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7 月 13 日消息,据 Neowin 报道,自微软近四年前推出 Windows 11 以来,围绕其严苛的硬件要求争议不断。尤其是对 TPM 2.0(受信任平台模块)的强制性要求,令大量老旧但性能尚可的电脑被判“淘汰”。
据IT之家了解,TPM 并非 Windows 11 时代的产物,其最早版本可追溯至 2003 年。TPM 2.0 作为一种安全芯片,主要用于存储密码、加密密钥等敏感数据,保障系统在安全启动、BitLocker 磁盘加密及 Windows Hello 身份验证等环节的安全性。虽然绝大多数现代 PC 均已预装并启用 TPM 2.0,但市场上仍有数以百万计的老旧设备缺乏这一模块或未启用。
过去几年,微软持续向用户灌输 TPM 2.0 的重要性。官方多次通过博客文章、技术指南强调 TPM 2.0 对 Windows 11 的“不可或缺”,并宣称其是“下一代安全防线”,目的便是说服那些坚持使用 Windows 10 的用户在 2025 年 10 月 14 日终止支持(EoL)之前升级到 Windows 11。
然而,这一策略效果有限。普通用户对 TPM 2.0 并不关心,甚至很多人闻所未闻。当初购买 Windows 10 电脑时,鲜有人会询问设备是否具备 TPM 模块。消费者关注的往往是功能性,比如指纹识别、面部解锁等便捷体验,而非背后 TPM 2.0 的技术保障。BitLocker 全盘加密对绝大多数家用场景更是陌生,不少人反而担心加密会拖慢系统速度。
此外,TPM 2.0 的交互界面仍停留在陈旧的tpm.msc传统用户界面,缺乏直观的可视化管理体验,也难以获得设备防护状态的实时反馈。大多数人对 PC 的安全防护仅止于“有密码登陆”,并不会深入理解系统背后的安全机制。
事实上,TPM 2.0 是一项低调且隐形的安全技术,其本质在于默默在后台运作,避免干扰用户日常操作。因此,只有政府、企业 IT 管理员、网络安全专家才会真正理解 TPM 2.0 的价值。微软通过一篇篇面向大众的技术文章试图普及 TPM 2.0,实则对普通用户而言收效甚微。
而且问题在于,TPM 2.0 并非微软声称的“杀手级功能”,对一般用户而言,诸如“防篡改”“静态数据加密”等术语更像是营销术语,而非实际可感知的核心卖点。尽管 TPM 2.0 对政府、关键企业环境至关重要,但它从未成为普通消费者升级 Windows 11 的理由。
StatCounter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Windows 11 市占率仍未突破 50%,大量设备卡在 Windows 10。微软不得不在 5 月宣布,将 Windows 10 的官方扩展支持期再延长一年,并提供免费更新,相当于变相承认“TPM 2.0 路线”未能撬开大众换机意愿。
报道认为,微软若想真正推动迁移,应把宣传重心转向普通用户能感知到的体验:更流畅的动画、更长的电池续航、对新游戏和应用的更好支持、以及一眼就能看出的界面焕新。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