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大潮汹涌而来!经过 10 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齐头并进。
依靠先发优势的中国车企们,又是从哪里出发的?能否在欧美百年车企的转身中取胜,最终赢得汽车电动化的长跑,答案就在各家车企身上。
车东西特推出《电车之路》系列报道,系统梳理国内主流车企过去 10 多年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历程、取得的关键成果和里程碑车型,也能窥探出他们所处的行业位置及下一步发展方向。本文为《电车之路》的第七篇报道,讲述的是吉利汽车。
吉利汽车作为现下国内自主品牌的一哥,其是从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才真正开始入局汽车行业的。
在刚刚入局的最初几年,吉利凭借着超高性价比的低端燃油车迅速进入市场,打出自己的一片天。
不同于其他传统车企早早地在新能源汽车上进行研发布局,吉利的新能源业务开始得并不算早。
2005 年吉利开始着手研发混动汽车,但之后的十年间新能源业务基本搁浅。因为在这一阶段,吉利的发展重心都在燃油车方向且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所以新能源业务发展速度并不算快。
直到 2015 年,吉利才正式决定要全面向新能源领域进发,与当下不少热门的新造车企业可以说其实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但在新能源业务上,吉利似乎没有当初打入燃油车市场那样的顺利。尽管在 2015 年吉利提出了“蓝色吉利”的战略目标,甚至喊出了“于 2020 年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本集团总销量 90% 或以上”的口号,但可惜的是,并没有实现。
▲ 吉利汽车总部
去年吉利的几何 A、几何 C、帝豪 EV、帝豪 GSe 几个新能源车型全年销量 10 万台,而长城的一个欧拉全年的销售量就超过了 13 万台。并且特斯拉仅靠 Model 3 和 Model Y 两款车就在去年 12 月拿下了 7 万台的销量成绩。
可以说,在新能源市场上,吉利目前还没有拿得出一款月销量稳定过万的爆款车型。对于已经是自主品牌一哥的吉利来说,这样的成绩不太能够拿得出手。
那么吉利的新能源业务是怎样形成目前这种态势的?其在新能源领域又做了哪些努力和尝试呢?本文将通过梳理吉利汽车这十几年来的新能源发展成果来回答这些问题。
新世纪伊始,整个新能源行业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吉利也不例外。
1996 年才进入汽车行业的吉利,在当时是国内第一家民营车企。李书福放言“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上的沙发”,靠着拆车、模仿的方式造出了吉利的第一辆车豪情。凭借超低的价格,这辆高度“借鉴”了夏利的低端燃油车帮助吉利迅速打开了市场。
而后的几年间,吉利急于推进低端燃油车的市占率,同时因此重心还是放在了燃油车业务上,但同时吉利也进行了新能源业务的初步探索。
2005 年,吉利成立混动轿车研发项目组,据报道,当时吉利计划自己的首款油电混合动力车于 2008 年年底投产,但是后来也不了了之。
因为那段时间,吉利集团的整个重心都放在了忙着招兵买马上。从 2005 年到 2009 年期间,吉利成功与英国锰铜集团合作,共同生产了一款外形复古的英伦 TX4 经典商务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澳大利亚 DSI 以及瑞典知名汽车品牌沃尔沃。
纵观吉利汽车走过的这二十多年,“买买买”几乎是其身上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标签。通过不断地海内外收购合并,借助这些海外知名企业的资源,吉利自身的研发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不仅在过去的燃油车业务上如此,在新能源业务上也同样发挥了大作用。
▲ 帝豪 EC7
尽管 2008 年吉利的首款混动车跳票了,但在 2010 年的北京车展上,吉利终于展出了帝豪 EC7 的混动版。据相关报道,当年这款混动版的帝豪 EC7 在车辆基本参数上也燃油版车型基本相同,仅仅因为采用了插电混动技术,车辆的整备质量就比普通版车型高出了不少,同时因为成本上升,车辆售价也高于普通版车型,售价在 7.98~11.18 万之间。
那个时代的混动车技术远不如当下,加上价格也没有优势,最终这款车并没有在市场上搞出很大的波澜。
除了推出混动车型之外,吉利还在新能源相关产业链上做了探索。
通过收购沃尔沃等海外企业,吉利的汽车研发和制造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2011 年,吉利借助沃尔沃的资源,投资研发了 SPA 独立平台,这款平台基本上满足了轻量化、电气化的要求。
沃尔沃的 XC90、S90、V90 等绝大部分产品均基于此平台。据悉,2011 款的 XC90 就曾推出过插电混动版本,其中包括 2.0T 双增压汽油机(涡轮增压 + 机械增压)和一台位于后轴的 60kW 电动机组成的动力系统,可以以纯电动模式行驶大约 40~50 公里。
从这款平台上,其实也能够看出,吉利从那时候起,就已经有了布局新能源产业链的想法。但总体上看,吉利在这一阶段,还是处于技术积累期,没有拿出代表性的新能源产品。
不同于 2010 年之前新能源产业仍处于战略部署阶段,进入 2010 年代之后,整个新能源产业开始真刀真枪地干了起来。而吉利的新能源之路其实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跑起来的。
2010 年,新能源汽车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同年 7 月,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 5 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走上“真金白银”补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探索之路。
但彼时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处于萌芽期,2010 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仅为 4884 辆。
▲ 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
2012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明确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给予适当支持;对公共服务领域示范、私人购买试点给予补贴;示范城市安排一定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充电设施建设、建立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体系等。
2014 年国家首次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同年 7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给予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即免征车辆购置税,正式为市场指明了风向。
也正是在这一年,各种造车新势力们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有关数据统计,这一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 8 万辆,几乎是 2010 年的 15 倍。
政策的导向已经如此明显,吉利也终于出手了。
2015 年,吉利正式公布了“蓝色吉利行动”,也是吉利在新能源业务上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蓝色吉利行动”,吉利计划于 2020 年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本集团总销量 90% 或以上;同时成功开发氢及金属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于新能源、智能汽车及轻量化技术方面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战略中,吉利指出 2020 年销量中 90% 为新能源汽车,其中 65% 为插电和混合动力车,35% 为纯电动车。
立下军令状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吉利的确推出了自己的纯电产品,也广泛参与了新能源产业链的投资布局与合作,但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当时的新能源市场还远称不上成熟 —— 民众的接受度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都很低,这一目标显然很难实现。
▲ 吉利帝豪 EV 2015 款
2015 年,吉利就推出了基于帝豪品牌的一款轿车推出了纯电车型帝豪 EV,随后还在 2018 年推出了帝豪 GSe,这一段时期一直用吉利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力。总体看来,这波尝试的结果还不算错。
帝豪 EV 在一开始的表现比较挣扎,在刚发布之后有过短暂的销量攀升,2018 年 3 月份,攀升到了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榜第三名,但好景不长,在 2018 年 9 月份曾掉到了第十名。
而在 2019 年 2 月份却成为了国内最畅销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变化起伏非常大。不过这也成为了帝豪 EV 这款车最后的辉煌,此后,这款车便开始逐步淡出国内最畅销的十款车行列。
虽然现在在销量榜上已经看不到了帝豪 EV 的身影,但在其刚推出的几年里,它曾多次登上过前三名。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中,还是颇具竞争力的。
鲜为人知的是,吉利还曾参与合作生产了微型纯电车知豆,在 2015 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位中,只有三款 A0 级纯电动汽车销量突破 4000 辆,而知豆就在其中。但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五菱宏光 MINI EV 一战成神,纯电微型小车的榜单里也不再看到知豆。
▲ 知豆微型小车
因此 5 年过去,吉利的目标远远没有实现。
2020 年全年,吉利汽车新车累计销量为 132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6.8 万辆,同比下滑 39.8%,仅占整体销量规模的 5.2%。而 2020 年,吉利的友商比亚迪已经强势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一举拿下了 18.97 万辆的成绩。
除了电动汽车,甲醇燃料汽车也是吉利非常看好的一个方向。
早在 2009 年,李书福就提交了“尽快出台甲醇汽车国家标准”的提案。2015 年,吉利与冰岛碳循环国际公司签约合作,开始研发甲醇燃料汽车。这也是吉利在新能源上游产业链的一个重要布局之一。就在前几天,吉利的第 4 代帝豪醇电混动轿车正式于贵阳正式上市,这也是全球首款甲醇混合动力轿车。
总结来看,吉利在这一阶段不只是关注纯电及插电混合动力乘用车、商用车等整车生产能力的提升,也同样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如甲醇燃料、混合动力发动机以及电池等生产研发能力的提升。
尽管吉利的新能源“五年计划”没有顺利实现,但其在这一阶段的新能源领域还是有所尝试,并且做出了一些成绩。但还被比亚迪、特斯拉等强劲的竞争对手甩开了一段距离。2020 年,吉利的友商比亚迪已经强势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一举卖出了 18.97 万辆新能源汽车;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也卖出了近 50 万台的纯电汽车;而造车新势力蔚来在这一年也达成了 4.3 万台的成绩。对比吉利的 6.8 万台,很显然能够看到其中的差距。
这也许跟其在新能源布局方面的战略选择有关 —— 吉利选择的是齐头并进,在纯电、插混、轻混甚至甲醇汽车方面都做了布局,没能把自己的核心优势集中到一块来发展。
时间来到 2019 年底,这时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比较胶着,市面上已经有不少新能源汽车 —— 传统车企都已经纷纷开始大象转身,新造车们在跃跃欲试。吉利也开始全面调整自己新能源战略,把更多的资源往新能源业务上倾斜。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大幅退坡,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2019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 120.6 万辆,同比下降 4%,但百万台的数据,证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这一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式开始动工。特斯拉开始本土生产之后,国产 Model 3 也正式交付,一场鲶鱼效应也席卷了整个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面向 C 端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开始上涨。
比亚迪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拿出了自己的重磅技术 ——DM-i 技术、刀片电池、e 平台 3.0 等。
面对行业如此激烈的竞争,吉利的新能源存在感越来越低,因此自主一哥终于开始着急了,开始全面推进电动化。
这一阶段,吉利执行的完全是“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
2019 年 4 月 11 日吉利发布了几何品牌,将其定位为与吉利品牌、领克品牌并行的一级子品牌,聚焦纯电车型,陆续推出了几何 A、几何 C 和几何 E 等纯电车型。
▲ 几何 A
吉利期望几何品牌能用新的品牌形象来赢得市场,且吉利集团旗下的沃尔沃、极星等品牌也先后推出了中高端的纯电车型,但这些车型最终均是不温不火,存在感并不强。
而到了 2020 年,吉利终于憋出了自己在纯电领域的大招 ——其与沃尔沃联合研发了一款名为 SEA 浩瀚平台的纯电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了一款王牌产品极氪 001。
▲ 极氪 001
极氪 001 车身尺寸分别为 4970/1999/1560mm,轴距为 3005mm,定位为豪华猎装轿跑,售价 30 万左右。
这款车的驱动方式有后驱和四驱可选,单电机最大功率 200kW(约合 272 马力),双电机最大功率 400kW(约合 544 马力),峰值扭矩为 343~768N・m。其中标准续航四驱版搭载 86kWh 电池,零百加速 3.8 秒,NEDC 工况续航里程为 526km。长续航后驱和四驱版本均搭载 100kWh 电池,零百加速分别为 6.9 秒和 3.8 秒,NEDC 工况续航里程分别为 712km 和 606km。
智能驾驶方面,极氪 001 搭载名为 ZEEKRAD 的全场景驾驶辅助系统,芯片采用 7nm 工艺的 Mobileye EyeQ5H 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探测装置包括 12 个超声波雷达和 15 个高清摄像头,其中远距离摄像头的最远视距达到 600m。再结合厘米级精度的高精度地图与定位系统,以及基于跨视觉融合算法平台的“骨骼识别”技术,极氪 001 能做到对开放街道、树丛、行人、施工场景、异形车辆等等目标的精准识别,甚至是对于目标运动轨迹与方式的预判。
凭借不错的产品力和一波市场攻势,001 车型的销量不断提升,目前已经达到了 4000 台 / 月的水平,在吉利体系内,是当之无愧的新能源主力车型。目前销量略有起色,达到了 4000 台 / 月的水平,但跟蔚小理相比还有距离。
在动力电池方面,吉利也有布局。2021 年 7 月,欣旺达就曾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欣旺达汽车电池与吉利集团、浙江吉润将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三方分别出资 3000 万元、2850 元、4150 万元,持股比例分别为 30%、28.5%、41.5%。新成立的合资公司的产能建设包括电芯、模组及电池包产线,主要专注于配套生产 HEV(含 48V)动力电池包,以满足浙江吉润、吉利集团及其关联方全系列 HEV 汽车动力电池产品需求。
2021 年 10 月,吉利发布了雷神动力以及世界级模块化智能混动平台 —— 雷神智擎 Hi・X。
浙江吉利动力总成研究院副院长林霄喆介绍,基于增压中冷、高压直喷、米勒循环、低压 EGR 这四大先进技术,吉利 1.5TD 混动专用发动机实现了 43.32% 的热效率,创下了世界量产混动发动机的最高热效率记录。
随着多个纯电品牌的持续发力以及新能源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吉利正在加速追赶当前新能源市场的佼佼者们。销量数据就是最好的佐证。
刚刚过去的 6 月份,吉利售出了 29671 辆新能源汽车,环比增长了 51% 以上,虽然相比对手还有不少差距,但吉利的新能源渗透率的上升已经明显增快。
吉利造车的历史至今只有 20 多年,跟一众大车企集团相比并不算长,但只用 20 多年就能做到自主品牌一哥的地位,可见其整体实力确实很强。
回顾完新能源领域的历史,明显可以发现吉利目前的新能源成绩主要是此前没有重视和投入足够的资源所致,这也跟新能源市场的发展节奏有关。
站在当下这个节点看,新能源汽车的大势已至,燃油车的销量不断下滑,吉利此时有一系列新能源品牌在手,又有全球布局的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相信当其真正全力以赴之后,应该也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