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的工作汇报 PPT 中
你会使用什么方式来呈现绩效成果呢?
图片?文字?还是图表呢?
在绩效汇报的场合,一切要靠事实数据说话
如果 PPT 中全是图片,会让人觉得华而不实,Get 不到重点;如果全是文字,又会显得枯燥乏味;唯有图表才最能凸显工作成果,正如文不如图、图不如表
今天就带大家走进
PPT 图表设计背后的学问
文章比较长,建议先收藏再阅读
PPT 中自带很多内涵丰富的图表类型(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条形图、面积图、旭日图、直方图、雷达图等等)
这些形式各异的图表归根到底是为了量化数据间的关系
图表的形式固然很多,但其实在日常工作中
应用频率最高的只有以下这三种类型:
1.成分占比型:呈现各组成部分所占整体的比例(如饼图、堆积柱状图)
2.数量比较型:呈现多个项目之间数量的比较(条形图、柱状图)
3.趋势走向型:呈现数量关系随时间的变化(折线图)
成分占比型:表示各部分占整体的比例
主要包括饼图和堆积柱状图
饼图:
表明各部分所占整体的比例
一般小于 6 个部分,从 12 点钟方向顺时针从大到小顺时针排列
堆积柱状图:
呈现一个整体的多个组成部分
一般柱体的项目数少于 5 个为宜
数量比较:呈现多个项目的排序
主要包含条形图和柱状图
条形图:呈现具有可比性的多个项目的排序
柱状图:呈现具有可比性的多个项目间的数量比较
趋势走向:呈现数量关系随时间的变化
主要包含折线图
折线图:
呈现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强调整体的变化趋势
线条数最好不要超过 5 条
这些常见的图表形式组合在一起,还会衍生出一些组合图表类型(如堆积条形图、柱状折线图、复合饼图)
它们可用于表达一些相对复杂的数据关系
图表类型虽然多,但它们的组成形式是一致的
一份规范的图表一般包含 5 部分:标题、单位、图表本身、图例和数据来源
标题:标题的起法一般有两种,第一是描述主题,比如“阅读来源分析”;第二是把具体的内容表达出来,比如“文章阅读量有一半以上来源于朋友圈”
单位:单位一般置于标题的左 / 右下方,颜色为淡灰,写在括号中
图表主体:即各种形式的图表(如饼图、柱状图、折线图等)
图例:是图表各部分形状指代的内容,通过颜色或其他形式作区分
数据来源:标注数据的获取渠道,一般是第三方权威机构,比如“壹伴插件”
要做好图表,首先要选对图表,这很关键
如果类别选错了,形式再美观也没有任何意义
那如何挑选合适的图表呢?
在我看来大致分为三步:
1.确定核心内容:明确要用图表传达的核心信息
2.判断比较类型:判断数据之间的比较类型(如占比、数量、趋势等)
3.选择图表类型:选择对应含义的图表(如饼图、柱状图、折线图等)
很多朋友在判定和选择图表类型时会不知所措,但其实你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决定图表形式的不是数据,而是你要传达的信息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来说明:
面对同样一组原始数据,左侧选择了饼图,而右侧选择了柱状图。那这两种图表类型,你觉得哪个更合适呢?
简单思考几秒钟
。。。
。。。
。。。
好了,揭晓答案
这两种选择方式都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如果你要表现阅读数据来源各项间的占比情况,那就选择饼图;如果你想知道阅读数据来源各项的具体数值对比,那就选择柱状图
所以说:决定图表形式的不是数据,而是你要传达的信息。图表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选择那种类型取决于你的核心信息
大致的判定准则如下
表现占比:可选择饼图、堆积图
表现数据:选择条形图、柱状图
表现趋势:选择折线图
。。。
选择正确的图表只是做对了第一步,我们还应注重设计的美观度
在图表设计中也有很多细节设定,在此我列举配色、顺序、连线和间距这四个小细节:
表现数据对比:颜色差异可以大一些(图左)
凸显某一项目:应弱化其他部分(图右)
面对堆积图时可使用主题色由深到浅排列,同时各项之间可以加线条进行区分
饼图各项的顺序应根据面积大小,从 12 点钟方向顺时针由大到小排列
图表的标注连线中尽量不出现斜线(显得凌乱不专业);而使用带有端点样式的直线,如果直线无法直接连接,可做一次直角的弯折(更沉稳商务)
图表的项目间距不宜过大或过小,保持在柱状图宽度 50%-80% 为宜
其实像这种小细节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主要就是想让大家留心设计细节。毕竟专业感都体现在这里
当然有朋友会问,图表就只能是这种默认的形式吗?看起来太枯燥了
其实如果场合合适,我们还可以使用更有创意的图表展现形式,下面来看几组我之前做的可视化练习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下:
本文主要介绍工作型 PPT 图表背后的设计学问。首先介绍了三种常见的图表类型、组成结构以及选择图表的方法;接着举例说明了图表设计的几个小细节,最后还延伸了可视化图表的设计形式
以上就是此次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lidecent (ID:Slidecent),作者:林利蒙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