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发现一个死于 130 亿年前的星系

1. 韦伯发现一个迷你类星体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就是超大质量黑洞究竟是哪来的。因为就目前宇宙的年龄,从几十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级黑洞,一点点长到数以亿计的超大质量黑洞,时间上根本不够。这就像一个一米八的壮汉,却说自己只有八岁!所以,要么是它天生就很大,要么是它长得超乎寻常得快。目前科学家们更倾向于前者,故而他们提出了一些诸如“暗物质聚集”“空间相变”等全新的可以形成种子黑洞的方式。

然而前不久,科学家通过 JWST 发现了处于种子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的过渡天体 —— 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迷你类星体(Abell2744-QSO1)。

以往发现的类星体,它们中心的黑洞动辄几十、上百亿倍太阳质量,而这个迷你类星体的黑洞,质量仅有太阳的 4000 万倍。这种半大不大正处于“青春期”的类星体十分罕见,要不是因为前面潘多拉星系团(Abell 2744)的引力透镜效应,可能我们永远也发现不了它。

2. 韦伯发现一个死于 130 亿年前的星系

某种意义上星系和动植物一样,也有自己的“新陈代谢”。一个“活着”的星系,它内部虽然有老恒星熄灭,但同时也有大量的新“细胞”(也就是新恒星)在不断形成。

然而前不久,JWST 发现了一个几乎不再产生新“细胞”的星系(JADES-GS-z7-01-QU)。

诡异的地方在于:当时的宇宙正处于大爆炸后 7 亿年左右,这个时期的宇宙对于星系来说就是个自助餐厅。宇宙中到处都是气体和尘埃,形成恒星简直不费吹灰实力。所以,这一发现再次挑战了当今的宇宙学模型。

3. 韦伯发现了宇宙再电离的秘密

在宇宙的早年间,当第一批氢元素形成后,宇宙中的物质普遍成电中性。然而观测证据表明,宇宙中大量的氢元素其实都处于被电离的状态,这说明宇宙曾经历过一个再电离时期,大约在大爆炸后 5 亿~9 亿年左右。

先前人们普遍认为,促使宇宙再电离的应该是些超高能天体,比如那些十分明亮的类星体。然而前不久,科学家借助 JWST 观察了一些处于再电离时期的超级暗淡的小星系。通过对它们的分析科学家发现,导致宇宙再电离的“始作俑者”竟然不是大个子类星体,而是那些数量庞大的小星系。

原本以为到 6 级是靠抢人头,原来说到底还是刷兵线。

4. 寻找更低频的引力波

之前我们说过一种通过脉冲星计时阵列来探测纳赫兹级别的超低频引力波的方式。然而前不久,有科学家提出一种可以探测更低频的引力波方式。虽然仍是借助脉冲星计时,但是该方法的灵敏度比先前又提高了 100 倍,达到了 pHz 的程度。以至于理论上它能够探测到 1000 年才振荡一次的超超低频引力波。如果该技术能够投入使用,或许能够帮助解开超大质量黑洞的起源之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vo 说宇宙 (ID:linvo001),作者:Linvo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
        取消发送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