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揭秘徕芬,靠 “慢” 节奏凭啥开辟非凡之路?
近日,中国日报记者苑庆攀与徕芬创始人叶洪新进行了一场深度采访,双方详细交流了徕芬在出海业务上遇到的阻碍与挑战,让大众见到真实的“商战”和“诉讼战”究竟有多么残酷。但除了中国日报关注的出海问题,此次访谈也透露了不少关于徕芬新品研发和企业经营的内容。
“慢”工出细活:从 0 到 1 确实会很艰难
自 2019 年成立至今,徕芬已经走过 5 年时间,但这期间仅推出高速吹风机和扫振电动牙刷两个品类的产品。2024 年更是没有涉足新的品类,面对中国日报记者“你怕不怕被别人忘掉”的质疑,叶洪新坚定回应:与其一年推出三五个不受欢迎的产品,不如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心打造一款能让众人皆爱的产品。
在叶洪新看来,在产品研发的道路上,数量并非关键,真正赢得消费者青睐的是产品的品质与价值。以剃须刀研发为例,叶洪新坦言如果徕芬对外采买零件、自己只做组装和外观设计,“6 个月之内就可以开售”。但徕芬却没有选择“赶紧卖货”,而是选择毅然直面所有核心组件全部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巨大挑战。
但面对叶洪新“从 0 到 1 确实会很艰难”的感叹,记者也是继续追问,为什么徕芬不和供应商一同合力研发。对此叶洪新表示:研发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很多项目徕芬自己一开始都不知道走向哪里,在剃须刀电机和电动牙刷电机的研发过程中,从最初的音圈电机、步进电机方案到最终实际量产方案的巨大转变,背后也是无数次的试验与调整,因此和供应商的合作也变得尤为困难,“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要走向哪里”。
吹风机、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这种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产品,在大众看来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创新的地方了,但在叶洪新眼中却并非如此。徕芬往往会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思考这款产品究竟能够如何更好地服务消费者,然后从 0 到 1 去攻克研发难题。
“抓住流量的网红品牌”外衣下,其实是“在研发的不确定性中探索前行、在未知中坚守‘慢’节奏”的精神内核。也正因如此,徕芬才在短短几年时间、仅通过两款产品就成为小家电行业的代表性品牌。
传承“慢”文化:像做产品一样经营公司
更加反直觉的事实是,徕芬作为一个初创企业,竟已经建立了两家大型工厂,并拥有一个高达 500 人的客服团队。“你有没有想过,就是把一些不太重要的部门去做外包”,面对中国日报记者的问题,叶洪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仅仅依赖于某一项技术,而是体现在企业整体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他感慨道,过去人们天天都在谈论核心竞争力,但在小家电行业,技术本身是没有护城河的,最后赢的人,一定是把制造成本、客户服务、产品品质、营销物料等每个环节都做到位的人。
据悉,徕芬所有产品的零部件,国产率为 100%,而其中更是有超过 80% 为徕芬自己研发和生产的,为的便是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不停地进行优化;除此之外,培养专业客服团队,打造内容创作工作室等。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徕芬打造出了全方位的核心竞争力。
近期,叶洪新对外直播了徕芬的年度复盘大会,在会上他强调,24 年是徕芬“修炼内功”的一年,不仅完成了工厂、组织架构、能力等多项调整,也对内部的信息化业务做了系统性升级。这一切证明,徕芬已经逐步从一个“创业公司”走向了“成熟企业”。
徕芬以“慢工出细活”的理念,将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当作产品来打磨,为中国消费电子行业树立了光辉榜样,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企业的工匠精神与创新实力。正如叶洪新对中国日报记者说的那样:我没有过任何一刻要放弃,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绝对是一道数学题,需要去解决一些问题。市场不会乱来,你真正的能够创造出好东西,消费者一定会为你买单。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