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box .hd-fr

人类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颗粒,饮料瓶塑料袋化妆品都是来源

2022-03-27 12:49量子位(梦晨 萧箫)148评

塑料不光污染环境,最终也污染了人类自己。一则人类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一度登上知乎热榜第 3,微博阅读量更是达到 2.4 亿。

这项最新研究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荷兰三角洲研究院,是环境领域的顶尖研究机构。

科学家们收集了 22 个志愿者提供的血液样本,其中有 77% 发现了微塑料颗粒,平均浓度为每毫升 1.6 微克。这成为塑料进入人体全身血液循环的首个量化证据,其中光是可量化检测到的塑料就有三种

50% 的人体内含有 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常见于可乐果汁矿泉水等饮料瓶、还有部分药瓶。36% 的被试体内含有 PS (聚苯乙烯),常见于泡沫饭盒等食品包装。还有 23% 的被试体内含有 PE (聚乙烯),也就是塑料袋的主要原料了。

另外还有 PMMA (亚克力、又名有机玻璃)、PP (聚丙烯,常用于医疗器具和编织袋等)也有检测出来,只是未做到量化。

人类血液中出现塑料引人担忧,最严重后果或许是可以突破血脑屏障破坏大脑。韩国科学家曾发现,小于两微米的颗粒几天之内就能在小鼠的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中积累,导致细胞凋亡。

这样下去,若干年以后骂人或许就不说“脑子进水了”,而是改成“脑子进塑料了”。

微塑料都有什么危害?

自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人类大规模生产与丢弃塑料。大块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对动物的危害显而易见。直径小于 5mm 的微塑料,也逐渐成为学界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实际上不光血液,肝与肠道等人体器官、胎盘、人类粪便中都先后检测出微塑料颗粒的存在。据维也纳医科大学统计,一个人平均每周进入肠粘膜的塑料颗粒的总重量相当于一张信用卡。

塑料颗粒难以被人体代谢吸收,未能排出的部分会在体内积累,造成细胞损伤、引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在消化系统中微塑料颗粒会减少肠道菌群多样性、特别是有益菌的数量,引发肥胖症、糖尿病等代谢疾病。

饮料瓶的主要材料 PET 中,含有环境荷尔蒙(Xenohormones),是一种致癌物。有研究发现婴儿体内的 PET 含量是成年人的 14 倍,或许与热水冲泡奶粉让塑料瓶中的颗粒加速释放有关。

而织物纤维类型的微塑料进入呼吸道,也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和呼吸道损伤。总的来说,关于微塑料对人类危害的研究刚刚起步不久,还缺乏关键性的体内证据。

但动物体内研究已证实,海水中微塑料会让鱼类和螃蟹出现认知障碍,让寄居蟹更慢找到合适的壳。

微塑料如何进入人体血液

据最新荷兰论文作者表示,微塑料进入血液的方法至少有三种,分别是通过皮肤 / 粘膜接触、口服、吸入。

第一种皮肤或粘膜接触,但不是指健康皮肤直接接触,而是受损的皮肤或粘膜。例如,像纹身工具、医疗塑料(植入、注射等)这种,在使用和操作时会对皮肤和粘膜造成破坏,就可能导致微塑料颗粒进入体内。

第二种口服,指微塑料颗粒通过肠道上皮细胞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理论上,塑料有几率通过肠道黏膜并被人体吸收,最终进入血液。包括外卖等食物药品包装、日用品(牙膏洗面奶等)、食物链(海洋河流污染鱼类,被人类食用等)、种植牙填充物,甚至是饮用水,都可能让各种微塑料颗粒进入体内。

第三种吸入,指空气中的微塑料颗粒透过肺泡等组织进入血液的过程。研究表明,1nm~20nm 之间的空气颗粒被认为是可吸入的,例如长期在充满灰尘中工作的人可能患上尘肺,同样微塑料颗粒也会通过这种方式进入肺部。

当然,人类也会通过咳嗽等方式,排出一部分塑料颗粒,只不过有时候不自觉就吞下去了…… 然后,再以口服的方式进入肠道……

但值得注意的是,抛开剂量谈毒性也是不合理的。例如,海洋和河流中的微塑料颗粒样本,很可能来自科学家们调查时自己携带的工具。斯泰福厦大学最新研究发现,不少科学家们会穿着含有塑料成分的衣服和鞋、拿着塑料瓶,收集环境中的微塑料颗粒样本:

然后,这些收集到的样本中,甚至有超过 70% 的塑料,是来自科学家自己身上的衣服和手里的工具……

比起这些,现在也已经有不少科学家开始想办法解决塑料制品。

变砖或给菌们吃掉

一种典型的方法是用细菌 or 真菌吃塑料。来自中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科学家,都研究过如何用细菌吃塑料,例如他们就发现,一种叫做塔宾曲霉的真菌能分泌一种酶,让 PU(聚氨酯)快速分解。

此外,包括饮料瓶中经常采用的 PET,也已经有科学家发现了对应的细菌能把它分解掉。不过这些真菌和细菌分解塑料也都需要一定条件,目前还处于进一步研究的阶段。

另一种方法是“手动”分解塑料。最近,瑞士 ETH(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就首次成功通过一种溶剂,将一种塑料长链聚合物分解成了简单分子,效率达到 92%。据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溶剂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此外还有一些方法,可以实现塑料的二次利用。例如将塑料变砖、或是用来铺路,甚至还有国家搞出了专门的塑料银行来回收这些制品。

△将塑料做成公园长椅

但无论如何,目前造塑料比分解还是容易多了。对此,有网友看得比较开,表示说不定人类将来也会慢慢适应进化:

还有网友调侃,看来以后保健产品可以打出“排塑料”的旗号了:

你觉得呢?

论文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22001258

参考链接:

[1] https://vu.nl/en/news/2022/microplastics-found-in-human-bloodstream

[2]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11/211115123448.htm

[3]https://oceanconservancy.org/blog/2021/10/18/eating-microplastics/

[4]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2/03/220324130253.htm

[5]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280-021-01589-9

[6]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403-022-00470-8

[7]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0/apr/08/scientists-create-mutant-enzyme-that-recycles-plastic-bottles-in-hours

[8]https://s.weibo.com/weibo/%25E5%25BE%25AE%25E5%25A1%2591%25E6%2596%2599?topnav=1&wvr=6&b=1

[9]https://twitter.com/DowPackaging/status/1494347957579259912

[10]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627918/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下载IT之家APP,分享赚金币换豪礼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买广告
热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