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 7 月 8 日报道,今天上午,2021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开幕!李彦宏、马化腾、胡厚崑、董明珠、周鸿祎、梅宏等来自全球的产学政届大牛,以及沈南鹏、孙正义两位投资界大咖都进行了内容分享,从各个角度畅谈他们对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的思考。
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年度标志性活动,WAIC 经历了去年受疫情影响举办的“云会展”,今年终于再次回到线下,大会嘉宾人数和展览面积翻倍,办展和参展企业也突破了 300 家。
开幕式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针对 AI 的社会价值展开了系列讨论;首次参加 WAIC 发言的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则提出了加速 AI 产业发展的三点建议。同时,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360 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周鸿祎等分享了当下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不过,今年开幕式并没有像 2019 年、2020 年一样出现马斯克、马云、马化腾“三马”齐聚的名场面,除了前“两马”缺席之外,马化腾仍旧是通过远程语音连线的方式云参会。
除此之外,今年 WAIC 现场请来了 B 站虚拟偶像泠鸢、小米小爱同学、微软小冰担任 AI 虚拟主持人,在和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同台主持的同时,表演了它们的新技能。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最高奖项 ——“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Super AI Leader,简称“SAIL 奖”)也于开幕式公布,5 个 SAIL 大奖获得者分别为:利物浦大学的机器人科学家、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免开颅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鲲云科技(高性能数据流 AI 芯片 CAISA)、浙江大学(数字创意智能设计引擎),以及朱明杰、吴飞、卢策吾的论文《中国迈向新一代人工智能》。
在正式开讲前,中国火星探测工程联合百度发布的中国首个火星车数字人祝融号率先登场,不仅分享了它在火星拍摄的打卡照片,还邀请了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上台对话并合影留念。
“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深入人心。”李彦宏谈道,在过去几年,大家关于 AI 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 AI 对未来经济发展提供的帮助,二是 AI 对未来产生的风险和不可预知的改变,或者说是有关 AI 的伦理道德问题。
但行业关于 AI 对人类社会其他方面的价值探讨还较少。李彦宏认为,AI 的社会价值非常值得重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息息相关。
例如在智能交通中,人们更多关注通行效率的提升和城市 GDP 的增长,但事实上每年大约有 135 万人在交通事故中丧生,94% 的交通事故是人为原因造成。与此同时,现在全球每年碳排放高达 510 亿吨,其中 16% 来自交通运输行业。
“因此通过聪明的车和智慧的路开发智慧交通系统,不仅能提高安全通行效率,同时还能减少碳排放,让出行更加绿色环保。”李彦宏说。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也对整个社会提出新的挑战。李彦宏谈道,在智能助老领域,AI 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便利、经济救援、精神危机等方面起到明显作用。
“当老年人在家摔倒,如何及时发现、通知家人、进行救助,机器视觉都能做的很好。”他说。
与此同时,AI 还在不断扩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自由度,例如火星车数字人祝融号不仅能实现机器翻译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新突破,让汽车不再像汽车,更像是机器人。
李彦宏提到,现在很多人觉得智能汽车像是一个巨大的智能手机,但百度认为未来的智能汽车更像是机器人,“反过来说,未来主流的机器人长相会像是智能汽车”。
整体来看,李彦宏认为 AI 无疑会影响未来 40 年人类发展的进程,在交通、金融、工业、能源、媒体等行业,AI 技术应用都给行业数字化升级提供新思路和新解法,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
为了更好迎接这个未来,李彦宏透露,百度刚刚推出了新的共享无人车,能让出行更加便宜,未来计划让共享无人车服务开放到全国 30 多个城市,而新的无人车也在同步研发中,预计未来 2-3 年和大家见面。
与此同时,百度将通过 AI 创新减少碳排放,预计集团将在 2023 年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
今年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依然没能来到现场,他和去年一样通过聊天框语音的形式,给大家发来远程问候。与上一次的 60 秒语音相比,这次没有那么刻意,发了四条,加起来 145 秒,应该是全场最短发言…… 而且从界面看,用的是企业版微信。
马化腾强调,过去几年,上海聚集人才、开放场景、打造平台,为腾讯在内的科技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在这次大会上,腾讯将和国家天文台共同发布“探星计划”,将把上海优图实验室的 AI 技术用于寻找脉冲星,探索宇宙。
不仅如此,腾讯还将带来王者荣耀的电竞赛,让大家欣赏到最高水平 AI 竞技的同时,激发青年人对于 AI 的研究兴趣。
马化腾谈道,过去几年 AI 在医疗、城市治疗、非接触服务等领域为人们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但人们对 AI 的未知依然大于已知。而腾讯追求科技向善就要实现 AI 向善,让 AI 技术实现可用、可知、可靠。
因此,腾讯在今年也将可持续 AI 创新纳入公司核心战略,希望用向善来牵引整个公司的业务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科技向善。
2007 图灵奖得主、国际嵌入式研发中心 Verimag 实验室教授约瑟夫・斯发基斯(Joseph Sifakis)通过视频的方式,为大家分享了他对弱 AI 到强 AI、再到广义 AI 的看法。
他认为,弱的 AI 只是一个基石,为了实现广义的 AI,它可能并不是渐进式的机器学习。实际上,人们可以从单一任务、单一区域、单一系统,比如说个人的助理、自然语言翻译等等,发展到快速的、迅速的智能系统,在不可预计的电子机械环境中工作,例如智能汽车、智能电网、智能工厂等。
基于此,约瑟夫・斯发基斯提到了其中的三个挑战。
一是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的优点在于能迅速区分猫、狗等物体,也就是说它可以从 1 和 0。但在输入自变量方面,当 0 和 1 的奇偶数发生变化,或多或少的输入数据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自变量。
二是神经网络的可解释性。人们对神经网络有很大程度上的信任,这需要有能够自我学习、可以在自适应的环境下不断学习的模型,约瑟夫・斯发基斯认为这是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三是对智能的定义。“智能不是已知的东西,智能是你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所用的东西。”他说。
“大数据之父”、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则分享了两点他对于数据驱动城市前沿发展的洞察。
首先是大趋势,截至 2020 年,全球有半数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或城镇区域,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的里程碑。随着越来越多人到城市生活,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需要有更好的管理和智能体系,这就需要智能城市的发展。
但智能城市的核心不在于某一项具体技术或数字基础设施,核心在于做出更好的决策,其基础在于丰富多样的数据,这需要的远不止技术上的进步,更需要组织和机制上的创新以及进步。
同时,智能城市发展的概念不能仅仅适用大城市,要真正产生影响还必须适用于小城市。但是小城市资源有限,执行经验不多,所以挑战很多,所以管理者做决策时要基于事实,而不是政策的妥协。
第二个洞察是,人们需要知道哪些数据才能使得智能城市概念行之有效,以及如何妥善使用间接的方法收集数据。通常来说,复杂的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方法能找到可能有用的代理数据,但这一点通常不太需要特别新颖的技术,而更加依靠创新理念和突破性思考,因此它的执行难度会更大。
“我们需要发展智能城市的概念,使其不再局限于数据基础设施这样狭义的观点当中,只有这样它才能获得成功。”舍恩伯格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在现场分享了数字化转型和开放创新的几点认识。
他强调,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趋势,发展数字经济是国家的历史机遇。现在,建设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这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其中必然途径就是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
“这一轮变革是大势所趋,其核心驱动力是互联网及其延伸所带来的人、机、物的广泛连接。”梅宏谈道,对此他有两个基本观察:
一是各业态都将围绕信息化主线深度协作、融合,完成自身转型和变革,并催生新的业态,很多传统业态也会在这个转变中走向消亡;二是转型会是一个长期过程,他认为这个阶段可能将长达数十年。
但在我国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的当下,也存在几个现象:不想、不敢、不会。
“不想是认识不到位,不敢是路径不明的问题,不会是技术的问题。”梅宏解释,数字化转型面临制度、管理、人才、观念等方面的挑战,其中观念是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他认为数字化转型需要理念先行,通过解放思想实现关键的转化,建立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思维。同时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培养未来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都要有整体的规划和推进。
除此之外,梅宏还提到了他对开放创新的理解。何为开放创新?他认为,开放是任何人可以自由访问、使用、修改和共享,其中的本质是从机械化思维到大数据思维的变迁,从零和博弈到协作共赢的变化。
“开源软件是技术领域开放创新的最早最成功的实践。”梅宏认为,开源软件彻底改变了全球的软件格局,让人们实现了大众化的协调、开放式共享,持续化的演化,带来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开源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同时,AI 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源码和数据的开放。高质量的开放数据促进了深度学习算法的突飞猛进,而深度学习的框架又极大提升了算法的效率,相辅相成。
“开源有利于竞争更多的用户资源,打造自身的生态,同时开放性应用通过快速地获取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优化模型算法,实现重要的反哺。”梅宏谈道,因此开源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
今年是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第一次来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发言。
他分享了几点展馆参观过程中的发现,过去几年大家看 AI 展览和演示时,总能看到炫酷的技术和应用,但今年感觉看不到那么多炫酷的东西了。
“这也意味着,这些技术已逐渐深入各个行业并得到应用,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变化恰恰反映 AI 从有型化为无形,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改变各行各业。”胡厚崑感叹道。
他提到,现在上海的市民服务热线 12345 反应速度非常快,背后的原因在于,这些年该服务热线开始引入了 AI 技术,比如语音识别、情绪感知、自动派单,在这些技术加持下,整个服务热线的反应速度大大提升。
他认为,现在 AI 对各行业的改变已全面展开,而 AI 走到今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间点。为了加快 AI 的落地进程,胡厚崑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汇集各方力量,大力发展以 AI 计算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让 AI 算力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公共资源,让智能触手可及。
“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就像水和电一样,一定要成为一种可获得、可负担的资源。”胡厚崑提到,没有充足的 AI 算力就像没有水和电,会大大制约城市数字化的进程。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常说“想致富先修路”,在当下发展数字经济的时间点上,建设以 AI 计算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华为要通过这样的努力,让算力成为可广泛获得、负担得起的公共资源。
二是技术要扎到根,根深才能叶茂。行业要大力发展处理器、AI 计算框架等技术,增强 AI 技术产业的发展韧性。
在过去两年,华为依托昇腾的基础软硬件平台,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 AI 产业生态。例如在硬件方面,目前华为已有十多家合作伙伴推出了基于昇腾模组板卡的 AI 系统硬件;在应用开发方面,华为已有 500 多家合作伙伴,基于昇腾开发了 600 多个 AI 的应用。
三是大胆应用技术手段,去突破当前 AI 普惠的瓶颈。在胡厚崑看来,当前 AI 普及应用的瓶颈不在技术上,也不在应用上,而是开发效率。
“现在的开发效率太低,AI 应用开发太慢,严重阻碍了技术和需求的结合。”胡厚崑解释,当前 AI 开发的模式仍较为传统,需要高度依赖专家和数据,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还要耗费大量人力进行参数的调优,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产品化的要求。
华为将这种模式叫为手工作坊模式,而华为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改变这种方式,提高开发效率。
为此,华为开发了一种“工业化 AI 开发新模式”,基于超大规模的预训练模型,开发者只需少量的行业数据就可快速开发精准度更高、泛化能力更强的 AI 模型。
为了支持这一新的开发模式,今年华为联合合作伙伴推出了名为“盘古系列”预训练大模型,其中包括业界首个兼具生产与理解能力的中文 ALP 大模型,以及通用视觉大模型。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行业伙伴和企业能够通过这样的大模型,实现 AI 应用的快速开发,让 AI 真正能够普惠千行百业,从而实现 AI 产业的繁荣发展。”胡厚崑说。
西门子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博乐仁(Roland Busch)通过远程在线,分享了他对数字化变革和 AI 发展的看法。
他认为,AI 在这场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要在 AI 领域取得成功,行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备行业知识和经验,二是建立信任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三是开展协作、构建生态。
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深入浅出地分享了制造业与 AI 的三个关系。
首先在制造领域,格力电器从 2016 年开始将数字化引进工业制造领域,通过多年的发展构建了“黑灯工厂”,也就是无人化工厂,实现全线覆盖无人操作,对精度、质量和效率都带来了颠覆性变化,同时原来上万人的工厂现在只需要 1000 多人。
“格力电器用互联网带来的变革,让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从物流开始、物料进厂到成品的入库,再到走向市场,全产业链都实现了智能化时代。”董明珠说。
在这个结构变化中,格力电器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研发人员从初期的 800 人发展到现在的 1600 人,同时还拥有 16 个研究员、1000 多个实验室,这些都在支撑格力电器在工业自动化时代的准备。“智能化对制造业来说,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如虎添翼的效果。”董明珠谈道。
其次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在讲轨道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于我们制造业来说,互联网的意义更加有价值。”董明珠说。
例如在大家追求零碳排放的时代,格力电器的空调领域耗电达到了全用量的 15%,同样是用数字化研发的产品和技术。同时格力电器还花了 9 年时间,研发出了零碳源技术并获得国际金奖。
在董明珠看来,互联网大数据给格力电器带来的变革,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研发技术能力,还在各种不同设备的交互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那么,零碳源技术的实现能带来什么改变?“一是体现社会效应,而是体现运用成本。”她说。
“所以格力电器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互联网不是不属于我们传统企业,而是跟传统企业完美的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时代。”董明珠谈道。
最后在这一新时代下,数字化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不同需要。但在董明珠看来,行业常讲智能化的轨道交通,好像是智能化特别显现出来的亮点,但是工业如果实现自动化、数字化,那工业将会实现更大的腾飞,更能满足技术的革命和创新,让世界都爱上中国造。
360 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从网络安全角度出发,给大家分享了他对数字安全的看法。
“谈安全是为了更好保障新技术的使用。”周鸿祎提到,现在数字化已成为国家战略,其中数字城市是数字化的核心场景,发展到今天它已不是开展建设更多的信息和系统,而是推动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驱动城市、赋能城市、重塑城市。
例如在极端化的智能城市中,每一个路灯、垃圾桶、井盖都会被数字化,都有传感器,把城市管理的流程传输到云端汇成大数据。
周鸿祎认为,从本质上看,城市数字化转型是构建城市的数字孪生,以大数据为核心,利用物联网、传感器、云计算、5G、AI、变换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通过数据的生产、采集、运营和赋能,打通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形成数字孪生闭环。
虽然数字城市有无数想象空间,但从安全角度看,数字程度越高,安全挑战越大,随着未来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政务云、大数据中心,以及数以亿计的设备和终端应用场景愈发复杂多样,网络和社会资源数量庞大,就会导致网络暴露的攻击无限扩大,加剧网络安全问题。
因此在周鸿祎看来,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发生质变,数据的安全就会直接和国家安全建立直接的联系。
除此之外,周鸿祎还谈道了数字城市的三个特征,为一切皆可编程、万物均要互联、大数据驱动业务,“归根结底是软件定义城市,城市架构在软件的基础之上。”
而当整个城市都在架构之上,网络安全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辅助功能,它将变成重要的基础设施,需要同步规划城市数字化建设和网络安全建设,打造为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保驾护航的安全底座。
周鸿祎透露,360 在花 15 年时间做免费杀毒的同时,还投入超过 200 亿元打造了一套以安全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安全能力框架,为数字城市打造城市级的能力完备、可运营、可成长的运营框架。
在普惠 AI 的论坛中,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机器会猜想吗?”他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在徐立看来,AI 发展中一大部分都是基于猜想完成的。例如人们在解决高空跌落物件的时候,不可能拥有这么多跌落物件的数据,在解决火灾、老人跌倒这些社区关怀问题时,也往往是零数据或者小数据,机器只能通过通用的技术来做衍生和泛化,对于这些场景进行猜想。
因此机器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有完整的控制和迭代,所以商汤科技推出了可控、绿色环保、可持续、以人为本的 AI 伦理发展观。
“我们要用发展眼光来平衡不同的治理框架,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的政策,才能用 AI 创新带动 AI 普惠,从而影响更多行业。”徐立说。
针对 AI 普惠这一话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也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分享了他对 AI 技术应用落地,特别是在生活领域对消费模式的改变、发展的看法。
沈南鹏谈道,如果把算力水平和应用场景形象的看成 AI 在生活领域的两条腿,那么算力这条腿很长、很粗壮,呈指数级增长。但是应用场景这条腿相对比较短和细,还处在线性增长中,仍有大量的吃穿住行的细分场景需要开拓,生活场景中的数据挖掘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方面,AI 和居家生活结合得越紧密,生活场景挖掘得越多,AI 的产业价值就越大;另一方面,服务性 AI 也有望改善今后的交互体验。
例如大家常看到服务机器人,现阶段还无法完全读懂消费者的表情集体语言和情绪语言,所以在一些投诉客服、社交陪伴等场景中,用户对 AI 产生拒绝和不信任感,这就需要挖掘 AI 在情感计算方面存在的潜在应用。
与此同时,AI 为解决看病难也带来更多可能性。沈南鹏提到,目前 AI 在医疗领域比较成熟的应用是 AI 影像的辅助诊断,但在线问诊、健康管理等其他领域还在积极探索期。
但 AI + 医疗带来的诸多可能性让老百姓看病难出现了很多期待和想象空间,激发投身医疗 AI 的创业者和研究者前赴后继,“可遇见这个是未来 AI 在应用层面一个重要的方向。”他说。
同样远程连线的软件银行集团代表社长、公司高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正义,则站在投资角度浅谈了 AI 发展和革命的影响。
他认为,随着 AI 的应用,大量行业在未来将迎来转型,让整个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提高全人类的幸福感。
但 AI 发展和行业革命的到来并不能只靠发明家的推动,也需要资本推动,需要有人提供资本承担投资可能损失的风险。“尤其在技术前景还不明朗,不确定技术能否成功的前提下,更需要有人来提供资本的风险。”孙正义说。
他提到,软银愿景基金投资的公司中,有超过 90% 甚至 95% 的公司还没有实现盈利,甚至还在亏损。尽管如此,软银仍坚持为公司创业的高风险阶段提供资本,支持出色的技术和优秀的创业者,一起分担风险,共同创造美好的愿景和未来。“这也是我创造愿景基金的初衷。”孙正义说。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还将持续进行 2 天,今天上午这场开幕主论坛是最有看点的,也是规格最高的,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来自各界大牛对人工智能及行业数字化发展的独到见解,还能看到相关企业的技术进展。
随着我国各个行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逐渐深入每个科技企业的战略思考中。在全行业的努力下,AI 正从各个维度激发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千行百业的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带来新动能。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 AI 产业的发展仍需要突破应用落地和开发的效率瓶颈,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实现生产运营的降本增效,也成为这条赛道上每个玩家需要不断摸索和解决的问题。
未来,我们也期待 AI 能真正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你我生活中遍地开花的存在。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