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mo 再次扩大运营区域:国内自动驾驶企业期盼立法和政策“绿灯”
进入 2024 年,全球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明显提速。
当地时间 3 月 5 日,Alphabet 旗下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商 Waymo 宣布,将从 3 月 6 日起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为员工提供无人驾驶乘客服务。Waymo 表示,该服务将覆盖奥斯汀市内 43 平方英里的区域,包括市中心、巴顿山、河畔、东奥斯汀和海德公园等地区。
这也是进入 3 月以来,Waymo 第二次宣布扩大其无人驾驶运营区域。3 月 1 日,Waymo 扩张计划获得加利福尼亚公共事业委员会(CPUC)的批准。此次扩张后,Waymo 新增运营面积超过 1200 平方公里,其无人驾驶汽车可以驶入洛杉矶以及旧金山等美国最繁华的城市区域,商业化进程显著加快。
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自动驾驶发展同样如火如荼。
2 月 27 日,百度萝卜快跑在武汉完成了“车内无人”自动驾驶车辆跨长江的贯通示范运营,实现了在武汉自动驾驶示范运营的跨区连片,推动“车内无人”自动驾驶从“区域性示范”到“城市级应用”的落地,持续助力武汉迈向“全球自动驾驶第一城”。
3 月 8 日,萝卜快跑再次宣布延长自动驾驶服务时长,在武汉部分区域开启 7*24 小时不间断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为用户全天候出行提供更安心、更便捷的选择。
据了解,百度从 2013 年开始布局自动驾驶领域,在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支持指导下,百度 Apollo L4 级自动驾驶运营测试里程累计已超 9000 万公里;至 2024 年 1 月 2 日,萝卜快跑总服务量超 500 万单。如今百度 Apollo 正在全面推进全无人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已在北京、重庆、武汉多个城市实现全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和测试,并作为唯一的“中国力量”,连续多年在 Guidehouse Insights 自动驾驶技术评估报告中位居全球自动驾驶的“领导者”之列。
尽管自动驾驶商业化曙光已现,但需要注意的是,与 Waymo 近期的快速扩张不同,国内自动驾驶企业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缺乏上位法给予强有力的支持,面向产业化的规模化试点示范举步维艰。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作为自动驾驶行业的主要顶层法律,缺乏无人化车辆上路的相关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道路运输条例》等相关行政法规,以及《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等行业政策,无法对无人化进行系统化的制度设计。
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顶层设计,自动驾驶至今无法实现规模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站在自动驾驶加速从测试验证步入产业化阶段的关键节点,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呼吁加快国家层面的自动驾驶立法和地方层面的政策开放,为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在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看来,中外自动驾驶头部企业在技术层面并驾齐驱,但我国核心城市的开放力度与国外仍然有一定差距。尽管我国很多城市都在探索支持无驾驶人车辆落地,但均是限定区域和时段的小范围示范运营,开放场景的限制,有可能会拉大中外在该领域的差距。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建议,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总结借鉴国内外经验成果;政府要加大对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开展自动驾驶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更多领域场景应用的支持力度。
当前,自动驾驶正处于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期,亟须在各部门、各地方现有政策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自动驾驶相关立法,这不仅仅对中国智能汽车下半场有定心丸作用,对中国汽车产业全球领跑也有提振作用。
未来,相信随着国家层面立法的推进和地方政策的放开,百度 Apollo 将持续扩大业务规模,推动中国在自动驾驶国际赛场上一路领先。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