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轻薄本市场鱼龙混杂 这“三大标准” 成破局关键
近两年,ChatGPT、璇米、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等 AI GC 技术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只要一句简单的指令,它们就能让用户获得想要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AI GC 逐步成为了内容创作模式的新基座。而笔记本作为重要的数字内容生产工具,自然成为人工智能发展与落地的重要载体,随着 AMD Ryzen AI 的问世以及英特尔发布首个内置 AI 加速引擎 NPU 的酷睿 Ultra 移动处理器,AI 轻薄本便开始出现大众视野。
多维度布局 AI 轻薄本迎来井喷式发展
与传统轻薄本不同,AI 轻薄本在保持轻薄易用的同时集成有 AI 算力单元,能够调动 NPU, 运行本地大模型,并实现 AI 应用加速,凭借更为高效便利的 AI 使用体验,一时间 AI 轻薄本成为了很多用户的首选,这也使 AI 轻薄本迎来迅猛发展。
比如今年联想就推出了面向年轻消费者的小新 Pro16 2024,旗下的 ThinkPad 也带来了商务属性的 X1 Carbon AI 2024;华硕的产品线布局更为丰富,新品包含华硕无畏 Pro15 2024、灵耀 14 2024、a 豆 14 Air 等等;宏碁则紧罗密布地安排上非凡 GO。显然,2024 年的 AI 轻薄本市场势必会成为各大品牌的“必争之地”,如何布局、落地 AI 技术也成为了厂商攻占 AI 轻薄本市场“高地”的关键。
如何定义 AI 轻薄本? 这“三大标准”或成 X 因素
尽管 PC 厂商纷纷押注 AI 轻薄本,但面对这一“新物种”,普通消费者对其概念、应用场景认知仍然模糊,这也导致市场良莠不齐,用户在购买时陷入左右为难,那一款优秀的 AI 轻薄本该具备哪些因素呢?以下四个标准必不可少:
一、采用 AI 处理器,并内置丰富 AI 应用。缺乏 AI 算力核心的笔记本难以流畅高效应对 AI CG 应用所需的性能算法,而 AI 处理器集成有 NPU 单元,不仅可进行运行本地大模型,而且能进行 AI 加速;同时 AI 轻薄本本身也需给用户配备丰富的 AI 应用,方便用户直接下载使用。
二、支持 HDR 画面显示。为确保 AI 应用生成的视频、图片符合用户的理想观感,因此能显示更多动态范围和图像细节的 HDR 画面显示也是 AI 轻薄本的一大硬性指标。
三、全功能扩展接口。AI 应用所生成的内容需落实到具体的使用场景,全功能扩展接口能传输 AI 应用产出的数据、内容以及实现多设备协同,对提升 AI 化办公效率起到关键性作用。
首先是软硬件层面,AI 应用想要在轻薄本上高效流畅地运行显然离不开基础硬件的支持,因此搭载“AI 处理器”就成了 AI 轻薄本的硬性指标。区别于传统处理器的 CPU+GPU 架构,AI 处理器则是由 CPU+GPU+NPU 三合一架构组成,其中 NPU 单元便是承担笔记本 AI 算力的核心,当下主流的 AI 处理器酷睿 Ultra 系列和锐龙 AMD 8000 系列的 NPU 至高就拥有 34 TOPS、39 TOPS 的总算力,这为 AI 轻薄本进行 AI 应用加速以及运行百亿参数本地大语言模型提供了充足条件。
不过光有硬件提供算力支持,若没有实际的 AI 体验无疑是“挂羊头 卖狗肉”,因此 AI 轻薄本应内置有丰富的 AI 应用来供用户使用。比如华硕 MyAsus 中的“AI 新纪元”、联想应用市场就提供了较多的 AI 软件,用户可直接下载使用,极大地降低了 AI 应用的安装使用门槛。
目前 AI GC 技术的应用面大多与视频、图片内容创作相关,比如 Sora、Pika、Stable Diffusion 等等,想要确保产出的 AI 作品符合用户的观感预期,自然对画面显示提出较高的要求。所以 AI 轻薄本在具备强大软硬实力的同时,还应做到 HDR 画面显示,更多的动态范围和图像细节,能够更好地反映出 AI 作品最真实的视觉效果。
当然,想要将 AI 产出的程序、视频、图片等内容真正落地到日常工作中,自然也需要与手机、平板、打印机、显示器等其他设备建立连接。比如可以通过扩展能力,让 AI 轻薄本对这些外接设备进行全局管理,从而进行更加高效的 AI 内容产出。同时也借用 AI 轻薄本的数据传输能力,将 AI 产出的内容直接作用于设备,提升全场景办公效率。因此满足多设备连接和数据传输需求的全功能扩展接口也就必不可少了。
虽然 AI 轻薄本用户体验存在差异,但目前市场主流的 AI 轻薄本,如联想小新 Pro16 2024、华硕无畏 Pro15 2024、宏碁非凡 GO 等都是基于以上四个标准来进行产品布局、打磨的。随着 AI 轻薄本正逐步提升渗透率,消费者也可按照此进行 AI 轻薄本的选购。眼下,AI PC 的赛道已然开启,PC 品牌想要真正做好 AI 轻薄本,不仅要依赖上下游的硬件供应商,而且还面临着软件和生态发展的挑战,其中谁能成为赢家?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