示,将在德国和匈牙利设厂,满足当地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助力欧洲全面电动化进程和当地新能源车企出海。
而在智能汽车软硬件和智能驾驶上,地平线、亿咖通、轻舟智航、元戎启行、商汤科技等自动驾驶方案供应商和激光雷达等智能驾驶硬件提供商都有亮相。
以智能驾驶技术为例,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品牌正在加速出海,而欧洲相关技术进展缓慢,双方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潜力。
日前,元戎启行宣布,目前,元戎启行正在与多家国际车企进行技术接洽,明年将在德国设立欧洲运营中心,同步发布海外版的 DeepRoute-Driver 3.0 方案、 D-PRO 和 D-AIR 两款智能驾驶产品,以及智能驾驶轻卡。
《华尔街日报》在慕尼黑车展期间刊登专栏文章称,现在西方厂商应该向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学习。
据传,展前万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把所有参展商都找来开了个会,会上领导千叮咛,万嘱咐:
低调!低调!低调!
这也不难理解,从整车到动力电池,再到智能驾驶系统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直接堵到家门口,搞不好就是“威胁论”。
现在想低调恐怕已经不可能了,眼下的欧洲汽车行业上空愁云密布,传统汽车巨头们更是满脸愁云惨淡。
“我们(德国)正在失去竞争力。”VDA(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对德国汽车工业发出了警告。
面对德国汽车工业界的士气低落,总理朔尔茨再也坐不住了,不顾脸上有伤,前往慕尼黑车展为本国汽车厂商加油打气。
“竞争应该激励我们,而不是吓到我们。”他指出,过去几十年间,德国汽车工业分别受到来自日本和韩国的竞争;如今,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也将为德国车企提供“创新驱动力”。
他再次强调,德国作为汽车大国的国际竞争力“毋庸置疑”。
同时,他还宣布了一项价值 1100 亿欧元的激励计划,用以推进德国工业现代化和气候保护,其中包括了加速充电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电池等战略重要领域的投资建设。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困局,虽然欧洲汽车巨头信心不足,但它们并没有认输,已经准备好了第二次创业。
欧洲汽车:二次创业
全球汽车产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燃油汽车向下,新能源汽车向上,此消彼长已成为行业的共识。
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预计到 2025 年在全球汽车销量中的份额将超过 50%, 其中中国正在成为这条赛道的主导者。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风暴,欧洲也并不是坐以待毙,多管齐下,正在全力以赴跟上中国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的步伐。
慕尼黑车展内外,欧洲业界已经意识到,中国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的超级大国,不仅在中国市场上再续昔日荣光,甚至自己家的“主场”也已经构成了威胁,欧洲需要证明自己还有跟中国一较高下的实力。
雷诺汽车董事长 Jean-DominiqueSenard 感叹道,在“这个(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已经领先我们一代人,欧洲车企“必须迅速追赶”。
倍感危机的德系品牌已经开始行动,在慕尼黑车展上,德国正在重新定义下一代新生代新能源汽车。
奔驰带来了 CLA 级概念车,是奔驰全新模块化架构 MMA 平台打造并搭载 MB.OS 操作系统的首款车型,配备 800V 超充系统,WLTP 工况续航里程超过 750 公里,拥有约 12 千瓦时 / 百公里的卓越能耗表现,被称为“1 升汽车”。
宝马集团带来全球首发的 BMW 新世代概念车,展示了下一代 BMWiDrive 人机交互系统,宝马方面表示,2025 年将在新世代车型首次搭载,国产版车型将于 2026 年在中国量产,后续还将基于此平台陆续推出 6 款新车型。
大众汽车 ID.GTI 概念车亮相,将标志性的 GTI 系列带入未来电动出行世界,还首次全方位呈现了全新的品牌理念。
新车首次将 GTI 系列带入电动出行时代,并基于 MEB 平台大众 ID.2all 概念车打造,量产版计划将于 2027 年上市。
欧洲全新电动化的序幕终于揭开了,全球新一轮角逐悄悄拉开了帷幕。
面对新能源转型困局,欧洲传统汽车巨头选择跟中方企业全方位合作,弥补智能化等方面的短板,比如大众投资小鹏汽车,奥迪与上汽智己合作,聚焦于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
德国大众花了 50 亿元的学费,仅获得董事会观察员席位,连投票权都没有,德国汽车巨头这学习态度可谓是相当诚恳,再也不是昔日傲慢的“导师”。
而如今,故事再度重演,只不过双方角色悄然互换,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通讯社 (ID:automobile-news),作者:老王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