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1 日消息,作为特斯拉和 SpaceX 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管理风格被描述为冲动、强硬而苛刻。英国媒体《卫报》发文称,这种模式可能在推特引发灾难性后果。
众所周知,马斯克向来把产品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而且,无论制造这些产品的员工是否同意他勃勃雄心的计划或其实现雄心的方式,他们往往被期望付出更多的努力,即使有时要睡在公司的地板上。
推特员工正在为适应马斯克的管理风格做准备,从多年来媒体对特斯拉和 SpaceX 的报道和无数诉讼中,他们得以了解马斯克是什么样的老板。
举例来说,今年 6 月,马斯克解雇了特斯拉位于内华达州巨型工厂的约 500 名员工。其中两名前员工起诉特斯拉,称后者违反了加州的《工人调整和再培训通知法案》。这部法案要求雇主提前 60 天发出通知,同时继续支付在此期间的工资和福利。
2017 年,马斯克宣布,即将发布的特斯拉新车将备好硬件,最终允许汽车自动驾驶,这让该公司内部许多工程师感到措手不及。马斯克还表示,他希望特斯拉员工每周工作 100 个小时,为发布 Model 3 做准备。2020 年,特斯拉解散了整个公关部门。
在被马斯克接管后的几天里,推特员工们也看到了类似的情况。在第二周,推特近半员工在几乎没有接到通知的情况下被解雇,促使许多人提起集体诉讼,指控马斯克违反了加州劳动法。被裁员工包括推特的公关部门,导致该公司再没有公关团队。
推特还面临着承包商提起的第二起投诉,这些承包商声称,他们在被解雇之前同样没有得到通知。
与此同时,马斯克在推特上发布了产品变更公告,新员工们试图竭尽全力完成其布置的工作,有的甚至在推特上发布他们睡在地板上的照片。但就在马斯克敦促员工尽快推出付费验证 Twitter Blue 订阅等新功能时,由于出现了许多问题,他又让他们搁置了该功能。
2018 年,在一系列员工泄密事件发生后,特斯拉要求其员工“重申誓言”,并签署新的保密协议,禁止他们与媒体交谈。美国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 (NLRB) 以侵犯工人权利为由,对这项保密协议提出了法律挑战。
在马斯克接管之前的推特,在某种程度上,该公司允许员工公开抵制或对公司政策提出批评,但现在持不同意见员工的声音同样遭到扼杀。几名在推特上公开批评或反驳马斯克评论的员工被解雇。
在一个案例中,马斯克公开宣布解雇名为埃里克・弗罗恩霍夫(Eric Frohnhoefer)的工程师,理由是后者发文更正了马斯克对网站加载过慢原因的猜测。据报道,马斯克还解雇了在内部使用第三方即时通讯服务 Slack 批评他的员工。
在生产力方面,马斯克要求员工在最后期限前做出决定:是愿意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还是领取相当于三个月工资的遣散费自愿离职。据推特内部估计,经过大裁员剩下的员工中又有 1000 到 1200 人选择离职,只有某些关键角色和团队骨干员工留下。马斯克在写给员工的信中写道:“只有出色的表现才算及格。”
代表被解雇推特员工和承包商的律师香农・里斯-赖尔登(Shannon Liss-Riordan)表示,她的办公室总是能收到“推特员工希望澄清他们所拥有权利的请求”。
上周四,里斯-赖尔登在最后期限之前提起了一项新的诉讼,指控马斯克要求员工重返办公室并进行高强度、长时间工作的要求违反了联邦《美国残疾人法》(ADA)。这起拟议中的集体诉讼是里斯-赖尔登代表一名工程经理提起的,这名经理表示,他因残疾而拒绝重返办公室而被解雇,这让他面临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
里斯-赖尔登在声明中说:“自从接管推特以来,马斯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公司员工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不确定性。他向员工发出的最后通牒是,他们必须在限定日期之前决定是否想成为‘新推特’的一部分,这让他们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
马斯克的行为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震惊,但对特斯拉和 SpaceX 的前员工来说,这并不完全令人惊讶。在 SpaceX,八名前员工指控存在类似的报复文化,并于周四向 NLRB 提出申诉,称他们因在 6 月份发公开信挑战马斯克而被解雇。信中写道:“马斯克在公共场合的行为经常让我们分心和尴尬。”
在特斯拉,前员工们表示,马斯克只关心产品。一位前特斯拉员工建议称,长时间工作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人们必须确认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
马斯克在推特的管理风格和决策很可能会继续在公众面前展现,这是由该公司的性质所决定的,同时马斯克本人对推特有极强的偏好,他对发推文似乎拥有无与伦比的热情。到 11 月的第一周结束时,马斯克每天都会发超过 25 条推文。
但目前还不清楚马斯克计划执掌推特多久。在 11 月 16 日有关特斯拉薪酬方案的一次庭审中,马斯克表示,他最终计划移交推特的控制权。他说:“我希望减少自己在推特停留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找到其他人来运营推特。”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