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时经常会遇到噪点,尤其是在弱光环境下拍照,使用较高的 ISO,都会让照片出现大量的噪点,这就需要对照片进行降噪处理。
降噪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
如果降噪过度,噪点消失了,照片的细节也丢失了;
如果降噪太轻,照片细节虽然保住了,但是噪点却还有很多。
堆栈降噪,不仅能减少噪点,还能提升照片细节。
①首先需要拍摄多张照片(4~9 张左右即可,少了效果不明显,多了效果也不会提升很大)。
拍摄时的位置不能变,建议把相机放在三脚架上。如果相机晃动了,就要现在 ps 中按住 Ctrl 键点击选中所有图层,再使用“编辑-自动对齐图层”将照片对齐。
②打开 Photoshop,选择“文件-脚本-将文件载入堆栈”。点击“浏览”打开需要堆栈的这组照片。所有的照片就会在一个文档,每张照片分别是一个图层。(如果晃动了,需要按照步骤①的方法先对齐)
③按住 Ctrl 键点击选中所有图层,鼠标右键,转换为智能对象。这时候所有照片就整理成了 1 个智能图层。
④选择“图层-智能对象-堆栈模式”。各个模式的效果不同,给照片降噪要选择中间值或平均值。
⑤接下来,我们把照片放大,分别看一下原图、平均值降噪的样子。(手机屏幕小,对比可能不明显)
我们继续放大照片,第一张图是原图,第二张图是平均值降噪。能明显看到噪点大量减少,噪点消失后,照片的细节也得到了提升。
继续放大,用动图对比一下,现在你是否感受到堆栈降噪的魅力了呢?
初学者听到“堆栈”这个词语,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摸不着头脑,堆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啥叫堆栈?
堆栈,就是把多张照片堆叠在一起,按照某种规则,生成一张新的照片。
(多张照片 → 叠放 → 设定规则 → 生成)
那么,堆栈为何可以降噪呢?
这就要从噪点产生的特点说起了。噪点是随机产生的,会随意出现在照片的任何一个位置。
你拍摄第 1 张,这个地方出现了 1 个噪点。拍摄第 2 张,相同位置就不一定出现噪点了。继续拍摄第 3、4、5、6 张,也是同理。
①假如你拍摄了 4 张照片,有 1 张照片中间出现了噪点,另外 3 张没有噪点。rgb 模式的照片,0 代表黑色,255 代表白色。0-255 由黑到白渐变。现在噪点的颜色值是 100。没有噪点,颜色就是 255。
②使用平均值堆栈,就会计算 4 张照片的平均数,小学数学知识,都会算。最后的结果约等于 216。这个数值已经很接近无噪点的颜色(255)了。
①假如你对着白纸拍了 4 张图片,中间位置分别是白色(255)、灰色(50)、灰色(100)、灰色(150)。
②现在使用中间值堆栈,就是计算 4 个数的中位数,很简单的数学知识,都会算。最后结果是 125。
那么,应该使用中间值还是平均值堆栈呢?
在实际的使用中,平均值和中间值的降噪效果差不多,用哪个都可以。你也可以两个都试试,仔细对比后做出最优选择。
中间值还具有消除杂物的功能。比如你连续拍摄了 6 张照片,其中 1 张出现了一个路人。使用平均值,还会有路人的残影。使用中间值,路人会被直接去掉。
即使不用平均值,仅靠蒙版也可以轻松去除路人甲。
拍摄了很多张照片,尽可能保证“每个位置都抓拍到了无人无车的状态”,利用中间值堆栈,再加上蒙版修补,去除了车辆和行人,只保留了一个人作为主体。主体是这张照片的兴趣点,如果没有兴趣点,照片将变得索然无味。
最后再来谈谈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堆栈到底要拍摄多少张照片。
以平均值降噪为例,随着照片数量的增加,降噪的变化也会逐渐放慢。4 张相比 2 张,差距非常大,但是 30 张相比 15 张,差距已经很小了。
建议拍摄 4~9 张,足够用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摄影研修社 (ID:shoujiPhotography),作者:张小张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