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看中了太空旅游,更富的人看中了太空财富。
“别让他回来了!”尽管被数万名网友阻止回地球、又被对手埃隆・马斯克嘲笑,但这丝毫阻挡不了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筹划已久的 11 分钟太空之旅。
在预热了两个多月后,美东时间 7 月 20 日上午 9 点(北京时间 7 月 20 日 21 点),57 岁的贝索斯将乘坐自家蓝色起源公司 (Blue Origin) 的“新谢泼德号”火箭飞上太空。按照预定的程序,起飞约 3 分钟后,太空舱将与助推器分离,随即像一颗棒球般做了个抛物线运动越过“卡门线”—— 这是距离地面 100km 的太空,也是国际公认的地球大气层与太空分界线,贝索斯一行就此进入外太空,并将体验 3 分钟的太空失重感。
飞船飞行轨迹模拟图
将与贝索斯一起上太空的,还有贝索斯的兄弟马克・贝索斯,82 岁的传奇航空航天先驱沃利・芬克以及 18 岁的物理系学生奥利弗・达门,据称后二者将打破最年长和最年轻宇航员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新谢泼德号”的助推器和太空船均可回收,从 2015 年首次飞行测试至今,该火箭一共进行了 15 次飞行试验,但都未能载人飞行。这一次,不仅是该火箭首次载人飞行,而且还是无人驾驶,所有乘客都是非经过训练的普通人。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或许是,原本贝索斯有望成为第一位乘坐自家飞船飞上太空的人。但 9 天前,71 岁的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抢在他前面,乘坐自家维珍银河的“太空船 2 号”飞上太空,成为进入太空边缘的“私人航天第一人”。
不过比起商业航天载人“鼻祖”马斯克,贝索斯还是抢先了一步,也算是报了马斯克嘲讽之仇。马斯克的 SpaceX 是全球首家实现商业航天载人的公司,2020 年 5 月 SpaceX 旗下载人龙飞船就成功将两位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但老板马斯克却从未乘坐过 SpaceX 的载人飞船进入太空。马斯克的太空之旅恐怕要再等等。
抛开这些首富们的名次游戏,更具里程碑意义的应当是,随着越来越多富豪试乘自家飞行器漫步太空,一场商业太空旅游大幕也缓缓拉开。根据外媒报道,蓝色起源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就已经对外出售了一张高达 2800 万美元(约合 1.8 亿元人民币)的船票,开启商业载人航天的太空游;维珍银河将从明年开始启动太空旅行,票价约为 25 万美元(约合 162 万元人民币),飞行时长 90 分钟,已有来自 60 个国家和地区的 603 人缴纳了近 8000 万美元押金预定座位,其中就有布兰森的好友马斯克。
而 SpaceX 在去年实现载人飞行后,也于今年 2 月 1 日公布了其首个商业太空飞行任务“Inspiration4”(平民太空任务)—— 搭载四名游客进入太空,进行为期三天的环绕地球之旅。此外,2022 年初创公司 Axiom Space 也将在 SpaceX 的帮助下,向国际空间站开启首个私人飞行任务,每人运费高达 5500 万美元。到 2023 年,SpaceX 还计划用即将推出的“星舰”帮助日本亿万富翁前泽友作完成绕月飞行的梦想。
看起来很热闹的太空旅行只是第一步。在太空之旅背后,这些热衷于冒险的私人航天巨头正在布局更大的太空开发计划。一场地球富豪间的太空资源争夺战正在加速上演。
在布兰森抢先一步完成飞行任务后,蓝色起源公司的推特账户上特意发布了一份信息图表,从飞行高度、航天器类型、舷窗大小、是否有逃生系统、对臭氧层影响以及飞行历史等角度,对两家公司使用的航天器进行了对比,试图挽回面子 —— 毫无疑问,布兰森的抢先升空,让贝索斯都感到自己的太空之旅看上去多少有些逊色了。
来直观地对比一下数字。布兰森乘坐“太空船 2 号”飞行了 40 多分钟,飞船最终到达离地面 86km 的高度。而贝索斯此次乘坐的“新谢泼德号”则飞行了 11 分钟,真正漂在太空的时间只有 3 分钟,最大飞行高度离地 100km。相比之下,贝索斯的太空之旅体验时间短了半个小时,高度增加了 14km。
不过,这些现在看来都不那么重要。尽管都在争“私人航天第一人”的荣誉,但他们的飞行其实都是亚轨道飞行,即距地面 20~100km 空域的飞行,并未达到 300km 以上的轨道飞行。亚轨道飞行主要用于弹道导弹与太空旅游,弹道导弹由于需要落回地面,所以使用亚轨道;而太空游为了节约成本,尽量减少发射时燃烧的燃料,也使用亚轨道飞行。
不过,贝索斯的此次太空之旅还是有所突破。
在技术上,跟维珍银河人工驾驶火箭飞机升空的方式不同,蓝色起源采用的是真正的火箭方式,而且推进器和太空舱组成的整体具备高度自动飞行能力,无需在舱内进行人工操控。直白地说,这是一次无人驾驶的太空飞行。
这也是为什么 SpaceX 载人“龙”飞船和维珍银河的“太空船 2 号”都需要专业宇航员驾驶,而此次“新谢泼德号”火箭搭载的飞船都是非专业训练的普通成员,没有专职宇航员。
飞船内景
这是“新谢泼德号”创造的第一个之最 —— 第一个“无人驾驶”的商业载人飞船。而这种方式,可能更适用于未来的太空旅游。
“新谢泼德号”创下的第二个之最是乘员年龄之最。
此次 4 名乘员中,除了贝索斯和他的兄弟外,有一位是 82 岁的传奇航空航天先驱沃利・芬克,她打破了 1998 年 77 岁的宇航员约翰・格伦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创下的太空访问记录。
芬克是第一位女性联邦航空管理局检查员,也是 1960 年代女性太空计划的最年轻毕业生。包括芬克在内的 13 名女性曾经接受了和“水星七杰”(美国最早选拔的七位宇航员)一样残酷的训练和测试,然而由于性别原因,她未能如愿成为一名宇航员。芬克此次入选飞行名单,是为了表彰其长期以来为航空和太空研究服务所做出的贡献。
另一位乘员 ——18 岁的奥利弗・达蒙则打破了最低年龄进入太空的记录。
奥利弗・达蒙
达蒙的此次飞行,打破了俄罗斯宇航员盖尔曼・蒂托夫的记录,后者在 25 岁时乘坐“东方 2 号”航天器在 1961 年绕地球飞行。
达蒙是对冲基金经理乔伊・达蒙的儿子,荷兰中学的富二代,将于 9 月份前往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学习物理学。达蒙最初在飞船门票的拍卖中获得亚军,冠军的竞拍价为 2800 万美元。然而,7 月 15 日冠军获胜者选择退出,达蒙由此入选。
对于贝索斯而言,这一次飞行则别具意义。为了完成童年的梦想,充分迎接此次太空飞行,贝索斯在今年 7 月 5 日还宣布辞去亚马逊 CEO 的职务,由亚马逊网络服务主管安迪・贾西接过权杖。7 月 20 日这一天,同样有着特殊的意义 —— 阿波罗 11 号登陆月球 52 周年纪念日。
让贝索斯心心念的阿波罗 11 号登月,是如今几乎所有美国热衷航天的富豪们太空梦的起点。
1964 年出生的贝索斯,从小就对航天耳濡目染,他的姥爷曾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后改名为 DARPA)工作。这个机构是美国为应对苏联向太空发射卫星而成立的。时常去找姥爷玩的贝索斯,渐渐也对航天、前沿科技产生浓厚兴趣。1969 年,5 岁的贝索斯就看过阿波罗登月,并由此在心中埋下了太空梦。在高中毕业典礼上,贝索斯还发表了关于在轨道空间站上建立人类太空基地的演讲,在演讲的结尾,他称“在那里等我”。
彼时的航天工程都是国家力量在支撑,私人无法从事航天工程。从水星计划到阿波罗计划,再到航天飞机工程,都是政府来投入和推动实施。在阿波罗计划期间,NASA(美国宇航局)一年的预算投入超过 50 亿美元,此后这一投入也越来越高,达百亿美元以上。
美国国家力量支撑下的航天,好处是发展稳定,可以大手笔投入长期工程,而且航天本身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坏处则是,国家垄断、缺乏竞争的航天业逐渐成为一个缺乏生机的行业,而且投入的巨资产生的效益渐渐降低,尽管美国航天每年投下近百亿美元,但在上世纪 80 年代后已经很少能推出像登陆月球这样振奋人心的事情了。
更为讽刺的是,在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宇航员想要进入太空还需要借助老对手俄罗斯的飞船来完成。此外,国家垄断下的航天很容易被领导人意志左右,推动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公开场合称载人登月的目的是科学研究,但私下他却说这事儿的目的就是跟苏联搞竞赛。
NASA 的一名官员曾在一次内部分享中做过一份数据对比,点出了全球太空计划的困境:
1903 年,莱特兄弟第一次飞上天空。48 年后到 1951 年,美国商业航空公司一共运送过 3900 万人次乘客,死亡率 1/288444;
1961 年,苏联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48 年后的 2009 年,全世界约有 46 名宇航员到达近地轨道,死亡率为 1/254。
仅对比死亡率,两者就差了上千倍。虽然距地面几百公里的太空活动跟十几公里的航空飞行差别巨大,这至少反映出一点 —— 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下,整个行业越来越缺乏创造力和进步。
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势逐渐减弱。美国国内的航天工业也开始被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垄断,这两家公司后来还联合起来哄抬火箭发射价格,导致从子系统到火箭飞船成本都严重虚高,让 NASA 深受其苦。
2003 年小布什政府开始对彼时仍处于垄断地位的 NASA 和传统军工巨头开刀。在《国家航天运输政策》《美国国家航天政策》两道政令下,NASA 的工作重心转变到科学研究和深空探测领域,并逐渐把近地空间业务让给商业航天公司。自此,美国开始真正进入商业航天时代。
日后知名的私人商业航天企业,几乎都在此时期兴起:马斯克的 SpaceX 成立于 2002 年 6 月,贝索斯的蓝色起源成立于 2000 年,布兰森的维珍银河创立于 2004 年,内华达山脉公司成立于 1997 年。
这几家公司的目标各不相同:SpaceX 的目标是实现火星计划,在 2050 年之前用火箭将 100 万人送上火星,建造一座火星城市,成为人类的第二根据地,而移民火星的交通工具就是目前其正在推进的太空船星舰(Starship);蓝色起源的目标则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定居点,并在未来几年内开展登月任务;维珍银河从成立就把太空旅行作为目标,“太空船二号”就是一种为太空短程游览设计的亚轨道飞行器;内华达山脉公司则推出空间计划,开发人类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基础设施。但他们在实现这些目标前,都将先推出太空旅行的商业化尝试。
从此多彩的太空,成了冒险家们最热衷探索的地方。
第一个在私人力量支持下进入太空的人是美国飞机工程师伯特・鲁坦。他曾经有一个预言:将来人们只要 10 美元就可以遨游太空。
鲁坦是一名技术控,早在 1982 年,39 岁他就成立了一家名为“缩尺复合材料”的公司,为客户设计制造原型机。1994 年鲁坦开始构思自己的太空飞船。
此后,在微软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 2500 万美元的资助下,鲁坦 2001 年开始全面研制“太空船 1 号”。2004 年 9 月和 10 月,“太空船 1 号”两次达到距地面 100 公里的高度,成为人类第一艘来自民间的飞船。鲁坦也获得 1000 万美元安萨里 X 大奖(Ansari X Prize)。
“太空船 1 号”由名为“白色骑士”的母机挂载送入高空,然后飞船脱离并启动火箭发动机,在冲刺达到 100 公里高度的亚轨道太空后滑翔降落。
值得关注的是,“太空船 1 号”就是 9 天前布兰森太空之旅驾驶的“太空船 2 号”的前身。在“太空船 1 号”大获成功后,布兰森便敏锐地找到鲁坦合作,成立飞船公司,其中维珍集团占股 70%。此后飞船公司成为维珍的全资子公司。因此维珍银河在技术上的源头来自于鲁坦。
布兰森(左)和伯特・鲁坦(右)
“太空船 2 号”在研发和测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2014 年 10 月,“太空船 2 号”在测试飞行时发生“严重异常”情况,导致飞船损毁,一名飞行员当场死亡。
这是一次挫折。可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挫折,此后“太空船 2 号”经过不断改进才得以实现 7 月 11 日的太空首飞。
爆炸这事在商业航天领域几乎无法避免。马斯克的 SpaceX 在成功之前经历过 18 次失败,甚至在测试火箭、星舰时发生多次炸机,最终才拿下 NASA 的大单解决了资金问题。如今这些挫折和故事,已经成为人们对航天冒险的另一种美谈。
相比之下,蓝色起源的火箭测试消息却少有人讨论。一方面是因为蓝色起源从成立开始就把保密作为核心原则,另一方面,蓝色起源确实很少出现炸机这样的冒险操作。
事实上,尽管 2000 年时贝索斯就成立了蓝色起源,但直到 2003 年公司买地建造发射基地和测试基地时,人们才得知这家公司。
2005 年,蓝色起源将旗下搭载 4 部航空喷气发动机、重达 4.3 吨的“卡戎号”测试火箭进行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试飞,结果爬升了 96 米;第二年,其又发射了“戈达德号”测试火箭,结果仅爬升了 87 米,只有 30 层楼高。此后,“戈达德号”又进行了两次飞行。
2006 年,以水星计划中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艾伦・谢泼德(Alan Shepard)命名的“新谢泼德号”太空船研发工作启动,四年后飞船才见真颜。到目前为止,蓝色起源一共建造了 3 艘“新谢泼德号”太空船。
其中,第一艘飞船在 2015 年的一次试飞中助推器被毁坏;第二艘在 2015 年至 2016 年期间成功进行了 5 次飞行测试;第三艘“新谢泼德号”自 2017 年以来已经成功进行了 9 次飞行,将多个科学实验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值得一提的是,第三艘飞船的前 6 次飞行中都使用了同一部火箭助推器。
在经过 15 次实验飞行后,“新谢泼德号”太空飞船终于迎来首次载人飞行。其实,最早贝索斯曾宣称,蓝色起源在 2018 年将搭载付费乘客飞行;然而到了 2018 年这一计划又改为 2019 年,此后飞船一再测试,但载人任务却始终提不上日程。直到今年 4 月,才最终确定此次载人飞行。
除了载人飞船之外,蓝色起源还推出了一款重达 45 吨的“新格伦”号可重复使用重型运载火箭,其设计可以将人类和有效载荷定期运送到地球轨道和更远的地方,目前已推迟到 2022 年第四季度发射。
从蓝色起源的发展过程中看,相比马斯克的冒险,贝索斯显得更平稳克制,正如蓝色起源公司的座右铭 —— 一步一个脚印,凶猛地。毕竟至少从公司成立到 2016 年,蓝色起源每年超过十亿美元的运营开支都是由贝索斯掏自己的腰包。
实际上,像贝索斯这样每年拿出数十亿美元支撑航天爱好的,全球可能只有他一个。马斯克在 SpaceX 最难的时候差点破产;维珍银河的布兰森身价不足 80 亿美元,这在身价超过 2100 亿美元的贝索斯面前简直像个穷人。
但另一批没能像他们自己开公司造火箭、宇宙飞船的富豪、“次富豪们”,却在用真金白银支持着航天冒险家们的野心,和自己太空旅游的“虚荣心”。
过去,NASA 曾长期对国际空间站作商业用途持反对态度,俄罗斯则对其商业使用态度积极,甚至曾允许私人游客进入国际空间站。2001 年到 2009 年期间,美国的太空探险公司(Space Adventures)就曾租用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先后将 7 人(8 次)送往国际空间站参观。
第一位自费的太空游客,是美国维尔夏公司创始人兼 CEO 丹尼斯・蒂托。2001 年 4 月,他花了 2000 万美元,乘坐俄罗斯的宇宙飞船登陆国际空间站,并在太空住了 8 天。在对这位太空旅游第一人的采访中,经常提及的是,他在 1957 年看到苏联人造地球卫星 Sputnik 划过天空的轨迹,从那时起,他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宇航员。这个梦想,终于在他 61 岁时实现了。
此后,南非企业家 Ubuntu 创始人马克・沙特尔沃思,美国富翁格雷戈里・奥尔森,伊朗裔美国电信界女强人阿努什・安萨里,微软首席架构师、word 之父查尔斯・西蒙尼(两次太空旅行),经典游戏《创世纪》之父理查德・加里奥特,以及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创始人盖・拉利伯特先后以同样的方式实现太空旅行。
在 2009 年之后,俄罗斯因国际空间站计划增加工作人员人数,便停止运送太空游客前往空间站。
富豪们的太空热情,也刺激了商业太空旅游的进程。过去 20 年全球只有 7 名太空游客,但在此次贝索斯完成太空飞行后,这个数量或将以百倍级上升。维珍银河此前就称已经有超过 600 位游客预定了其太空旅游的船票;SpaceX 今年 2 月 1 日也公布了其首个商业太空飞行任务“Inspiration4”(平民太空任务)—— 搭载四名游客进入太空,进行为期三天的环绕地球之旅,明年初创公司 Axiom Space 也将在 SpaceX 的帮助下,向国际空间站开启首个私人飞行任务,每人运费高达 5500 万美元。到 2023 年,SpaceX 还计划用即将推出的“星舰”帮助日本亿万富翁前泽友作完成绕月飞行的梦想。而蓝色起源开发月球的计划,也为期不远了。
就连俄罗斯航天局,也在去年对外称计划在 2023 年使用联盟号飞船将两名付费游客送往国际空间站,甚至游客还能在经验丰富的宇航员陪同下进行太空行走。
这些游客无一不是家财万贯的顶级富豪,即使船票最便宜的维珍银河,一个 90 分钟的太空之旅售价也达到 25 万美元,这相当于美国房价的中位数。用一套房子换一次 90 分钟的旅行,好像再没有比这更奢侈的事情了。
根据维珍银河的招股书显示,约 70% 的太空旅游门票持有者个人净资产不少于 2000 万美元。对于高净值人群而言,商业载人航天产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为什么富人热衷于太空?
就拿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的 71 岁的布兰森来说,他太空归来后,个人介绍中的头衔都发生了变化 —— 新加了“71 岁私人航天第一人”。而在他之前那 7 名自费太空旅游者,若非太空旅游了一次,可能很多人确实无从得知他们的大名。
“牛到上天”,感受宇宙的浩瀚,这是最没有理解门槛的炫耀方式了。
对于普通富人来说,满足梦想、博得名气已经足够了。但对于更具冒险精神的富豪来说,在浩瀚的太空里,蕴藏着无尽的财富。
数据显示,从 2009 年至 2019 年的十年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由 2382 亿美元增长至 4150 亿美元,增长了 1.7 倍。
如果仅看航天产业,这并不是一个目前在经济上很划算的产业。毕竟即使估值高达 700 多亿美元的 SpaceX 目前也没有多少商业收入,更别提蓝色起源、维珍银河等进展稍弱的商业航天公司。
旅行,只是太空产业开发的第一步。通过对富豪开放旅行的方式,商业航天的冒险家们可以获得除政府补贴外的第一笔商业收入来源,进而支撑更多的太空开发,比如卫星互联网、月球开发,甚至太空采矿等。
航天产业,一个更现实的意义在于,它有望成为智能时代的基础产业。航天产业三大应用分别是通信、导航、遥感,而通信是科技时代信息传输的基础,导航又是即将到来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基础,遥感数据则是未来智慧城市的基础信息。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 SpaceX 不惜巨额投入,也要发射 4.2 万颗卫星组成星链网络的重要原因;而亚马逊也不甘示弱,就在本月有消息称亚马逊已经收购了脸书的卫星互联网团队,此举将加强亚马逊利用低轨卫星星座(共 3236 颗低轨卫星)提供全球高速上网服务的能力,从而与美国 SpaceX 公司的“星链”计划展开竞争。
过去,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沟通、购物的基础平台,产生了亚马逊、淘宝、腾讯等巨头企业,并造就了贝索斯、马云、马化腾等超级富豪;未来,当天上的卫星成为互联网、无人驾驶和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这是一个比互联网产业更加庞大、更深入人们生活的基础性产业。一旦完成布局,这些占领卫星资源的航天巨头,届时将掌控智能时代人们和企业的一举一动,他们将不仅是超级富豪,甚至其掌握的资源也富可敌国。
目前,全球航天市场的发展由中美两国主导。除了美国商业航天在火热发展,中国的商业航天近年来也十分热闹。自 2015 年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航天产业的政策推出以来,2015-2020 年我国商业航天行业市场规模由 3764 亿元增长至 10202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2.09%,并涌现出星际荣耀、蓝箭航天、九天微星、天仪研究院等知名商业航天创业公司。从去年开始,卫星互联网也被列入我国新基建项目。
我国具有较为完整的航天系统产业链,但相较于美国在商业航天市场的成熟度上尚存在差距。
就在 7 月 16 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对外宣布,我国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飞行演示验证项目首飞成功,中国的火箭回收技术取得新进展。借鉴特斯拉的“鲶鱼”效应激活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SpaceX、蓝色起源等商业航天巨头也正在激发国内航天企业的发展,以及对太空资源的开发。
奔向太空的国外富豪们越多,留给我们的时间就越少。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