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box .hd-fr

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到底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2021-04-11 23:19鲜枣课堂(小枣君)33评

1844 年 5 月 24 日,美国人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向 40 英里以外的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电文内容是《圣经 · 旧约申命记》中的一句话:

"What hath God wrought!"

“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这份电报,宣告了人类电通信时代的开端。此后不久,电报技术迅速在欧美大陆普及,并逐渐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当时的中国,刚刚输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 年 - 1842 年),处于积贫积弱、混乱不堪的状态。愚昧落后的清政府忙于割地赔款,根本无暇关注电报技术的诞生与发展,更别提什么引进。

直到十几年后的 1861 年,俄、英两国驻华公使先后向清政府提出架设电报线路的要求,才将这件事摆上台面,进行讨论。

当时,清政府里面的守旧派官员,坚决反对铺设电报线路。其中,反对意见最激烈的,是直隶总督、三口通商大臣崇厚。

崇厚(1826-1893)

他认为,电报 “于中国毫无所益,而贻害于无穷”。理由还是老一套:架设电报线路时,电线杆将破坏了大清朝的风水,把大清的地气全给吸走 ...

即使是改革派官员,意见也不统一。

两江总督曾国藩,算是一个开明的改革派。当时,他率先在湘军里配备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对外来事物持开放态度。

曾国藩(1811-1872)

即便如此,曾国藩也反对铺设电报线路。他的理由没有崇厚那么荒谬,他认为,架设电报线路将使 “小民困苦无告,迫于倒悬”,产生中外商人 “以豪强而夺贫民之利”的结果。说白了,他觉得电报的信息差,将导致社会更加不公平。(不愧是曾文正公)

最支持铺设电报线路的人,是江苏巡抚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带头人之一,李鸿章非常看好电报的潜在价值。

李鸿章(1823-1901)

他认为:“铜线(电报)费钱不多,递信极速,洋人处心积虑要办,将来不知能否永远禁阻。鸿章愚虑,窃谓洋人如不向地方官禀明,在通商口岸私立铜线,…… 中国人或亦仿照外洋机巧,自立铜线,改英语为汉语,改英字为汉字,学习既熟,传播自远,应较驿递尤速。”

意思就是说,电报这玩意花钱少,传递信息快,洋人迟早要建,拦也拦不住。与其让他们建,不如我们自己建。(老李是个明白人啊)

可惜,那时候李鸿章还不是中堂大人,说话没啥分量,最终意见未被朝廷采纳。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洋人就开始行动起来了。

1865 年,英国利富洋行驻上海的负责人雷诺,沿着川沙厅(今上海浦东)小岬到黄浦江金塘灯塔间,偷偷建起了一条专用电报线路,长 21 公里,埋设电线杆 227 根。

当时,老百姓觉得很好奇,纷纷驻足围观。没多久,时任上海道的丁日昌秘密下令,让当地民众在夜间将线杆全部拔掉。

丁日昌(1823-1882)

1870 年初,英国大东电报公司铺设的从欧洲到亚洲的海底电缆,即将抵达中国。

当时,清政府禁止海缆登陆。经过反复协商,清政府同意,大东公司可以在中国东南沿海铺设电报线,也可以将线端引入上海以南各通商口岸。但是有一个前提,线端不能牵引上岸,只能安放在通商口岸码头之外的趸船内。

后来,大东公司将沪港海线的铺设权让给了丹麦大北电报公司。

1871 年 4 月,大北公司秘密将长江口的海缆,沿黄浦江敷设到上海英租界,并在南京路 12 号设立报房。

这个报房于 1871 年 6 月 3 日正式开始发报。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线路。此后,英美等国的电信公司也纷纷通过这种方式,将海缆上陆,在中国设立报房。

种种入侵行为,终于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重视,也认识到自主开设电报业务的重要性。

1877 年,已经升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考虑到海防和贸易的需要,开始筹备自建电报线路。

1877 年 6 月 15 日,李鸿章在天津机器东局到直隶总督衙署之间,敷设了一条电报线路。这条电报线路长约 16 华里,是有记录可查的中国第一条自主建设的电报线路。

6 月 27 日,这条电报线路进行了第一次发报,内容只有六个字:

" 行辕正午一刻。”

这里的 “行辕”,指的是直隶总督衙署。“正午一刻”,则是指发报时间。

尽管这条电报拥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但当时的官方和民间,都将其视为怪事一桩,犹如当年铁路通车。《申报》这样的主流媒体,更是嘲讽电报为 “奇技淫巧”。

李鸿章才不会在乎这些闲言碎语。相反,在他发报成功后,先后给江西巡抚刘秉璋、福建船政大臣兼署福建巡抚丁日昌(对,还是前面那个丁日昌)等人致信,劝说他们在当地进行电报线路铺设的尝试,“幸速筹办”。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电报业务其实早已展开。当初,丹麦大北公司偷偷在上海搞电报海缆之后,就将触角伸到了福建。

1873 年,闽浙总督李鹤年就拆过一次大北公司偷偷在厦门鼓浪屿架设的电报线杆。后来,因为发生日本侵台事件,为便于台湾和福建的通信,福建申请福建沿海电报线,大北公司趁机入局,帮助架设了福州到马尾的电报线(1876 年)。这条线路,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条合法的电报线路。

再后来,因为李鹤年贪图便宜,还差点让大北公司包办建设福州到厦门的电报线路(因为当地民众阻挠,未能进行下去)。

1876 年,丁日昌到任福建巡抚。他是个能臣,也是海防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电报对国家海防重大,电报自主利权一定要控制在中国自己手里。

于是,他亲自与丹麦大北公司交涉,收购了福州至马尾港罗星塔的电报线路。这条线路,最终成为中国自营的第一条电报专线。

后来,在他的支持下,福建船政学堂还专门设立了电报学堂,培养电报技术人才。

福建船政学堂

1877 年,丁日昌利用去台湾巡视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他亲自拟定了修建电报线路的方案,并派电报学堂学生苏汝灼、陈平国等人负责落实。

8 月,首条从旗后(即今高雄)到府城(即今台南)的电报线路正式开工。同年 10 月 11 日,工程完工,全线长 95 华里。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路。

顺便提一句,十年后的 1887 年 9 月,在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推动下,一条从台湾淡水至福州川石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是中国第一条自主建设的海底电缆,全长 117 海里,耗资 22 万银元。很可惜,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这条海缆被迫以 10 亿墨西哥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这是后话。

1877 年后,李鸿章继续推动着中国的 “电报梦”。

1879 年 5 月,在他的支持下,中国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在天津至大沽及北塘炮台建成。

1880 年,曾纪泽(曾国藩之子)奉命出使俄国交涉新疆伊犁问题,需要与清廷保持沟通。因为北京没有电报,所以,当时的沟通方式是在上海拍发电报直通莫斯科,然后北京到上海这段,通过轮船进行传递(来回需要十多天)。

9 月 16 日,李鸿章趁机奏请清廷,架设天津至上海的陆地电报线路,获得批准。10 月,津沪电报总局(后来的中国电报局)在天津成立,李鸿章任命郑藻如、盛宣怀、刘含芳三人出任该局总办。

盛宣怀(1844-1916)

1881 年 4 月,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津沪线,在上海、天津两地同时开工架设。工程进展迅速,到年底,这条全长 3075 里的电报线路就全线竣工并投入使用,沿线下设紫竹林、大沽口、济宁、清江浦、镇江、苏州、上海七处电报分局。

在津沪线的示范带头作用下,国内各地很快就掀起了电报线路的修建热潮。

1882 年,长达 6000 多里的苏浙闽粤线开工。紧随其后,天津通州线、龙州广州、长江陆线、山海关奉天线、广州虎门线、江阴无锡线等陆续开工。

1882 年 1 月 16 日,曾经嘲笑电报是奇技淫巧的《申报》,刊登了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条新闻专电:“清廷查办云南按察使渎职。”

1884 年,清政府设内城电报局专事收发官电,外城电报局收发商民电报,并把自行创建的第一条电报干线延伸经京郊通州引入京城。从此,开启了北京收发电报的历史。(此前一直不让电报线路进京,因为王公贵族怕影响大清龙脉。)

1887-1888 年,中国加入《国际电报公约》,加速融入全球信息秩序之中,对世界政治经济规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899 年,国内基本建成了早期的干线电报网络。到 1911 年清朝灭亡时,中国已铺设有线电报线路 6 万多公里,设立电报局约 700 处,拥有电报机 787 台。这些电报线路和设备,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好啦,以上就是中国电报业务的起源故事。

那么,中国的电话业务,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且听下回分解!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下载IT之家APP,分享赚金币换豪礼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买广告
热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