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截于央视新闻
央视指出,随着网民年龄的下沉,目前网络上内容依然存在大量低质内容,容易对心智尚未健全且自控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造成侵害。因此央视开始质疑 “青少年模式” 究竟是真保护还是走形式?
IT之家了解到,此前曾发生过多起类似 “16 岁女孩打赏主播,55 万家当挥霍一空”“熊孩子打赏主播 12 万,父母报警求助”这样的事情,因此未成年人沉溺网络一事曾得到社会高度重视。
对此,多家直播平台目前已经上线了 “青少年模式”,央视随机挑选了几款应用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应用都会有相应的弹窗提示,用户只需按提示操作即可进入 “青少年模式”。相关的内容推送和打赏限制也做得十分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 App 还可以通过对用户地理位置进行追踪,分析用户行为等技术手段,逐步甄别出可能存在的农村留守儿童用户,并为他们自动切换到 “青少年模式”。
但并非所有 App 均充分落实了 “青少年模式”的要求,仍然存在多款应用对青少年模式的用户推送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而该 App 在手机的应用商城里,下载量达 3.8 亿次,位居下载排行榜第三名。
此外,央视还指出,网上充斥着大量关于如何破解“青少年模式”的教程。例如将App卸载重装使其处于游客模式可解锁所有内容。
互联网信息安全专家表示,目前部分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普遍存在四大问题:
用户身份难确认,可通过反复输入密码等方式延长使用时间;
某些短视频平台对内容把关不严;
部分平台所推送的实时信息与“青少年模式”不匹配;
隐私保护不健全,用户数据暴露在外。
中国科协“源新闻”专家库成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四新对此给出了一定见解和策略:
防止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用它的服务对未成年人对青少年形成数据绑架、社交绑架,让未成年人形成一些不良的用网习惯。
不是说让他不用,也不是让他少用,而是说让他会用,
让他自己掌握着控制着用,让他成为互联网各种服务的主人,而不是让他成为互联网服务的奴隶。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