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徕卡 CL 到美能达 CLE
- 胶卷迷俱乐部
2024-04-27 12:00
CLE
美能达在 70 年代与徕卡合作推出了 CL 旁轴相机,这个小系统由一台小小的带测光的 CL 机身和 2 枚镜头组成。同时,美能达和徕卡也在单反领域进行合作推出了新的 R 系列的徕卡单反。
CL 旁轴相机体型小巧,使用徕卡 M 口,在当时是与徕卡 M5 搭配的相机,也是日本和德国合作的典范。但 CL 相机本身不算 M 相机,但广义来看属于徕卡 M 的系统。虽然 1973 年推出的 CL 相机性能在当时不算突出,但也是徕卡电子化的作品。
CL 有德国发售的版本和日本发售的,日本版本上有美能达的标记,德国版本没有。镜头也不一样,德国版本镜头是徕卡标记,日本是美能达。
但是,徕卡因为经营问题,在 70 年代末放弃了 M5 的路线,制造了 M4-2 和 M4-P 相机,这两台都是纯机械机。徕卡暂时放弃了 M 相机的电子化,而在单反领域他们继续与美能达合作推出电子特征的 R 系列相机。不过徕卡后来也出过 R6 机械单反,这是后话了。
CL 相机搭配 2 门专门设计的 M 口头,一枚 40/2,一枚 90/4,都体积小巧。
40/2 镜头使用 6 片 4 组经典双高斯对称结构,之所以做成 40mm 是考虑到 CL 相对较短的测距基线。而徕卡历史上虽然有很多 90/4 镜头,但是这里还是重新设计了一枚结构简单,体积小巧的 90/4 镜头。不过 CL 除了 40 和 90 的框线外,也保留了 50mm 的框线,因为 CL 还是可以使用传统 M 头的。
下面有这两枚镜头的结构。
徕卡 M 口由于专利保护并没有模仿者,战后这块也比战前严格许多,因此没有出现仿制的情况。另一方面,相机已经进入了日本主导时代和单反时代,这个时候模仿徕卡口也显得没有太大必要。
除了中国的红旗 20 外,并没有再出现使用徕卡 M 口的相机,除了和徕卡有合作关系的美能达。
不过鉴于徕卡本身没有电子化的相机,美能达还是看中了数量相对庞大的 M 口用户在 1981 年推出了 CLE 相机。同时自己生产了一枚 28/2.8 镜头来搭配销售。
CLE 作为一台 80 年代的日本相机,带有 80 年代日本相机的特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自动曝光功能。徕卡要实现这个功能要到 M7 相机,在 1980 年徕卡推出的还是 M4-P,而徕卡推出带测光的 M6 相机还是在几年后的 1984 年了。
它的转盘就是经典的带曝光补偿的盘,20 多年后的 COSINA 相机很多还在沿用这个设计。
CLE 和 CL 的外观和布局都有很多不同,CL 的快门是独立的,但 CLE 集成在快门盘上。体积上,CLE 也比 CL 要大一点。CL 的快门盘在正面,而 CLE 放在机顶。
一个比较大的改动是测距基线的增加,CLE 增加了相机的基线和精准度。
此外,CLE 是后开门的,但 CL 是拆底盖的。整体来看,CLE 都更有日本旁轴相机的操作特点,布局特点。
由于搭配了 28/2.8 镜头,CLE 的取景倍率做出了调整,从徕卡经典的 0.72 调整为 0.58,角度变得更大。框线调整为 28mm,40mm 和 90mm,在使用传统徕卡镜头时会有点不方便,因为传统徕卡头里最常用的是 35mm 和 50mm 的镜头。
相机还配备了一套当时看起来颇为高级的测光系统,测光原件在机身下方,此外还配备了其他的电子化的系统。因为带有自动曝光,自动曝光和测光系统是联动的,设计了运算逻辑。
在快门方面使用的还是徕卡相机上比较常见的最快到 1000 的快门。
美能达 CLE 上的一系列镜头的外型设计都来自徕卡,和徕卡镜头基本一致。40 和 90 的头基本延续自 CL,28 的头则是新开发的,属于最早的非徕卡研发的 M 口镜头之一。但是 40 和 90 头的外观和原来有所不同。
这台相机的价格也着实不便宜,达到了 9 万多日币,在那个时候的相机里属于价格比较昂贵的,虽然比徕卡便宜很多,但是加点钱都能买尼康 F3 了。
整体来看,这套系统在操作上,使用上都要比徕卡的系统更加方便实用,电子化程度也很高,基本实现了除了自动对焦外的其他主要自动功能,有了 A 档之后,其操作也简单了很多。
这个相机也有一些问题。从相机设计来看,它的测距基线并不长,虽然比 CL 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整个测距系统和徕卡还是有一些差距,在使用长焦镜头时对焦会比较吃力。
我个人认为其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 35 和 50 的框,这样就基本劝退了大部分 M 相机的传统用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胶卷迷俱乐部 (ID:jiaojuanmi),作者:上海老污龟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