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科学家研发出金属视网膜假体,使失明动物恢复视觉功能

2025-06-06 11:45IT之家 - 清源
感谢IT之家网友 小星_14微软老冰有容乃悦 的线索投递!

IT之家 6 月 6 日消息,综合 New Scientist 及科创板日报今日报道,复旦大学的王水源团队研发出一种由金属纳米颗粒构成的视网膜假体 TeNWNs(碲纳米线网络),能够替代退化的感光细胞功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神经传递至大脑这项技术在盲鼠身上成功部分恢复了视力,为治疗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带来希望。

为测试这项技术,研究人员将假体注射进一组通过基因工程几乎完全失明的小鼠眼中,随后将这些小鼠与正常视力鼠以及未接受治疗的盲鼠一起禁水三天,并训练它们在屏幕上点击一个直径 6 厘米的圆形按钮以获得饮水。

在 40 轮测试中,正常小鼠的成功率为 78%植入假体的小鼠达到了 68%,而未治疗的盲鼠仅为 27%。这种完全自供电、无需外接设备的特性,成功让实验室里的失明小鼠重新获得了对可见光的感知能力。

两个月后,研究团队几乎未在植入假体的小鼠眼中发现毒性反应。

该团队开发出全球首款光谱覆盖范围极广(470-1550nm,从可见光延伸至近红外二区)的视觉假体,该假体无需依赖任何外部设备,即可使失明动物模型恢复可见光视觉能力,还能赋予动物感知红外光,甚至识别红外图案的“超视觉”功能,也就是在黑暗中也能看见事物。

当 TeNWNs 假体植入眼底后,可在视网膜中替代凋亡的感光细胞接收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这是一种广义脑机接口技术。在光的照射下,它能高效产生微电流,直接激活视网膜上尚存活的神经细胞。

IT之家附该研究期刊链接:DOI:10.1126/science.adu2987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价值:
人打分
有价值还可以无价值
置顶评论
    热门评论
      文章发布时间太久,仅显示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一大波评论正在路上
        取消发送
        分享成功

        长按关注IT之家公众号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查看更多原创好文
        软媒旗下人气应用

        如点击保存海报无效,请长按图片进行保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