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 8 月 17 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世界人口已经接近 79 亿,预计到 2050 年将达到 97 亿。如何为众多的人口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是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几十年来,他们对未来城市的概念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设想。
20 世纪 60 年代,富有远见的建筑师约娜・弗里德曼设想了“空间城市”(Ville Spatiale)的概念,这是一座建在支柱上的城市,可以“凌驾于”现有城市之上。大约在同一时间,颇具影响力的英国前卫建筑团体建筑电讯学派设计了所谓的“插件城市”(Plug-In City),这是一个由计算机控制、具有可移动单元的大型城市建筑,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就在今年,富于思索性的建筑师兼电影导演 Liam Young 提出了“星球之城”(Planet City)的概念。在这个设想中,地球上所有的人口都可以生活在一个东京大小的高密度城市里,将地球上其他的地方都留给野生动物活动。
让我们把目光放远一些,未来最有前景的城市模式或许不在陆地上,而是在水面上。在水上建造“漂浮城市”—— 拥有现代化设施和商业配套的房地产 —— 长期以来一直就是建筑师们的乌托邦梦想。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提出了在东京湾建造一座漂浮城市的提议,最终未能实现;1999 年,企业家拉扎勒斯・朗提出,希望在无人声称的加勒比浅滩上建造一个新的岛国。时间来到 2020 年,据统计,因气候危机而流离失所的人口已经达到 4050 万,而随着海平面上升持续威胁着沿海城市的未来,到海上生活开始变得没那么匪夷所思,而更像是一个有可行性的替代方案。至少,投资设计并准备建造漂浮城市的 Oceanix 组织的创始人是这么认为的。
2019 年,倡导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联合国人居署召开了一次由建筑师、设计师、学者和企业家组成的圆桌会议,讨论了“漂浮城市”作为气候变化和经济适用住房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该会议由非营利组织 Oceanix 与麻省理工学院海洋工程中心主办,主要内容便是介绍了“Oceanix 城”的概念。
▲ 一个 1.8 公顷的六边形浮动岛屿可容纳 300 人
▲ 6 个这样的浮动岛屿可组成一个环形的村落
▲ 6 个这样的村落可组成一个容纳 10800 人的小型漂浮城市
这座抗飓风、零废物的城市将由 6 座 1.8 公顷的六边形浮动岛屿组成,每个岛屿可容纳 300 人。6 座岛屿将形成一个环形的村庄,围绕着一个避风港。6 个这样的村庄将形成一个拥有 10800 人口的小型城市。理论上,无论是岛屿、村庄或城市,其数量都可以无限增加。
这座“漂浮城市”效果如同来自科幻小说里的场景。目前,Oceanix 正准备建造一个面积 2 公顷的漂浮城市样板,可容纳 300 名居民,地点尚未确定。
一个“Oceanix 城”的比例模型即将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尼艺术与工业大楼(AIB)举行的“未来”展览中展出,大小为 1.68 米见方,将用俯瞰视角呈现这个可容纳 1 万多名居民的未来社区,当你看到这个模型时,就可以开始想象它在你家后院的景象。
也许是时候开始想象一下了。目前,Oceanix 组织已经完全由一家私人风险投资公司提供资金,他们正在为一个可容纳 300 人的城市样板寻找合适地点,并准备在三年内建成。
2013 年,一项发表在《自然保护》(Nature Conservation)杂志上的研究证实了波利尼西亚人的猜测:法属波利尼西亚的 118 个岛屿中,预计约三分之一将在未来 60 年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
如果建造海堤过于昂贵的话,是否应该开始考虑向更高处撤退?对于将人口、建筑物和其他资产从易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地区转移的想法,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种转移是不可避免的,但另一些人仍然视之为最后的手段。建筑设计师希望人类和城市将越过海陆交界,而不是逃向高地。
理论上,无论是岛屿、村庄或城市,其数量都可以无限增加。Oceanix 正准备建造的 2 公顷漂浮城市样板,就相当于曼哈顿的一个街区,但人口密度只有其一半多
2014 年,南太平洋的基里巴斯群岛在斐济的一个岛屿上购买了近 21 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世界上第一块为气候难民购买的土地。2019 年,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多多宣布了将首都从不断下沉的雅加达迁往婆罗洲的计划,理由是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和雅加达长期的洪水泛滥。
美国特拉华大学灾难研究专家赛德斯在今年 6 月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指出,有管理的撤退也可以包括向漂浮的基础设施转移。赛德斯自诩为一位“大胆的气候适应的倡导者”,他认为,长期的适应将包括某种形式的有序撤退,比如“建造漂浮的社区或城市”,或者“将道路变成运河,努力与水共存”。
几个世纪以来,无论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漂浮城市,都十分吸引人们的想象力。在儒勒・凡尔纳于 1895 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机器岛》(Propeller Island)中,一支法国弦乐四重奏乐队造访了一座设计用于在太平洋水域航行的漂浮城市,即机器岛,并随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航行。在 1995 年的科幻电影《未来水世界》(Waterworld)中,生活在后世界末日时代的男主角长出了鳃,以适应极地冰盖融化后,大部分地区都被淹没在水下的未来世界。在这个世界,人们居住在由废弃船只简陋建造的漂浮社区中,必须为生存而战。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一位富有的日本开发商委托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 —— 曾推广了网格穹顶 —— 在东京湾的水上建造了一座“海神城”(Triton City)。这座城市被设计成一系列漂浮的城市街区,与陆地上的东京永久相连,拥有公寓、学校、公园和商店。海神城从未建成,这一概念随着开发商的去世也随之消亡,但在世界其他地方,许多规模各异的漂浮城市已然出现。
丹麦建筑工作室 BIG 与 Oceanix 合作开发这一漂浮城市,看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
在文莱的甘榜亚逸(Kampong Ayer,意为“水上村庄”),有超过 1.3 万人居住在由木头搭建的吊脚楼上,整个村庄由近 30 公里长的木栈道连接起来。甘榜亚逸是一个有 600 多年历史的漂浮聚落。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贫民区 Makoko 坐落在已经散发恶臭的环礁湖上方,那里几乎没有电力和干净的卫生设施。在秘鲁的喀喀湖一侧,原住民乌鲁斯人已经在多达 62 座浮动岛屿上生活了 4000 多年。对于像 Makoko 这样的社区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和经济适用住房,迁移到水上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对另一些人来说,这种选择是政治动荡导致的结果,历史上随着印加帝国的扩张,乌鲁斯人被迫撤离到湖中。
在水上生活,无论是在漂浮的建筑物上,还是在非常接近水体的岸边,都可以是地形造就的自然结果。例如,在地势低洼的丹麦,大约 80% 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城市地区。
2016 年,BIG 将改造后的集装箱堆放在哥本哈根港水上平台,打造了别具一格的漂浮学生宿舍。这个被称为“城市船舱”(Urban Rigger)的社区目前容纳了大约 100 名学生,内有绿植庭院、屋顶露台和水下社区房间。某种程度上,城市船舱就是 Oceanix 城的前奏,这是“一种对概念的验证”。由于 Oceanix 城的规模更加庞大,因此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当你在做一些涉及漂浮的工作时,你就必须考虑压舱物和波浪的作用,以及海浪中的能量如何开始影响漂浮的建筑结构。
于是,设计师开始研究漂浮的舱体:如何支撑它们?如何连接它们?以及如何保护它们免受海浪的冲击?最终,他们提出了一个设想,就是建设一个旨在促进人工生态系统和循环经济的模块化城市。这个设想以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基础,制订了包含 17 个要点的蓝图,“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这其中包括了 Biorock 技术,可以用来制造稳固的人工珊瑚礁,让珊瑚生长。通过与“零废弃物设计中心”的合作,这个模块化城市还向以往制造废弃物的经济模式发起了挑战。例如,食物垃圾将在社区花园中转化为能源和堆肥,一次性包装将取消,污水则在藻类池中处理。
对 Oceanix 城项目的不情愿态度确实存在。Oceanix 的计划一直被指责为“富人的面子工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登月计划”,对雅加达这样的城市几乎没有任何帮助。据估计,在雅加达,多达 500 万人可能需要从这座正在下沉的城市撤离。对 Oceanix 城的首个选址将证实或消除这些担忧。
经历过海平面上升影响的社区可能会是首选,已经建立了漂浮社区的地方也在考虑范围内,因为这些社区可以帮助“推动和支持相关概念”。新加坡是潜在的候选地区之一,因为“这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通过不懈的填海造地,新加坡的面积增长了近四分之一,但这一过程也有其局限性。填海需要向海水中倾倒沙子、岩石、土壤和水泥,因此对海洋生态系统有强烈的影响。如果能在浮动平台,而不是在半陆地上建造城市,结果会如何呢?
当然,在新加坡建造漂浮城市样板目前还只是猜想。Oceanix 首席执行官表示,他们正在与 12 个不同的国家进行对话,非洲、东南亚、中东和美国的东、西海岸都在考虑之中,但具体选址尚未确定。陈表示,可以确定的是 Oceanix 城将位于海岸附近,那里的地质特征会使其受到保护,而且“那里是沿海城市需要发展的地方”。
据位于澳洲的经济与和平研究所称,随着气候危机升级,到 2050 年,将有超过 10 亿人生活在基础设施不足、无法承受海平面上升的国家。按照这个速度,将需要 9000 个 Oceanix 城来安置气候难民。
虽然漂浮城市本身并不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但这样的项目对话语场有很大的影响。当我们正面临真正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但如果我们被剥夺了权利,对创造一个更好的情景没有兴趣,那我们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