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塑料蓝」?近期中科院物理所带来了相关科普。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塑料制品,只要是蓝色的,大多都是深蓝色的,天之蓝海之蓝这类浅浅的蓝色都特别少见。
这主要是因为给那些工程塑料提供颜色的,基本都是同一种颜料——酞菁兰。
塑料制品用着色剂一般都是极细微颗粒状有色颜料,把它均匀地调和在树脂或油中,使塑料制品得到需要的色泽。因为塑料在现在应用的场景十分广泛,所以选用塑料制品着色剂也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一般来说着色剂应当耐高温,在较高温度下仍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具有较好的分散性,颜料的颗粒要足够地小,看起来才比较均匀,遮盖率才好。同时也要有较好的光稳定性,一般要求耐光级在 5 级以上。
虽然理论上利用黄色和蓝色进行混合,可以得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更喜欢的湖蓝色,不过配色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配出来不均匀,或者颜色不纯。而且工程上,能用就行,哪来那么多讲究呢。
酞菁分子结构图,其分子式为
说起酞菁铜,要从酞菁的发现开始说起。
酞菁的发现其实是一个偶然…… 1907年两位化学家 Braun 和 Tehemiac 两人当时在研究邻氰基苯甲酰胺。在他们将这个原本无色的物质加热以后,竟然得到了微量的蓝色物质,不过当时并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后来才知道那是酞菁。在大约 16 年以后,Diesbach 和 Weid 在实验过程中将邻苯二腈与溴化铜在一起加热,阴差阳错地却合成一堆深蓝色物质——而这个物质就是现在“塑料蓝”的主角,酞菁铜。一般可以简写为CuPc ,Pc代表酞菁环。铜原子塞在上面酞菁分子的中间,替换掉两个氢原子。
塑料蓝材料之所以引起现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最大的原因就是不管你怎么折腾都很稳定,耐强酸,耐强碱,耐光耐热耐辐射。如果你生物学的比较好的话,其实一眼就能看出来,酞菁铜的结构和人体血液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植物光合作用必须的叶绿素十分相近,而这些相似结构的发光起源都是来自分子结构中所具有的共轭 Π键,这也被称为发色团 。
血红素和叶绿素
简单来说,发色团指的就是分子中直接和颜色相关的部分,严格地讲,分子轨道发生跃迁的能量差对应一定颜色范围,而这就是发光的关键。而往环上增加不同的官能团,往环的中心插入不一样的金属原子,则是进一步导致上述几个分子颜色出现区别的原因。比如叶绿素中间是镁离子,而血红素中间是铁离子,酞菁铜则是铜离子。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