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工信部网站全文:
在促进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的同时,保护已有的无线电业务正常运行,是2019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19)一大重点任务。面对越来越多的小卫星测控系统使用401-403 MHz和399.9-400.05 MHz频段频谱资源,WRC-19大会设立了1.2议题,审议确定这两个频段内已有的卫星移动业务(MSS)、卫星气象业务(MetSat)和卫星地球探测业务(EESS)中操作的地球站的带内功率限值,从而保护上述无线电科学业务的频谱使用权益。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相关建议书,目前在401-403 MHz频段内部署有卫星地球探测业务和卫星气象业务(地对空)系统,在399.9-400.05 MHz频段内部署有卫星移动业务(地对空)系统,主要收集地球及大气相关重要数据,用于研究和监测气候变化,帮助气象学家预报天气,并预测和监控各种自然灾害。这些数据收集系统(DCS)传统上使用中/低功率电平。
随着小卫星产业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卫星计划基于《无线电规则》空间操作业务的定义,使用401-403 MHz和399.9-400.05 MHz频段,主要用于遥控(地对空)目的。这些地球站遥控链路(地对空)在天线端口的输出功率电平可能会大大超出相同频段内卫星移动业务、卫星气象业务和卫星地球探测业务系统操作的业务链路中使用的电平,从而对已有无线电业务造成干扰隐患,影响数据采集系统的正常工作。
在401-403MHz频段,我国部署有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进行气象信息数据收集,在日常天气预报和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88年发射成功中国的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到1997年中国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成功发射,再到2017年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获取首批图像和数据并正式交付使用,我国气象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气象业务服务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目前,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还建立了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可以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需求,为其启动应急加密观测,提供台风、暴雨、沙尘暴等灾害监测预报,服务世界各国的防灾减灾救灾。
然而,由于401-403MHz频段频率相对较低,卫星上接收系统的天线赋形比较困难,频率难以共用。根据国际空间频率协调组(SFCG)共同制定协调机制,对于401-403MHz频段各国基本是分频使用。“这意味着周边国家如采用该频段进行小卫星的遥控,将会对我国气象卫星的数据采集系统产生干扰。”WRC-19大会我国代表团1.2议题主要负责人聂晶表示。为此,在WRC-19 1.2议题研究过程中,中国无线电管理部门和气象部门的专家们一直密切跟踪并深度参与议题研究和讨论,把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的数据采集系统工作机制和发射功率等参数写入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的建议书,并将这些参数体现在了议题研究报告和大会报告实现方法中,为议题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WRC-19期间,中国代表在会上积极发言,会下广泛交流,尽最大努力消除分歧、凝聚共识。
最终,WRC-19大会决定在401-403 MHz和399.9-400.05 MHz频段内设置卫星地球站的带内功率限值,并就现有的系统过渡、过渡期时间、设立的限值监管以及网络资料是否追述以往等问题进行了逐一明确。其中,在399.9-400.05 MHz频段,增加一个新的脚注,纳入以4KHz为参考带宽的和整个频段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的相关功率限值,过渡时间为2022年11月22日,其中限值不适用于400.02-400.05 MHz频段内的MSS测控链路。在401-403 MHz频段,增加一个新的脚注,纳入以4KHz为参考带宽的和整个频段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的相关功率限值,过渡时间为2029年11月22日。聂晶表示,“大会议题结果实现了在401-403MHz频段内建立发射限值,避免商用低轨道小卫星星座系统滥用宝贵的频谱资源,保障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系统的数据采集平稳运行。”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