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box .hd-fr

河南的“硬科技车票”

2023-07-08 19:35果壳硬科技(李拓)151评

河南省为中部地区核心省份,经济总量居六省之首,2022 年全省 GDP 达到 61345.05 亿元[1],也是全国五大粮食净调出省之一,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河南在硬科技领域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本文是“城市硬科技”的第二篇,我们聚焦河南省,梳理、分析该省 2023 年硬科技项目 / 园区,同时简单回顾近年硬科技领域的投资与建设情况,最后将讨论河南硬科技产业发展的优劣势。

李拓丨作者

果壳硬科技丨策划

河南硬科技底色

今年 3 月初,河南省发改委印发《2023 年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2],共安排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2505 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约 1.9 万亿元,均为 2018 年以来新高。

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总量、计划当年完成额(2018—2023),信源丨河南省发改委官网、河南省重点项目建设网,梳理制图丨果壳硬科技

中部六省 2023 年省级重点规划项目与计划完成投资额度对比如下:

中部六省 2023 年省级项目规划情况对比,数据来源丨各省人民政府官网 / 发改委官网,制表丨果壳硬科技

根据果壳硬科技(ID:guokr233)梳理筛选,河南省 2023 年重点建设的省级硬科技项目共 487 个,硬科技类园区 107 个,共计 594 个,占全年重点项目的 23.7%,各地排名如下:

2023 年河南省级硬科技项目地域分布,信源丨河南省发改委官网,梳理制表丨果壳硬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从郑州、洛阳、新乡、商丘、驻马店、濮阳等地公开的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来看,有些市级项目技术含量并不逊于省级项目(如郑州的新材料、洛阳的航空航天,新乡的生物育种、体外诊断、氢燃料动力电池项目等)。

由于河南仅有五地公开市级项目,即便将这些市级硬科技项目悉数筛出,讨论意义也有限,因此本文对市级重点项目不作详细展开,下文所及,均针对省级硬科技项目。

河南省发改委官方指出,今年省级项目重点“突出基础设施、突出先进制造业,突出先进制造业”[3],这在我们进一步筛出的 487 个省级硬科技项目中得到明确体现:智能制造和绿色经济占绝对数量优势。

2023 年河南省级硬科技重点项目领域分布,信源丨河南省发改委官网,梳理制图丨果壳硬科技

以下细说今年在豫硬科技概况与重点项目规划:

智能制造

富士康工厂是“河南制造”的一张名片,2021 年 9 月,富士康郑州科技园获评世界经济论坛(WEF)“灯塔工厂”称号。郑州、济源、鹤壁、濮阳、开封(兰考)、周口等地的富士康厂区,消纳了省内大量富余劳动力。

图源丨劳动力视角下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战略耦合机制 —— 以富士康郑州投资为例 [4]

但电子产品加工业处于制造业价值链底层,要一睹河南硬科技产业真容,我们须将目光转向超大型盾构机、超硬材料、电子特气等领域,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河南拥有明显优势:

2023 年河南智能制造省级项目中,不少基于以上优势产业,总量达到 183 个,项目数量多,涉及范围广,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地域特色鲜明。2023 年的省级硬科技项目中,以人造金刚石为代表的超硬材料仍分布于商丘(这里有力量钻石)、许昌(这里有黄河旋风)、南阳(这里有中南钻石)等地,氟化工集中于焦作、尼龙产业集中于平顶山、鹤壁等。果壳硬科技简单梳理了河南智能制造优势产业分布情况:

河南智能制造的地域分布特征,制图丨果壳硬科技

以富士康为基础,在价值链上适度延伸。就产业地位而言,数码产品组装处于智能制造价值链底层,不过,在河南郑州、开封、漯河、鹤壁、济源落地的生产线,也带动了当地光电显示、光学镜头、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制造产业链发展,2023 年 4 月富士康郑州新总部落成后,甚至将业务延伸至电动车和机器人领域。[5]  

但向零部件的延伸,没有改变“两头在外”的大势,微笑曲线底部的分工角色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绿色经济

6 月 13 日,155 套 10 米超大采高智能化液压支架顺利完成交付[6],这些世界最高支护高度的支架,自郑州煤矿机械集团(郑煤机)。郑煤机也是我国第一套液压支架生产商,目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其背后除了优秀的研发管理能力,也与河南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密不可分。

“十三五”期间,河南全省累计淘汰落后煤电机组近 600 万千瓦,关停容量居全国第一位,但“十四五”之初,河南煤炭消费仍超出全国水平约 10%,且油气、水、风、太阳能等赋存偏少,官方预计,“十四五”期间 60% 左右的能源需从省外引入。[7]

2023 年省级建设项目中,包含风光锂电新能源、蓄能等新能源建设在内的绿色经济项目总量达到 149 个。

河南绿色经济的地域分布特征,制图丨果壳硬科技

这些项目呈现出以下特点:

多依靠风电与锂电产业链优势。依托风电(洛阳 LYC 洛轴、新强联,生产风电轴承;明阳智慧能源的信阳生产基地,制造大型风电叶片)、锂电(焦作多氟多,生产锂电池电解液关键材料:六氟磷酸锂;洛阳中航锂电、中州时代的锂电池)产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全省在风电、锂电产业领域项目较多,洛阳是我国五大轴承产业集群地之一,拥有洛轴、新强联两家大型风电轴承研发生产商;

抽水蓄能,靠山吃山。抽水蓄能对海拔有较高要求,因此相关项目多集中于太行山(安阳林州)、大别山(信阳光山)、伏牛山(南阳南召)、崤山(三门峡灵宝)、嵩山(郑州巩义)等山区,此外,多地市级规划中,此类在建项目也有不少。

抽水蓄能项目和总规模近两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家能源局方面出具的数据显示,仅 2022 年核准的抽水蓄能项目 48 个,装机 6890 万千瓦,超过“十三五”期间总规模,当年新投产规模也达到 880 万千瓦,创历史新高。大量的抽水蓄能项目对产业链制造、安装、运维提出了更多要求,同时地方也亟需核定细化抽水蓄能电价机制;

氢能尚在起步阶段。河南今年氢能建设项目集中于新乡、濮阳两地。与山东年产 260 万吨工业副产氢相比[8],河南年产 55 万吨的副产氢远算不上富裕,按 2022 年河南省的建设“郑汴洛濮氢走廊”的规划,豫北、豫西北、豫中南将成为省内三大氢能供给基地[9]。这三个地区均以煤焦化、石化工业副产氢为主。

但按“就地消纳”的原则,像平顶山这样的煤产区,已将工业副产氢用于尼龙生产,仅首山化工一个项目,就能消耗焦炉煤气制氢 7 亿立方米[10],后续有多少氢气可供燃料电池使用,是个疑问;焦作规划到 2025 年的年制氢能力达到 15 亿立方米以上(约合 13.5 万吨)[11],实际产能也有限;真正下注的是拥有中原油田又提出“中原氢城”口号的濮阳,按该市规划,到 2025 年,氢气年产能超 35 万吨,其中,工业副产氢产能 4 万吨 / 年,“绿氢”产能 1 万吨 / 年[12]

河南氢能产业规划,图源丨参考文献 [9]

需要提醒的是,地方虽可适度超前做氢能布局,但过分押注氢能并不明智。目前氢能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尚有大量技术问题待解。黄奇帆曾就此建议:氢能应聚焦于清洁能源储能,即,白天使用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晚上用氢发电,避免运输的安全问题。

随着国内光伏板产品过剩,光伏发电电价逐渐走低,目前业界有急遽转向光伏制氢的趋势,或有利于大大降低制氢和用氢成本。

总之,锂电、风电产业链才应是河南一段时间内发展绿色经济的重心所在。绿氢 + 储能是氢能的重要应用方向。

汽车产业

2019 年 11 月,青年汽车正式破产[13],距离这家公司的“水变氢发动机”获南阳地区领导“点赞”引发的争议,不过半年时间。不靠谱的青年汽车的忽悠对象,不止南阳一地,还有宁夏石嘴山、江苏连云港、山东济南与泰安、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这背后是汽车产业大转型时代,地方政府试图切入新能源车并欲转型升级的急切心态。

河南的焦虑其来有自。汽车零部件是南阳地方重点产业之一,南阳淅减是全国汽车减震器生产重镇,但始终未打入整车行业。放眼全省,2020 年、2021 年河南汽车产量连续下滑,增速分别为-23.5%、-3.9%,到 2022 年,引入数个大型车企入豫后,方走上正轨,实现汽车年产量“转正”。

2023 年河南重点建设的省级汽车类项目 65 个。除了上汽郑州公司、比亚迪和南阳淅减,其它零部件项目似乎亮点不多。

数据显示,2022 年,河南全省汽车产量为 55.31 万辆,其中新能源车 9.6 万辆[1],远不及湖北(全年 185.3 万辆,其中新能源车 29.3 万辆[14])、安徽(全年 174.7 万辆,其中新能源车 42.2 万辆[15]),差距明显,顶多算是“中等生”。

但河南已摆好架势,准备“大干一场”:官方规划,到 2025 年,欲实现全省新能源车产量突破 150 万辆[16],占全省汽车产量的比例超过 40%(亦即全类别汽车总产量超过 375 万辆);2022 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十四五”末乘用车产量达到 300 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 30% 以上,产业规模达到 5000 亿元。[17]

河南汽车产业的地域分布特征,制图丨果壳硬科技

这种狂飙式的规划能否如愿?

河南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较多,目前,整车企业有 17 家,其中 90% 以上产能集中于郑州(在可见的将来仍是如此),包括本地汽车品牌宇通、少林汽车,合资与引进郑州日产、东风日产郑州、海马汽车、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等共 6 家整车企业,其中上汽集团郑州生产基地具备一年 60 万辆的整车产能,是上汽乘用车全国最大生产基地[18],此外,2022 年郑州陆续引进一汽解放、比亚迪、吉利、福耀玻璃,洛阳引进宁德时代[19],在河南官方规划中,还有意引进特斯拉、蔚来等车企。[20]

官方估算认为,如果上汽集团郑州基地和比亚迪郑州基地(对标合肥基地 40 万辆年产能)满产,河南的汽车年产能将达到 145 万辆左右。[21]

河南手里的硬科技车票能攥多久?我们从科技创新、产投模式、教育等角度讨论 ——

仍面临挑战

河南向来被目为“农业省”,行政地位不突出,国家倾斜的经济政策资源十分有限,全省既无副省级市,亦无计划单列市。2016 年底,郑州获得支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2];2021 年底,洛阳获得支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23],是该省近年来获得的重要国家级政策资源。

河南有一定的硬科技底子,有些领域如超硬材料甚至成绩斐然。但以土地、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的“要素市场体系”维度来看,河南未来的硬科技发展,面临以下问题:

呼唤更多“持续创新”

河南在努力紧跟 2020 年以后新一轮的硬科技大潮,但在“持续创新”方面,仍有较多改善空间。

在超硬材料领域,河南的培育钻石以高温高压法(HPHT)为主,更多用于珠宝奢侈品市场,而各国竞相研发的金刚石的半导体,需要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金刚石薄膜,这是欧美印度更擅长的技术路线,国内 CVD 技术路线的厂商主要在杭州(杭州超然)、上海(上海征世)[24]。需要指出的是,制造金刚石半导体,HPHT 也并非完全无用,该法制备的金刚石单晶,是 CVD 合成法的衬底主要来源[25]。从 2021 年起,黄河旋风也开始建设 CVD 培育钻石产线,并连续两年成为省内重点建设项目,未来能否在金刚石半导体竞赛中抢得一席之地,值得关注。

在化工新材料领域,河南平顶山与域内平煤神马化工建设的“中国尼龙城”、鹤壁建设的“特种尼龙小镇”,优势产品均为尼龙 6 与尼龙 66 及其相关特种织物,而用于汽车、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尼龙 11(PA11),专利和主要产能仍在法国阿科玛公司(Arkema)手里,国内市场仍依靠进口,尼龙 12(PA12)目前国内也仅有万华化学突破了相关制造技术;

在生物医药领域,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规模稳居全国前五,华兰生物(位于新乡)旗下华兰疫苗是全国最大的流感疫苗生产基地,并在自研 mRNA 流感疫苗[26],随着流感疫苗生产商长春百克宣布收购 mRNA 疫苗研发商传信生物,mRNA 疫苗的整合或将拉开帷幕,在以 mRNA 为代表的 Biotech 产业低迷时,大胆抄底也许是比自研更好的选择;驻马店则拥有全国最大的原料药基地之一。

河南 2023 年的生物经济重要项目中,多地项目上马了原料药(API)、医药中间体项目。原料药行业具有“易垄断,又易处于产业链底层”的两极化特点,多数情况下,处于产业链底层的原料药与医药中间体,面临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低、专利门槛明显等问题,此外环保主题也是整个行业长久的挑战。

总体来看,河南生物医药产业,数量上以医疗器械、原料药取胜,存在整体集聚化发展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高端人才团队缺乏等问题。[27]

河南生物医药产业的地域特征,制图丨果壳硬科技

在汽车领域,在上游零部件与动力电池领域有一定成绩,尤其动力电池方面,洛阳除了中航锂电,还引进宁德时代,优势明显。但类似智能手机零部件供应与组装产业,河南现有大型新能源整车项目,除了自有的宇通客车,其它多数整车产能基本完全依靠华东、华南地区的产业溢出与转移(如上汽集团、比亚迪与吉利)红利,地方对整车自主品牌的鼓励措施有限;

在农业科技领域,河南种企多,规模小,缺乏龙头种企,有待整合。2022 年 9 月,河南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度亮相河南省国资委官网,成为河南国资委旗下第 28 个省管企业;今年 6 月,河南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工商登记[28]。河南省发改委数据显示,2023 年将在种业、中原农谷和高标准农田等项目上投资 249 亿元[3]。接下来河南种业的后续资本整合与育种进展值得关注。

产业投资模式有待迭代

2023 年初,洛阳市委政研室一篇《中航锂电改革发展经验对洛阳市发展“风口”产业的启示》的文章[29],引发大量转发与解读。

洛阳地方是否因为中航锂电总部出走就“急了”,尚无可考,但该文在“工作建议”一节提出,地方“在抓‘风口’产业上还存在对产业的研究不深不透,运用市场化思维和资本运作手段推动产业发展的理念尚未牢固树立,在推动项目建设、引导产业发展上多依靠行政命令、补助资金等传统手段等问题”,则是对产业投资模式的反思,非常值得展开讨论 —— 如果我们考察过去几年河南产业投资的变迁,会发现这非洛阳一城之弊。

《河南省“十四五”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规划的通知》指出,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方面,部分地方存在思想解放不够,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识和魄力;活力不足,实际利用外资、到位省外资金增速不及安徽、四川;部分地方仍用拼资源、拼政策等老办法招商引资,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等问题[30]。而在硬科技创投领域,河南面临的问题可能不止这些。

首先,在豫创投民资不够活跃。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在豫注册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共 115 家(其中有 9 家无正在管理的基金),共管理 317 只基金,在全国排第 18 位。同时,在豫注册创投基金规模普遍偏小,有一半基金的注册规模低于 1000 万。

国内部分省、直辖市与自治区注册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数量对比,数据来源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制图丨果壳硬科技

求生欲强烈的民资,不仅在挖掘新项目时有极高的积极性,且注重营造投资组合产业生态,有跨地域的优势,民资活跃度不够,是河南硬科技资本的一个生态劣势。

原生不足,唯有引进。2021 年底,河南出台《河南省促进天使风投创投基金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计划力争 5 年内吸引 100 家国内外优秀投资机构落户河南,到“十四五”末,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总规模突破 3000 亿元[31]。至于实际效果,还需时日。

其次,地方产业引导基金格局已发生巨变。

2015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即批准河南投资集团筹备 PPP 发展投资基金,总规模 1000 亿元,这也是当时获批的全国第一只千亿级 PPP 基金[32],河南投资集团也曾投出过小鹏汽车、中微半导体等成功项目。2022 年初,河南即设立总规模 1500 亿元的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和 150 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与市县、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出资设立省级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33]。2022 年 8 月,河南还发起了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地方性种业基金,总规模高达 30 亿元,这也是近年来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种业基金。

融中财经数据显示,到 2022 年底,在豫注册的政府引导基金为 72 只,总规模 3063.13 亿元,高于安徽与湖北。[34]

2022 年政府引导基金注册地区存量数据情况,图源丨水母研究

尽管今年河南也发起了十亿、百亿级产业引导基金,2022 年 8 月,河南还发起了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地方性种业基金,但 2023 年形势陡变:安徽、江西、浙江、重庆等省区或直辖市,还有广州、杭州、西安、温州等城市,都纷纷牵头成立千亿、2000 亿乃至 3000 亿规模的产业引导基金群,以致创投圈频繁出现“全国的 GP 都跑某城市开会”的情形。

业内媒体将今年新出现的千亿级别产业引导基金群称为“基金矩阵”[36],运作模式也走向更市场化、投行化的“引导基金 3.0 版本”:政府出资比例远超 10%~30%,甚至达到 50%;对 GP 的返投比例开始低于 1.5 倍,1 倍返投已遍地可见;这些基金主要投向战略新兴产业领域,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37] 。杭州的基金设立“科创基金”“创新基金”与“并购基金”,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公司,试图实现“全程陪伴”。

河南本地媒体援引行业人士指出,河南本地基金业的问题主要集中于“运营环境、决策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 河南国有基金机构普遍存在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投资容错制度不完善”,河南基金在“爱护本地好项目,引导更多基金资本助力本省产业发展”方面仍需改进。[35]

在此形势下,河南省财政厅于今年 4 月 11 日印发《河南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放大招:取消了政府投资基金存续期不超过 7 年的限制;直接将返投比例降低至 1 倍起;取消此前 GP 必须为“国有性质”和“河南省企业”的限制[38]。其中返投比例低至 1 倍起,意味着财政自给率常年徘徊在 40% 上下河南也加入了残酷的 GP 抢夺战勇气可嘉,压力不小。

河南近年来的财政自给率变化,制表丨果壳硬科技

第三,投资偏好有待转向。

一方面,需要尽快摸索确立符合省情的投资风格。投资河南硬科技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仍是官方,但硬科技“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特点显著,不仅对追求快速增长的传统 VC 来说是个挑战,对不少地方产业基金来说,接受度同样有限,既无法像“合肥模式”那样以投带引,实现“引进团队 — 国资引领 — 项目落地 — 股权退出 — 循环发展”的模式,又不愿像深圳那样“抄底纾困,精准导入”[39]

如前文所述,河南硬科技有不少优秀的存量项目,当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摸索适合省情的创投模式,介入、培育和壮大有原研能力的本地硬科技企业;

另一方面,跨省抢项目或成常态。尽管各地产业引导基金返投比例不断降低,但并非每座城市都有原生科研实力,在投资本地存量硬科技企业的同时,跨区抢项目已是必然,一些地方的硬科技原生创新不足,既要跨区抢外地项目落地,又要避免本地原本就不多的创新企业出走,否则,像洛阳中航锂电出走常州金坛区的事件,恐成常态。

随着市场化 VC 洗牌的加剧,地方政府应适当留出空间,为市场化 V 开放更多机会,孵化优秀企业,同时留住本地科创企业。

应重估跨域合作成效

河南有陆上交通优势,是晋豫陕黄河金三角(1986 年)、中部崛起(2004 年)、中原经济区(2012 年)、郑洛西经济带(2020 年)、黄河经济带(2020 年)等诸多跨域经济带的核心地区。这些经济区域有历史渊源,也有地域重叠。

研究指出,区域交界地区的经济协作效果各异,跨区合作时,经济实力的强弱组合,会产生不同的协作效果,总体来说,强弱组合>弱弱组合>强弱组合[40],也许对地方发展硬科技时的跨域合作选择对象有所启发。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详细展开。

河南硬科技软肋:高等教育

“恳请科技部持续深化省部合作,就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给予更多指导帮助。”

“恳请教育部在“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布局优化调整、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等方面给予更多指导帮助。”

“恳请中国工程院在重大战略咨询、重大决策及项目论证、顶尖人才培养、一流创新生态打造等方面,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41]

2021 年 11 月,河南省领导集体赴京的“三个恳请”,一时引发舆论唏嘘,对河南学生而言,河南无 985 高校、“地狱模式”高考、曾错过中科大落户南阳…… 任何一个话题都令人意难平,也都足以成为年轻人“逃离河南”的理由。

“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省内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不仅成为普通河南人阶层上升通道的最大障碍,也是河南发展硬科技的命门所在。

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社会发展报告(2023)》指出,河南高等教育“在上世纪 50 年代院系调整之后就一直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也没能赶上国家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一系列机遇期,导致河南的高质量高等教育资源十分稀缺…… 不仅很难吸引到好的人才,还造成了省内人才的外流。这又进一步导致高校的吸引力下降,人才短缺,从而让大学的后发快速增长举步维艰。”[42]

实际上,河南高教发展面临的怪圈,与当地人面临的困境有明显类似之处:河南高教资源与人口规模的错位严重,在过去几十年中,河南在“教育 — 人才 — 经济”的恶性循环里不断打转:没有优质顶尖高校,导致培养人才在全国竞争力不足,进一步导致省内学生激烈竞争本就有限高等教育资源,而出于对后代教育环境和质量的担忧,优秀人才又不愿在豫落户和长期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扶持省内头部高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的做法,已经完全无法满足这一轮地方硬科技竞赛的需要,因此除了加快省内 9 座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从 2023 年开始,河南开始借助外力“补课”。

河南已投资约 960 亿元建设“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官方称,将重点引入 5~11 所高校研究院所和省科学院研究院所,其中今年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已投用,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已明确设立郑州研究院[43]。此外,河南还计划每年引进 3~5 名全球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到 2025 年,全省理工类高校占比达到 60% 以上,成为本省“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器、人才孵化器”。[44]

然而,如何通过改善普通人教育环境,使有潜力的年轻科研人才能无后顾之忧地留豫,仍是个长期难题。教育的旧账,河南还需长久补下去,而这个过程,无疑对发展硬科技有重要意义。

一张通向未来的车票

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在 2022 年年报的“致股东函”中总结道:

“数百年前,国家富裕要靠拥有土地和天然资源,还要人口庞大,粮食生产和开采业是重要支柱;自工业革命后,这些传统资产逐渐由知识,特别是科学和工程学,以及组织能力所超越,生产工业制品变得至关重要。过去数十年,又出现一场变革。先进的基础科学、高科技(主要由顶尖大学研发),以及丰裕的资金,是引领世界经济的关键。”[45]

这段话也适用于地方竞争。两千多年到近代的农耕时代,河南靠土地和天然资源,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明的中心地区,但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硬科技驱动的世界,已是换了人间。

21 世纪已经过去两个十年,河南仍是国人粮仓,并开始进一步“承包中国人的餐桌”,但河南人民仍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在顶尖大学所推动的硬科技竞争时代,这是一张通向未来的车票,河南要攥紧了。

祝福河南,祝福河南人民。

Reference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硬科技 (ID:guokr233),作者:李拓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下载IT之家APP,分享赚金币换豪礼
相关文章
大家都在买广告
热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